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海韵风华百佳学生”志愿公益类 | 周子文

来源:校团委发布时间:2018-06-12

个人简介

周子文,男,汉族,中共预备党员,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地质工程专业2015级学生。曾获国家奖学金,获江苏省2016年暑期社会实践“优秀个人”,所带团队获2016年宜宾市“优秀团队”,2015年南京高淳国际马拉松“优秀志愿者”等荣誉称号。

现任支河创新公益社副社长、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学生会权益部部长、“美丽中国”校园大使,历任暑期支教队队长、指导员,以及多项校级志愿服务项目的负责人。

  

 

初触公益,以梦为马

刚进大学时,他还没有完成从高中生到大学生的角色转变,一进校园便被丰富多彩的大学生活给冲击到了,一时间难以找到努力的目标与方向,社团、辩论队、篮球队……直到遇到了支河创新公益社,当知道支河的成员每年都会去偏远山村支教时,他便下定了决心,因为他自己就来自于一个小山村,他知道那里的孩子对于外部世界的渴望与好奇,也知道那里落后的教育水平,所以毫不犹豫的他加入了支河。

  

  

刚进支河的时候,虽然缺乏经验,但他积极努力,成为社团最勤奋的那个,写策划书、设计活动海报、派发传单宣传讲解,笨拙的成长着,为了支教的时候能给孩子们带去最精彩的内容,他每周都会参加南京外来务工人员的子女“周末义务家教”活动,一方面辅导他们完成作业,另一方面分享一些自己专业所学知识和野外实习的小见闻。努力的过程虽然是痛苦的,但慢慢的会发现很多原来望而生畏的事变得轻车熟路。

  

支教路上,砥砺前行

  

大一下学期经过层层筛选,他有幸担任河海大学暑期社会实践团队-暖梧支教队的队长。通过网络众筹、线下募捐等多种方式共募集资金近万元,用于为四川省白鹤村的留守儿童购买了文具、图书等物资。在为期15天的支教活动中,他开设了基础文化课和音乐、舞蹈等兴趣课程,在传播文化知识的同时开拓孩子的视野,丰富暑期生活。在此期间得到学生与家长的一致好评,受到媒体广泛关注,先后获四川省电视台专题采访及“中国青年在线”的报道。

其实这次支教并非一帆风顺,最初确定的支教地点是在广西梧州市,但就在出发前几天,由于当地连日暴雨,学校出现了一些意外状况,导致团队无法前往支教。就在此时,他临危不乱,一边安抚队友情绪,一边积极联络新的渠道,最终和四川宜宾市团委取得联系,并获得帮助。但由于当时正处雨季,当地本身的地质条件较差,加上网络上的相关报道,部分队员考虑到人身安全问题选择放弃,而他作为领队在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后还是决定带领剩下的队员完成此次支教,事后有队员问他当时那种情况你在最后做决定的时候在想什么,他说他不想和孩子们食言。

  

传播公益,不负韶华

  

2017年暑假,他负责组建支教团队,通过面试、培训层层选拔,组建了9支支教团队,参与人数近百人,筹集资金超过50000元,直接受益的偏远地区学龄儿童九百余人,累计授课达千余节。他还担任了其中两支队伍的指导员,为使志愿者们能更好的完成支教活动,给孩子们带去更好的学习体验,他全程参与支教指导,倾囊相授。两支队伍分别获得暑期社会实践江苏省优秀团队、河海大学优秀团队的荣誉称号。

  

  

这一年,他成了活动的组织者、策划者。除了利用寒暑假组织支教活动外,在课余时间先后通过各社会公益组织联系南京各个社区,积极组织开展志愿活动累计70余次。他希望能通过他的努力传播正能量,鼓励更多的人加入到志愿服务活动中来。

推陈出新, 任重道远

在大学里,做好一个社团是一件很困难的事,而做好一个公益社团更是难上加难。他在支河待的三年碰到过很多困难,其中最大的问题就是宣传,经常在举办活动时应者寥寥,难以达到预期效果。对于到底该怎么攻克这个难题,他有着自己独特的见解。

  

  

首先是增加曝光度。他们举办了支教地儿童绘画展、照片展,把支教过程中志愿者和孩子们之间发生的小故事带到校园中来,一方面增强支河在校园内的知名度,同时也让更多的同学了解农村留守儿童这一群体。

然后是扩展活动的辐射面。他们先后开展了很多如“周末义务家教”这种耗时短、可持续、易操作的志愿活动。每周为南京农民工子女义务家教,解决家长没有经济能力负担家教费、孩子周末在家没有人陪伴的问题,无形之中也积累了家长们的口碑,形成了专属河海的公益品牌。

有了这些还不够,还要将传统宣传方式推陈出新。摸索下来,他们总结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模式,线下主要以摆摊宣传为主,并辅以视频播放、扫楼宣传吸引关注度,线上则充分发挥自媒体的优点,常用公众号、各种官菌、QQ空间、朋友圈等进行宣传。

最后就是总结和交流。他们和南航、中国药大、南林等南京高校的支教社团进行定期互访、交流经验,学习对方先进的、优秀的做法,不断地改进自己,联合组织开展活动,在实践中相互学习。

三年公益路,他不曾停歇,一路以来收获的成长与感动也是他继续走下去的动力,如今的他即将大四,但公益之路,永不止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