个人简历
李雁玲,女,汉族,共青团员,外国语学院英语专业16级2班本科生,任团支书。曾任河海大学大学生记者团采访部副部长,现任河海大学大学生记者团团长。获2017年“年度最佳新记者”称号,2018年“优秀学生干部”称号。作为校园记者,积极发现身边的河海人、河海事,在河海大学校报上讲述好故事,在河海大学官方微博、微信公众号上传递正能量。作为记者团团长,带领整个团队致力于发河海声音,传河海善美,颂河海真情,扬河海精神。曾获得国家励志奖学金、学业优秀奖学金、社会工作奖学金等。获2018年全国大学生英语阅读大赛二等奖,全国大学生英语写作大赛一等奖。
21世纪是新媒体时代,青年一代是构建清朗网络空间的生力军。作为一名水之子,李雁玲投身河海新闻宣传的队伍,主动公开发声,积极传播河海好声音,讲述河海好故事,传递正能量。
个人事迹
秉承优良传统 成为光荣传媒人
校园文化需要记录,优秀传统代代继承。2016年9月,李雁玲踏入河海的校门。初入大学,如同鱼儿入江河,心中充满了对大学生活的好奇与热情。得知校官方宣传平台在招新后,她便带着一篇青涩的文学稿过关斩将,进入了当时我最心仪的部门——采访部——想要拿起她的录音笔,记录下最好的河海事,不错过最优秀的河海人。河海校报已经有了一百多年的历史,宣传队伍也壮大到了由100多名来自各院系的水之子组成的河海大学大学生记者团。记者团各部门协调并进,共同为传播河海声音、树立河海形象辛勤努力。
如今她十分感谢当时的自己,做了一个如此正确的决定,因为接下来在记者团的三年,绝对是她大学生活中浓墨重彩的一笔。大学生记者团还有一个很萌的名字,叫做“小螺号记者团”。河清海宴,螺号传音,在河海的怀抱里孕育,怀着最真挚的情感,聆听时青年同学发出河海最精彩的声音。
见证精彩故事发出河海最强音
乘辇山行乘橇泥,祖述神禹记。作为双一流大学建设的翘楚,学校的水利特色学科在科研方面卓有成绩。大一时,李雁玲去采访了“2016年度宝钢教育奖”优秀学生特等奖获得者苗令占博士,将这位水环境专业学霸的科研、生活和学习状况展示在大家面前,通过校报和官方微信公众号“推TA上头条”板块让更多的人了解到了水之子的钻研精神和踏实生活。大三时,河海大学“模拟地震水下振动台”作为国内目前建成最大的三向六自由度模拟地震水下振动台在学校江宁校区的198试验基地落成,在专业老师的实地讲解和专业知识科普后,李雁玲为这个校之重器写了详细的宣传稿件,为更多人了解我校的科研实力提供了宣传资料。
哪里有水,哪里就有河海人奋斗的身影;哪里有水,哪里就有河海大学做出的贡献。2018年10月24日,连接香港、珠海和澳门的港珠澳大桥正式通车,这项国之重器的建设创下多项世界之最,也体现了我国的综合国力和自主创新能力。通车之前,我随校记者团老师们以及记者团的同侪们赴广州采访在港珠澳大桥建设工程中做出了杰出贡献的杰出校友。我校毕业的卢永昌硕士作为大桥建设的总工程师,带领中交四航院团队开拓创新、攻坚克难,将天堑变通途。由于卢总工的工作复杂,所以记者团将采访他的任务交给了采写经验比较多的我,经过精细的前期准备、细致的现场询问和后期的多次修改稿件,稿件最终在河海大学官方微信平台港珠澳大桥板块发出,并被收录到学校为参与港珠澳大桥建设的优秀校友编写的丛书中。从河海出发,河海曾是他们的骄傲;半生后归来,他们是河海的自豪!
记录校园生活 描绘多彩青春梦
精彩的校园生活中,除了学习和科研,还有许多事情令河海人流连。在摇滚社五周年庆典时,在小浪底音乐广场的霓虹灯和音响声中,我拿着笔记本在当晚为大家留住了这一场水之子们的摇滚派对;在第五届江苏省大学生艺术展演活动中,河海大学艺术团勋章累累,我和采访部的小伙伴,一同用笔端为他们做校园的加冕,推送在河海大学官方微信号上,那一夜他们是朋友圈里最亮的明星;在“‘河’你一起嗨”跨年晚会时,我正组织各部门协调采访、写稿和新媒体推送,在新年的第一天给水之子们报道了最好的年终盛宴;在学长学姐们毕业之前,我带领记者团团队,精心采写设计,只为在毕业生典礼时,为每一位水之子送上一份离校的毕业刊礼物。
在记者团,我们不止记录河海故事,更将它们发扬传颂,让世界看见最好最真实的河海。新媒体快速发展的今天,我们不仅将校内新闻进行外宣,更用心打造河海大学自己的官方微信公众号。2017届新生入学时,我和记者团的伙伴们在报到现场为离家的孩子准备了别样的生日惊喜,这一幕被现代快报的记者拍到,那位十九岁水之子喜悦的泪水是河海给她的第一个温暖拥抱。2018年10月27号,河海迎来103岁生日,记者团一篇精心打造的校庆推送阅读量突破十万加,河海学子和社会各界关心河海的人士,都通过螺号的声音赶来祝贺百年河海的103岁华诞!这是河海的节日,也是记者团新媒体的胜利。
接下来的日子里,我们将继续发螺号之声,传河海精神,让世界看见更好的河海——更好的河海善美,更好的河海精神,更好的河海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