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海大学师生双获2016年度“宝钢教育奖特等奖”

来源:宣传部发布时间:2016-12-19

二十七载勤栽培 桃李满园竞芳菲

——访2016年度宝钢教育奖优秀教师特等奖获得者顾冲时

顾冲时,教授、博士生导师,河海大学水利水电学院院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水利工程组召集人、中国大坝协会理事、江苏省水力发电学会常务理事...... 作为水利专业的执牛耳者,顾冲时教授潜心研究学问亦不忘实践教书育人,27个河海春秋,27载弹指年华,他的身影始终活跃在三尺讲台上,承担着为人师者的责任,满载着荣誉与褒扬。

今年11月12日,2016年度宝钢教育奖评审工作会在延安举行,会议揭晓了2016年度宝钢教育奖评审结果,顾冲时教授凭借出色的教学工作、高尚的师德和丰厚的科研成果在全国高校教师队伍中脱颖而出,将宝钢教育基金“优秀教师特等奖”收入囊中,成为全国获此殊荣的7名老师之一。

坚守三尺讲台,践行教书育人

顾冲时教授在河海大学执教的27年来,一直坚守在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第一线。自1995年起,顾冲时教授坚持在水工建筑物课程教学中,严格采用过程管理,从课题布置与要求、方案论证与设计、学生成果验收与研讨、课设报告写作与评阅等环节设置明确的考核标准,这一举动获得了在校学生的一致好评。

他关爱学生,热爱专业,为本科生讲授《水工建筑物》等3门专业课程,也主讲《混凝土坝及坝基的强度理论基础》等2门研究生专业课程。顾冲时教授注重研究教学方法,创新授课内容和方式,针对主讲课程的不同性质和不同授课对象,以不同的教学方式进行实践教学。鉴于本专业(水利)专业课程教学内容的物理性强,为体现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举一反三的教学思想,顾冲时教授把启发式教学方法放在首位。他在讲透物理概念的前提下注重数学推导的作用,要求学生联系实际加强理解;在讲授专业理论部分时,顾冲时教授要求学生抓住重点,理解课堂难点;在讲述专业抽象内容时,列举实际应用中的的丰富案例作为有力补充, 便于学生理解授课内容。他也会在课后布置与课堂内容相关并且可以结合实际应用的作业,这样学生们只有通过査阅大量的相关资料, 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思考与总结之后才能得到相对完整的答案 。2015年底, 为进一步开展立体化教学手段革新,他组织完成了 «水工建筑物» 慕课建设工作,方便学生课后复习和自学的同时,也加强了师生互动。

顾冲时教授也特别重视本科生实习实践环节,为本科生实践创新创造良好的条件。在执教生涯中,他组织建设本科生实习实践基地,现已建成包括三峡水利枢纽、溪洛渡水电站、新安江水电站、大藤峡水利枢纽等各类实习实践基地20余个,建成的水工创新平台已成为全国性的创新创训平台。

潜心教学改革,取得丰硕成果

作为水利水电工程专业和江苏省品牌专业(A类)建设的负责人,顾冲时教授一直在积极探索人才培养的新模式,他提出“在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转变的过程中,水利水电人才培养必须从偏重工程技术教育为主,向既要懂建设,又要会管理,还应具备工程安全及工程与环境等领域的专业知识,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培养方式转变。”在他的带领下,学院率先建立了分方向、分层次相结合的多样化人才培养模式。

作为河海大学水利水电学院的院长,顾冲时教授在全国同类高校中率先建立了专门为本科实验教学服务的水利水电综合实验教学中心。“实验教学中心大部分实验都能够使学生从设计实验开始、实验条件的设定、自己接线或放水、调试仪器、测量实验结果、到分析整理实验数据、最后出报告,这整个实验过程全部由学生自己完成,教师只是起到指导作用。”顾冲时教授告诉记者,这大大提高了学生对实验方法的掌握、研究能力的培养、动手操作的能力提高以及创新意识的培养。

顾冲时教授首次提出建立本硕博联动创新机制,他组织创建的水利类人才培养模式在全国几十所高校被借鉴采用,以此为核心成果获2014年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

重视团队建设,提高整体教学水平

作为江苏省教学名师和江苏省优秀教学团队 (水利水电工程国家特色专业主干专业课程群教学团队))的负责人,顾冲时教授也极其重视团队建设。他制定教学名师培养计划,完善骨干教师的选拔培养方案,强化政策导向,对教学骨干在教改进修提高、学术交流等方面实行倾斜政策,给予优先考虑,并对其中特别优秀者给予重点支持。

在引进、培养国际化教学人才方面,顾冲时教授建立了灵活有效的工作机制和稳定的投入机制,用高层次人才培养与人才引进相结合的方式,切实提高了师资队伍国际化程度,不断整合与利用社会资源,通过有效的团队管理,形成强大的团队凝聚力和创造力。

通过参加各种学术研究和竞赛活动提升了团队成员在行业内的影响力,顾冲时教授亲力亲为指导青年教师,近年来,重点培养了6名具有博士学位的青年教师,他们的学术水平和教学水平均有显著提高,其中沈振中、苏怀智、王建和包腾飞已晋为教授,成为教学科研一线骨干。苏怀智教授成功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中科技创新领军人才、江苏省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包腾飞教授为江苏省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 入选教育部 “百千万人才工程” 。

以研促教,教研相长

将科研成果融入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这也是顾冲时教授一贯提倡的做法,他长期致力于重大水工结构工程安全监控理论和技术及其工程应用研究,通过对500多个各类水工程失事原因及机理的系统研究,他提出了单因素和复合因素作用下重大水工程失事风险评定新技术,创建了符合我国区域发展情况的重大水工程失事后果评估新方法,研发了水工程风险预警与动态调控、除险决策和突发事件应急处理为一体的创新技术,解决了险情馈控、病险修复及风险应急处理等关键工程科技难题,其成果获2010年江苏省科技进步一等奖(排名1),2011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排名1),2014年大禹水利科学技术特等奖(排名8),2015年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排名8)。

顾冲时教授同时还主持完成了国家、省部级以及重大工程科技项目80余项;发表论文200余篇(SCI、EI收录81篇),出版专著6部;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3项,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特等奖1项、一等奖6项。丰硕的研究成果不仅对重大水工结构工程安全运行提供了技术保障,同时也为相应课程内容的补充更新及行业标准的修订编制提供了可靠的科学依据和实践经验。(李婉婷、殷盛琳)

 

 

 

梦在远方 路在脚下

——访2016年宝钢教育奖“优秀学生特等奖”获得者苗令占

11月12日,2016年度宝钢教育奖评审结果在延安揭晓。我校环境学院博士研究生苗令占以其优秀的综合素质、突出的学术能力、创新能力和科学研究能力,成功斩获宝钢教育奖“优秀学生特等奖”。苗令占告诉我们,得知这一消息时,他刚从西藏从事科研项目考察返校不久,略显疲惫的身心一下子振奋起来。他很珍视这个荣誉,觉得既是对自身、对自己长期科研努力的一种肯定,也是对自己未来学术之路的一个鞭策和激励。能从众多优秀竞争者中脱颖而出,苗令占确实有他不容置疑的实力:年仅28岁的他,已经发表多篇高水平学术论文,其中被SCI收录的有19篇,EI收录1篇,申请并授权国家发明专利2项、科技奖励2项。同时,还担任Water research、Journal of Hazardous Materials、环境科学等期刊的审稿人。之前,他还曾荣获国家奖学金,被评为“江苏省高校‘三好学生’”。可以说,此次获得宝钢教育奖“优秀学生特等奖”,也是他多年来辛勤与汗水浇铸而成的。

 

科研在河海:坚持不懈,水滴石穿

近年来,苗令占主要开展了纳米材料水生生物安全的科学研究,分析其在水环境中的迁移转化特性和生物生态效应,研究了纳米材料在不同水体中物化特性(团聚、沉降、溶解等)的变化,并分析了其中起主导作用的环境条件;进而开展了纳米材料与生物膜的相互作用关系,揭示了生物膜吸附纳米颗粒的主要作用机制;进一步,研究分析了被吸附的纳米颗粒物对生物膜中微生物活性可能造成的影响,探讨了其毒性影响机制。通过以上研究,以揭示纳米材料这种新型污染物在水体中的传输行为及其最终的归趋,为防治纳米污染提供重要的理论基础.

苗令占告诉记者,当初选择进入这一领域,并非偶然和被动。在2008年左右自然杂志首次发表了相关论文,而文章提及到现实中纳米技术兴起,纳米材料污染增多等问题,引起他的极大关注和兴趣,在一定专业基础的驱动下,便开始了这条无穷的探索之路。如同最初选择考研继续深造而非直接就业一样,每一次的决定都必经自己一番冷静思考和分析,考虑到自身性格喜欢做一些安静的事,从事科研工作或许就是最好的选择。

然而这是一份比常人想象中还要艰难的工作。前不久去西藏做项目,从林芝到日喀则一直往上奔,在海拔三千米的地方,苗令占开始产生高原反应,先是后脑勺疼,接着晚上无法安睡。但即使条件艰苦,他也坚持跟着团队在那里做了一个星期的的考察工作,期间只能靠红景天、高原安等药物来缓解疼痛。往往伴随科研工作的还有熬夜做实验。很多实验只要一开始就不能停下,需要连续监测并进行操作。以前为了写关于纳米材料对生物膜毒性研究的论文,苗令占连续四十个小时没有睡觉,一直在实验室里坚持工作,完成了论文最关键的部分。

对于自己曾付出过的种种,他则认为理所应当并且心甘情愿。“不管做什么都要有付出,既然我选择了这个,即使撑不下去也得撑。”他还提到,由于自己对科研本身就很感兴趣,所以当把发现的东西拿去实践并能证明,是一件很享受的事。

科研的道路上总是避免不了失败。去年年初,在做纳米材料本身的水体环境行为研究时,实验过程都很顺利,但结果却不尽人意。苗令占也开始对自己产生了自我怀疑,心里落差极大。但一向善于自我调节的他在失望过后紧接着进行了自我反思,为什么信心满满的论文却得不到想要的结果?冷静思考下他发现自己对纳米材料这种污染物的认识和理解还不够全面,思路还不够开阔,一直纠结在纳米材料个体上面,没有综合考虑水环境中其他物质或污染物的相互关系,从而没办法更好地呈现论文的创新点。通过慢慢思考,然后咨询老师,这方面知识的欠缺也就慢慢加强了。他感叹道:“如果当时放弃了,那谁也救不了自己”。

无论正在经历着什么挫折,苗令占都会调节好心态继续整装待发,为了不使自己脱离向上的轨迹,他还专门制定“今天不能做的十件喜欢的事”清单,目的就是加强自我控制,不要为了偷懒和贪玩而误事。

谈到自己目前所收获的丰硕成果,苗令占认为最应该感谢的莫过于老师。在他心中,老师不仅是学业知识的领航者,更是激励自己不断前行的指路人。课题组的王超院士和王沛芳老师提供过很多有价值的建议和指导,除此之外,当自己交材料给老师修改时,总能在最快的时间里得到有着密密麻麻批注的回应,这也让自己深深感受到了王老师对学生的重视。

最令他印象深刻的,是一次做完实验已经12点多的时候,指导老师侯俊突然给他发了一条QQ消息,让他赶紧看自己刚刚分享很有意思的一篇文献。当时苗令占十分惊讶,没想到老师大半夜了都还在搞学术,比作为学生的他更要勤奋认真。敬佩之情油然而起,后来很多次,他都和侯老师因为学术问题在线上讨论到凌晨一两点,收获颇丰的同时也真切地感受到老师对于科研认真负责的态度。

“踏踏实实,一步一个脚印”是苗令占一直以来的人生信条。起初,他喜欢“越努力越幸运”这句话,经过不断的磨练后他明白,无论做什么,都应该对于过程全力以赴,对于结果坦然面对。最重要的,还是做好当下。

当被问及目前为止最骄傲的科研成果是什么的时候,苗令占浅笑着回答记者:应该是下一个研究成果。

优秀,还将继续。

学习在河海:做好规划,踏实前行

从十八岁刚入河海时的懵懂到二十八岁时的硕果累累,这十年里的磨练给了他一个作为“过来人”讲话的身份。成功的模式不可以被复制,但心得体会却可以交流学习。“我不愿自己走过的弯路让学弟学妹们再去走。作为师兄我有义务去引导他们”,他也将此付诸于行动。

在学弟尤国祥的眼中,苗令占学长是一位品学兼优,德行兼备的有为青年,在其刚入学之际带着他一起做实验,教会他很多实验操作和查找阅读文献的技能,可以称作是研究生涯的“领路人”。平日里也和大家打成一片,无论在科研还是生活中都会很热情地帮助他人,为人也友善幽默,没有一点架子,大家都亲切地称呼他为“苗哥”。

在课题组里,老师评价他是“问题最多,想法也最多的学生。”他也向我们表示自己刚开始看文献时速度很慢,也有很多不理解的地方,于是便跑去把课题组里的老师几乎都问了一遍。老师除了提供部分指导以外,最爱说的一句话便是“你去看文献”。直到后来他才理解,老师能做的就是给你提供一个大方向,一个科研平台,具体修行还得靠个人。亲身感触过后,他对学弟学妹最基本的要求就是多看文献,去尝试理解他们的写作思路、想法和文章构建。和别人进行横向比较,具体原因再纵向比较。

写论文除了看文献以外,还需要时刻创新,要创造出属于自己的东西。“在你边做、边读、边写的过程中一定要坚持多问自己问题,因为老师告诉你的是一个大方向,文献里面告诉你的是他的想法,那么你自己在读到这些东西的时候一定要有自己的想法。”旁人的引领和积累,都是为了自己最终的创造和突破。但首先只有多读多听多看,才会有想法和以后的研究方向。

很多人在刚开始的时候都会处于很长时间的迷茫状态,苗令占建议学弟学妹们首先要想明白自己现阶段应该要做什么、想做什么。身边接触的人有很多,在扩大朋友圈的同时要有自己的独立思考。不能懵懵懂懂地就过去了,提前设置一个规划和想法,对自己负责任。

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十年科研路,他一直在路上,并不断心系他人,只不过是想让后来的人比自己走得更轻松一点。

生活在河海:温暖于此,眷恋于此

和很多人印象里一心学习不闻窗外事的博士不同,生活中的苗令占从初中开始就十分热爱球类运动,个子一米八九的他还担任了环境学院篮球队队长。对于他而言,打篮球是减压的重要方式,刚打完球时就是最好的状态,运动仿佛将所有负能量驱散。除此之外,阅读历史类和经济类等非专业领域的书籍也是其休闲放松的方式之一,曾经还买过一整套的《货币战争》放在床头以供睡前翻阅。他也笑称自己是半个“吃货”,常跑到南京的大街小巷寻觅美食。

在这些年的学习亦或生活中,朋友们的陪伴是他心底久藏的感动。一起做着喜欢的科研,一起相约秋游、相约户外烧烤,平时的相处让他感受到了来自大家庭般的温暖,也构成了他对河海深厚感情的一部分。

当被问到对幸福的定义时,他的脸上开始洋溢着满足,眼神也清澈起来:“幸福就是身边一直有一位你懂她,她懂你,然后又有说不尽的话,听不烦的话的人。”而苗博士口中的这个人,正是即将步入婚姻殿堂的女朋友,对方曾获得过河海大学最靓女博士称号,集美貌与才华于一身的女子。谈到生命中很重要的她时,苗博士的言语中无不透露着喜悦与激动,两个人无论是学习还是生活方面都有很多共同语言,一直以来互相鼓励,互相支持。这是修来的缘分,他也一直珍藏于心。

从一个青涩的男孩逐渐成长蜕变到如今的成熟稳重,从当初的无所事事到现在认真搞科研,苗令占为此很感谢给他带来太多改变的河海。当有出国留学的机会摆在面前时,他依旧义无反顾地选择留下。用他的八字箴言来解释:“我爱河海,河海爱我”。学习先进方法和技术动力的最终目的就是要为河海水环境专业的发展做贡献,那是他内心最真实的想法。

“那以后还有什么规划?”记者问道。“希望能够把工作稳定下来,在南京可以安家落户。我喜欢搞科研,所以我也会继续在科研这条路上走下去。也希望能够留在河海。十年了,感情太深,我已经不想走了。” (尹瑞琴、李雁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