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锦婷,女,汉族,中国共产党员,机电工程学院工业设计专业2015级学生。曾获“华鼎杯”全国设计作品大奖赛设计组二等奖,2016年团中央镜头中的三下乡“入围优秀团队”,2017年立邦“为爱上色”中国大学生农村支教奖全国铜奖,团中央“优秀组织奖”等个人及团队荣誉。发表省级论文3篇,1篇国际会议论文被MMESE录用,2项发明专利被受理。
少年之时的种子
高中之时,她因为一次偶然的契机接触到了山里的孩子们,她和同学们给这些孩子们购置了一批二手课外书,为这些孩子们手绘了不少T恤;她与班级志愿者一同前往医院探访了白血病孩子们,孩子们的坚强和乐观打动了她。初入河海之时,她了解到了“朋辈帮扶工作站”这样一个学生志愿者组织,便毅然选择成为其中的一员,在这里她了解了更多关于“帮扶”的故事,她在志愿活动中丝毫不马虎,用行动践行了青年志愿者精神。
信念支撑的前行
加入朋辈帮扶工作站起,她一心一意做好组织工作,积极参与帮扶活动。2016年夏天,她随着“爱满黔程”实践团队走进了贵州省黔东南榕江县的一个小山村,为大山里的孩子带去知识和希望。那个夏天是她这辈子最难忘的记忆,她成了孩子们口中的“豆豆”老师,教孩子们唱歌跳舞,教他们怎么用手中的画笔画出五彩斑斓的图案。
在团队中,她负责了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外宣工作,那年,由其撰写的新闻稿被国家级媒体平台报道1次,省部级报道6次,市级及企业级报道37次。工作的强度让本就身体不好的她有些吃不消了,孩子们听闻她身体不适纷纷写信给她让她好好休息、早日康复。第二年她被推选为“朋辈帮扶工作站”站长,不巧的是她因病需要住院。那群孩子一直是她放不下的爱,所以这次她以编外人员的身份参与了支教,和孩子们视频,叮嘱他们要努力学习。过去两年里,她一直和一个叫“冰冰”的女孩子保持着联系,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围内给予她资助。
因为这两年的积累,“爱满黔程”项目受到了学校的嘉奖,被评为优秀项目和优秀团队,这个小山村也被评为优秀实践基地;支教实践获团中央“镜头中的三下乡”全国优秀入围团队、中国知行计划“为爱上色”全国铜奖等国家级奖项及江苏省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优秀团队等省市级奖项。因为信念,所以无畏,她也希望青年志愿者能够更多地践行志愿者精神,把爱和希望带给更多的人。
热爱之下的坚守
三年的朋辈工作,因为热爱,所以坚守。在这里她成长为一个能够独当一面的领导者,获得了老师和同学的认可,收获了一段宝贵的心路历程。三年中她参与完成了2次“心中有阳光”励志短句征集、3次“21天好习惯养成计划”等心理帮扶活动和10余次“四六级模拟考场”、3次“四级帮扶一对一”、3次“学长计划”、10余场“学科讲堂”等学习帮扶活动及3次暑假期间的支教活动。
不在学校之时,她依旧为着自己的信念而努力,曾是大学生艺术团一员的她经常和奶奶一起去老年活动中心,为老人们唱一首、跳一段,未来她想为老龄化的社会贡献一份力量。今年她还与东北师范大学、吉林工业大学、南京医科大学、中国石油大学等高校的志愿者们共同组建了睢县乡村小学暑期支教团,共同交流探讨,把大学生支教的短板补足,为乡村教育事业做出自己的贡献。
她说:“从我少年时候起,我就想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现在我迈出了我的第一步。”相信未来还会有很多的挑战等待着她,但她一定能以一名河海人的标准要求自己,做一个能够肩负起中国梦的青年,做一个道德高尚的河海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