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简介
陈江珊,女,汉族,中共预备党员,法学院2016级法学专业本科生。现任河海大学法律援助中心副主席,并担任16级二班组织委员。曾任2018级新生助学导师、河海大学青年志愿者协会人资部副部长和班级生活委员。曾为第四届南京跨年音乐诗会、南京国际青年诗会、南京高淳马拉松、河海大学党代会等数十次大型活动的志愿者。先后5次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是国家级创新训练项目团队成员。曾获得河海大学优秀学生奖学金等各类奖学金6项次。参加全国大学生环境资源模拟法庭大赛等学科竞赛3次,并在环资庭模拟法庭大赛中获得团队冠军。曾获得河海大学“优秀学生标兵”等校级以上荣誉称号10项次。
陈江珊,女,汉族,中共预备党员,法学院2016级法学专业本科生。现任河海大学法律援助中心副主席,并担任班级组织委员。先后4次参加校级以上社会实践活动,是国家级创新训练项目团队成员。她关心时政、关注民生,积极参加各项社会实践、岗位见习和学科实践类竞赛等。曾获得河海大学优秀学生奖学金等各类奖学金6项次、河海大学“优秀学生标兵”等院校级以上荣誉称号12项次。现将其个人事迹汇报如下:
关心时政,常怀赤子之心
早在中学阶段,陈江珊就养成了每天观看新闻联播的习惯,并以年度人物作为自己的榜样和楷模。步入大学,她追求先进思想的信念更是坚定,时常在课余时间利用报纸、网络等途径了解国家时事和社会热点,她认真研读政府工作报告和两会提案,经常就社会热议话题与身边同学讨论。她先后两次获得河海大学“优秀共青团员”荣誉称号,并于2018年7月成为一名光荣的中共预备党员。成为中共预备党员以后,陈江珊以更加严格的标准要求自己,把人民服务作为人生方向而不断奋斗。
关心身边同学是陈江珊迈出的第一步。曾任班级生活委员的她,怀揣着让同学度过幸福充实的大学时光的愿景,热情服务同学和班级,尤其关注家庭困难学生,配合学校对宿舍卫生进行检查、为同学们梳理各类奖助学金申请和特色宿舍申报的注意事项、筹办主题班会活动并获得校级优秀。她还是2018级新生助学导师,协助学校和学院开展新生入学教育,做好引领新生从高中向大学过渡的工作,帮助他们快速熟悉新环境,以绵薄之力为集体做出贡献。
除此之外,陈江珊还目光放在公益事业上。她协助筹办第四届南京跨年音乐诗会和南京国际青年诗会、帮助留学生办理登记、负责党代会的指引和在高淳马拉松中发放物资,并将法学的学习融入到志愿服务活动中,先后8次组织开展东善桥小学普法进课堂和河海大学院系普法讲座活动,曾两次获得河海大学“优秀志愿者”荣誉称号。
知行合一,将理论运用于实践
陈江珊高度重视社会实践活动,她参与省级社会实践项目1项、个人项目3项,获得“优秀团队”荣誉称号,并且参加的“环境保护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问题研究”创新训练项目获得国家级奖项。她利用每年暑假时间在法院进行个人实习,在法官的指导下,熟悉裁判文书、审理意见的书写规范,并多次旁听民事、刑事案件的审理,积累下宝贵经验,在实践中发现理论知识掌握的不足并发掘现有制度存在的问题,从而做到知行合一。前后多次的社会实践经验和日常学习的积累让陈江珊在今年有信心担任创新训练项目的负责人,通过实践的调查来解决现存问题和提出完善建议。
她还参与芽木新媒体运营公司的实习,是中文信息活动整理小组的负责人,在团队的实习中熟悉微信公众平台构建流程、新媒体运营模式和信息高效搜集技能,丰富了人生阅历。多次的实践活动不仅让陈江珊的课余生活多姿多彩,也让她对专业知识的学习和法律职业有了更深刻的了解。
专注竞赛,在实践中成长
大学的首要任务是学习,从大一开始,陈江珊就坚持每天最低5小时的连续学习时间,并常在课后向老师请教疑惑问题。目前总绩点为4.46,排名为年级第11名。她重视基本技能的掌握和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以较高分数通过全国大学英语六级考试和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二级。获得河海大学“优秀学生”和“优秀学生标兵”荣誉称号。
“法学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学科”,除了理论知识的学习,陈江珊还注重实践层面的运用。怀着对法学专业的热爱和对律师职业的无限憧憬,她先后3次代表学校参加学科竞赛,在准备“龙图杯”全国高校模拟法庭大赛时细心备赛,虽遗憾未能晋级,但赛前积累的大量知识和赛场上的争锋相对让她体验到辩论的快乐。参加“南仲紫金杯”第三届模拟仲裁大赛,彻夜修改参赛文书,常因一个论点而与队员争得面红耳赤,或者因找到新突破口而欢呼雀跃,并在指导老师的悉心教导下,获得“原告组三等奖”、“优秀选手”和“优秀参赛队伍”的荣誉称号。在2018年,她更有幸成为全国大学生环境资源模拟法庭大赛的代表队员,长达一个半月的高强度训练和集中备赛、反复的文书修改和试赛是她永远难忘的回忆,最终,比赛以团队冠军的荣誉告诉她“努力是没有白费的”!多次的参赛经历不仅锻炼了她的口才和实战能力,更坚定了她钻研法学的决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