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肇南(1886-1960),贵州贵阳人。1914年,许肇南学成回国,登岸上海即往“西门”江苏教育会报到。恰逢时任北洋政府农林、工商二部总长的张謇南下江苏,为创办“全国水利局河海工程专门学校”而奔走,正欲“求一有旧道德、而又有新学识、且教育有经验之校长”。此时的许肇南被张謇遴选为创办河海工程专门学校的负责人之一,1915年1月被正式委任为河海首位校主任(1919年12月后改称校长)。
李仪祉(1882-1938),原名李协,号宜之,后称仪祉,陕西省蒲城县人,著名水利学家、中国现代水利事业创始人。历任河海工程专门学校及河海工科大学教授、陕西省水利局长、渭北水利工程局总工程师、西北大学校长、黄河水利委员会委员长兼总工程师、江淮复堤工程总工程师、华北水利委员会委员长、北方大港筹备处主任、扬子江水利委员会委员长等职,1931年成立中国水利工程师学会时,他被推举为第一任会长。他一生从事水利事业,对水利学术造诣甚深,除致力于培养水利人才外,还亲自主持开辟了陕西关中灌溉工程,并参与长江、淮河、海河等大江大河的治理规划工作。他毕生奔波于祖国各地,躬身查勘,悉心研究,总结我国丰富的水利科学遗产,把西方水利科学知识与我国传统的水利科学技术相结合,提出了许多独特的见解,进行了大量的实验,对我国水利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
郑肇经(1894~1989),字权伯,江苏泰兴人,水利学家,中国近代水利科学实验研究事业奠基人。
汪胡桢(1897-1989),浙江嘉兴人,1917年毕业于河海工程专门学校;原水利部顾问、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主持设计并组织施工建造了我国第一座,也是亚洲第一座大型钢筋混凝土连拱坝工程——佛子岭水库大坝,担任了黄河三门峡水库工程的总工程师;主编出版了我国第一部大型工具书《中国工程师手册》,主编了500万字的大型工具书《现代工程教学手册》。
严恺(1912—2006),福建闽侯人。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水利与海岸工程学家、教育家,终生致力于我国大江大河的治理和海岸带的综合开发利用。1933年毕业于交通大学唐山工学院,1935年赴荷兰德尔夫特科技大学留学,1938年回国。曾任华东水利学院院长、河海大学名誉校长、南京水利科学研究所所长、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名誉院长、江苏省水利厅厅长,中国水利学会理事长、名誉理事长,中国海洋学会理事长、名誉理事长。主持解决天津塘沽新港回淤难题,首创钱塘江斜坡式海塘,领导长江口开发整治的科研工作,组织完成中国海岸带和海涂资源综合调查,参与黄河治理、淮河治理、太湖治理以及葛洲坝、三峡枢纽、南水北调等重大工程的技术咨询和论证工作。曾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中国工程科学技术奖、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中国水利功勋奖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