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简介
郑凯,男,汉族,山东枣庄人,中共党员,土木与交通学院,结构工程专业2016级硕士研究生。可每光影工作室、V-max传媒社团创始人,曾任河海大学土木与交通学院研究生会副主席、土木与交通学院新媒体中心主任,第二届南京青奥会志愿者、河海大学社联传媒部部长、土木1班宣传委员。曾主持策划土木与交通学院2016届“青春·砼行”毕业季系列活动,开发土木与交通学院吉祥物“小砼”,创立“HHU青春土木”和“砼文化”特色学生工作品牌,成立文创基地“E砼文创工作室”,建立健全土木与交通学院新媒体矩阵。获南京团市委“感动青奥人物”、“明星志愿者”、“宣传文化之星”荣誉称号,河海大学“优秀共青团干部”、“优秀共青团员”、“优秀研究生”、“优秀研究生干部”荣誉称号,多次获得河海大学研究生特等奖学金。发表EI及以上学术论文3篇、专利9项、软件著作权1个。
个人事迹
保持向上姿态,于平凡中成长
郑凯同学是一位出生在河湾村的孩子。普通职工家庭出身的他自小受党员父母熏陶长大。升入大学后来到离家300多公里的金陵,勇敢地跳出了安逸圈。他是一位脑洞大开且颇具“大叔范”的技术宅,凭借专业知识和爱好特长,七年来他几乎没让家里补贴过多少生活费。他的课余生活总是在学生工作、打理工作室和企业实习中度过的,在平凡普通的生活中成长,也总是保持着向上的姿态。
固本·塑造姿态
校园生活中,他喜欢将大开的“脑洞”融入到所做的事情当中。从A4杯纸结构大赛到华东杯结构设计大赛,历年专业类竞赛成为他创意的源泉。小到折叠全面屏方案,大到施工脚手架设计,再到软件编程、试验仪器开发,他提出的软著和专利方案所涉及领域似乎没有什么局限。当然,保持创新也是他的求学姿态,各方面的均衡发展帮助他在转专业考试和保研推免中赢得了更多机会。
学生工作和志愿服务中的创造力也让他更好承担起不同责任。2014年夏,他投入到南京青奥会志愿服务的宣传工作当中。两个多月的汗水,他作品下的志愿者团队被青春南京报道5次,所摄外籍志愿者工作素材被CCTV13报道1次,展现出青奥会期间河海大学志愿者的独特风采,他也因此获得了南京团市委以及河海大学颁发多个奖项。2016年的毕业季,一份涵盖5大主题、12项活动的应届生文明离校毕业季系列活动和毕业典礼上的《水木菁年》微电影,让全校都知道了土木人的诗依然是如此般雅俗共赏。而做出这一切的原因于他而言,不过是修身固己的根本。
拼搏·助力成长
正如金陵配上法桐,河海步入期颐,技术宅的“大叔”属性也会绽放出青春活力。出于对平面设计和宣传工作的热爱,他于2015年自发成立了非盈利组织可每光影工作室,也创立了首个校内视觉传达领域社团V-max传媒。在同学看来,设计爱好者聚集和交流的环境是必不可少的;而他看到的却是传媒电子化以及校内广告设计需求徒增的趋势。而事实证实了这种需求的存在。从校党团活动物料设计,到校院官网官微美化,正是他在幕后付出的点点滴滴,给校园文化增添了几分靓丽的色彩。
而更加“大叔”的,是他敢于从“江湖”中汲寻水源。步入研究生生涯后,每个假期他都自己联系单位,进行校外实习。实习职位的选择不是盲目的:他尝试过文编类岗位、人力资源岗位、结构设计岗位和施工管理岗位,这让他学到了材料整编与撰写、会务服务安排、组织管理运营以及现场土建专业知识。另外,身为学生骨干的他还致力于推动校企合作,为学院提供更多校外资源。从碧桂园企业进入河海宣讲到学生活动赞助,再到实习岗位提供、校园俱乐部成立,他在个人能力不断提高的同时,也在持续发光发热。
奉献·与青春土木共朝夕
很多人疑惑读了研他为何又接起新媒体的烂摊子。但对于整个2017和2018年,他深知那是一个高校新媒体变革的时代。接过院领导重任的那一刻起,他明白了新媒体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意义。凭借特有的业管分离双线并走以及考核晋升制度,他首先建立起一个高效的运营团队。之后,通过微信、小程序等多平台联合,从资讯推送、粉丝后援、服务赋能、价值探索四个方面,他带领运营团队创立了一体化全覆盖的新媒体矩阵,促成了土木学院良性网络生态系统,服务着全院两千余师生。
然而,他并不止步于纯粹的网络新媒体,而是积极探索线上与线下联动的学生工作品牌。从吉祥物小砼问世,到青春土木品牌视觉形象建立,再到提供吉祥物周边开发和院内品牌活动包装等服务的E砼文创工作室成立,砼文化特色品牌日渐成型。各类活动凭借砼文化这一IP逐渐在大众视野刷满存在感,就连“HHU青春土木”品牌的LOGO也是盛夏绽放的形象。向上,是他一直保持的姿态,时刻成长、准备起飞,是他平凡生活中坚守的信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