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简介
张书剑,男,汉族,中共预备党员,大禹学院港口航道与海岸工程2015级学生,获得河海大学优秀学生奖学金系列奖学金共计7项,曾任河海大学溯源保护母亲河协会副社长,开创了河道保护、小学水环教等系列志愿活动,受邀赴浙大参加长三角公益论坛并发言,参与MyH2O水质平台调研,参与水环保宣传调研暑期实践两项,参与暑期支教,参加明城墙双语志愿服务,坚持献血累计1500cc,获得“外研社杯”全国英语阅读大赛初赛三等奖,力学创新思维大赛参赛奖,获得阿克苏诺贝尔中国大学生社会公益奖铜奖,河海大学“优秀学生标兵”、“优秀学生”、“优秀社长”,江苏省“千乡万村”优秀志愿者等荣誉称号,以第一作者发表实用新型专利一篇。
在奉献中探索生命的意义
河海大学大禹学院港口航道与海岸工程2015级学生张书剑,积极活跃在各个大大小小的志愿服务活动中,用他的话来说,人生就是一场探索生命意义和实现自我价值的旅程。人生的意义究竟是什么?他很庆幸在这些志愿服务活动中得到了自己想要的答案。
“刚开始是觉得这些活动很有趣,后来是觉得在志愿活动中总能感觉到一股发自内心的快乐。”当被问起为什么想要积极参与志愿活动时,张书剑笑着说。在大一的期末,张书剑和其他支教队员一样边紧张地复习边为支教做着准备,进行募捐、备课、试讲、申请基金等活动。当时要准备的材料特别多,但他一想到其他伙伴也在努力,想到那遥远云南山村里未见面的孩子们,就重新打起了精神。“当时我们为了省钱给孩子们多买些物资,坐了五十多个小时的硬座,大家腿都浮肿了,但坚持下来之后也觉得不过如此了,”张书剑回忆道。后来他在弥沙完小负责教导逻辑思维、国学、羽毛球等课程,随着校长翻山越岭去家访,在半个多月的时间里和孩子们结下了深厚的友谊,最后受到盛情邀请,和孩子们一起过他们白族最盛大的节日--火把节,这也是他生命里第一次过火把节。回来后他们支教团评上了暑期实践优秀团队和华侨基金会优秀项目四等奖。
从小生活在嘉陵江边的张书剑,自然和河流结下了不解之缘。他大一时就加入了河海大学溯源保护母亲河协会,跟着学长学姐积极策划参与活动,大二时任职了副社长。他说:“那些日子开心而又热血,一群拥有着同一个梦想的同志们聚在一起,为了同一个目标而不懈努力着。”活动的提议、策划、物资准备、联系场地、实地考察、带队进行,张书剑都要全程跟进,有时候他做梦都在想方案。“虽然累了一点,但大家都信任着我,身为社团的负责人,我是唯一不能抱怨的。”张书剑说道。他带领社团参加了由国家地理以及麻省理工支持的MyH2O水质平台调研活动,还在太湖和洞庭湖畔开展了水环保宣传调研暑期实践,发挥着河海水之子知水爱水的奉献精神。
张书剑在任期内开创了河道保护、小学水环教、景区水资源保护宣传等系列志愿活动,在秦淮河边,在中小学里,在玄武湖畔,都曾有他的身影。他和社团的伙伴们一起为着祖国的青山绿水贡献着微薄之力。幸好努力取得了回报,当张书剑有天早上接到阿克苏诺贝尔中国大学生公益奖组委会恭喜获奖的电话时,都不敢相信,这算是中国大学环保社团的最高荣誉了。后来社团受邀去浙大参加长三角公益论坛,张书剑代表社团在论坛上进行了精彩发言。在他的带领下溯源协会还获得了2016年度河海大学“十佳社团”荣誉称号、2017年度河海大学优秀志愿组织、全国大中专学生最具影响力环保社团、全国大中专学生“优秀社团项目” 等荣誉及奖项。
除了支教和社团工作外,最令张书剑记忆犹新的活动,要数在明城墙上的志愿讲解了。他在讲解时遇到过校友,遇到过老乡,遇到过外国游客,他在每次讲解的同时都会和对方聊聊,就当做是交朋友,顺便推荐南京的景点。“每带一批游客参观,就是陪他们走过一段人生,彼此的生命轨迹发生交叉,这种感觉很奇妙,所以我很喜欢这份工作。”张书剑微笑道。在南京明城墙志愿者风采讲解大会上,张书剑以幽默的语言,夸张的动作引爆了全场的笑点,虽然这不太符合讲解规范,最后只评了三等奖,但他说展示了自己的风格,给人们带来了快乐,这就足够了。同时他也被评为南京明城墙双语志愿服务优秀志愿者。
张书剑至今都坚持献血,现在已经累计1500cc,超过800cc就能够终生免费用血,他想为病房里那些苦苦挣扎的患者提供一线生的希望,想为他们注入生命的活力,重新绽放出生命的力量。他很少向自己家里人提及献血的事情,因为怕家里人担心,他的目标是在研究生毕业前献血满4000cc,获得江苏省献血志愿者铜奖这份荣誉。
张书剑有空时还会写写诗和散文来记录自己的一些想法和感悟,他觉得通过写作能锻炼自己的思维,凝练自己的想法,并能把自己的思想情绪传递出去,感染身边的人。
他将手伸向天空似乎想要抓住什么:“想要真正地活着,想要有意义地活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