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瞭望丨河海水资源工程:水利智慧守护生态未来

河海大学何以连续三年位列“水资源工程”学科软科排名世界第一?

源于其在水利领域的深厚积淀与卓越贡献。牵头完成新中国成立以来首次全国地表水水质评价、海岸带资源调查;成立世界首个工程移民研究机构;建成国内最大3向6自由度模拟地震水下振动台系统,破解高坝大库抗震难题;创制我国首个流域水文模型“新安江模型”,1981年精准预报葛洲坝洪峰,广泛应用于七大流域并成为国际洪水预报核心参考。

源于其交叉融合的学科建设。构建以水为核心,水利工程、土木工程、环境科学等多学科协同的体系,拥有3个全国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工程研究中心、1个国家技术创新中心,汇聚6名院士领衔的顶尖团队,首创“水利+”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近年来牵头百余项国际水利合作项目,获国家“三大奖”15项。

河疏湖蓄水利兴。数万河海大学学子践行“哪里有水,哪里就有河海人”,以科学精神为全球水安全治理贡献中国智慧与河海方案。

知水铸基 学科领航

治国先治水,治水天下安。1915年,张謇创办河海工程专门学校,开创中国水利高等教育先河。学校践行“治水必先储人才”理念,培养出汪胡桢、须恺、许心武等中国第一批现代水利先驱,推动“关中八惠”、导淮入海等工程建设,为中国水利事业播下科技与实践的种子。

新中国成立后,治水成为国家战略。1952年组建的华东水利学院赓续“老河海”血脉,肩负起水利人才培养与科技支撑使命。截至1985年,已培养3.8万余名专业人才,为长江、黄河等重大工程提供智力支持。学院坚持“水利教育扎根实践”,1953年组织学生投身佛子岭水库建设,实现教学与工程融合,成就“佛子岭大学”佳话,打破外方技术质疑,彰显中国治水力量。

随着国家水安全战略升级,河海大学构建系统化、前沿化的“知水”学科体系,形成基础研究与应用融合并重的发展格局。以水利工程国家一级重点学科为核心,构建覆盖基础研究、工程应用、流域治理及全球水问题解决的完整体系,布局水文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水安全、水信息等方向,形成“理论—技术—管理”三位一体学科结构,提升复杂水问题协同创新解决能力。

优化学科布局,强化交叉融合。以水利工程学科为引领,开拓智慧水利、人工智能等新增长点,辐射带动经济、管理、社会等学科向涉水方向发展。与土木工程科学交叉研发的病险土坝抗震加固技术、软土地基加固方案,以及与计算机、信息交叉的海量数据驱动的水文监测预报技术,分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2项、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1项。

夯实基础设施与平台建设,支撑学科可持续发展。建成淮河—洪泽湖数据共享平台、长江保护基础数据库,打破数据壁垒;建立新安江水文试验基地、西藏昌都生态实验站等野外平台;打造大比尺物理仿真模型试验平台(占地189亩),配备国内最大3向6自由度模拟地震水下振动台、L型风浪流港池系统等核心设施,为水利科研提供硬核支撑。

智水引领 产教融合

作为以传统工科为主、以水为特色的高校,河海大学始终秉持“理论与实践深度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立足中国大地“找价值”,面向社会需求“寻对策”,致力于培养具有深厚家国情怀、扎实工程素养、广阔国际视野的新时代卓越工程人才。

回望110年办学历史,河海大学的育人理念早已深深扎根于实践土壤。1915年,张謇创办河海工程专门学校时,就确立了“教授河海工程必需之学理技术,注重自学辅导、实地练习,以养成切实应用之智识”的教育方针。这一理念历经百年传承,至今仍是学校人才培养的核心指导思想。

把课堂搬到江河湖海里——

河海大学深化产学研合作,目前已联合水利部七大流域机构、三峡集团、南水北调集团、中国电建下属设计院等单位,共建150余家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

“校企双方签订协议,明确彼此责任和目标,共同培养能够在水利一线解决复杂问题的拔尖人才,让学生真正把论文写在‘大国工程’上。”该校校长助理吴峰说。

2011年以来,学校累计派出近1.4万名专业学位研究生赴基地顶岗实习,2023年成立的卓越工程师学院,依托优势学科,探索“校内+基地”双培养、“知识+实践”双构建、“双导师”协同育人机制,推动水利工程与人工智能、新材料等领域融合,形成新能源发电与多能互补、涉水先进材料与智能制造、数字孪生与智慧水网等人才培养新方向。

工程问题反哺课堂,成为教学改革鲜活素材。2024级电气工程硕士马路遥说:“企业更看重解决实际问题,而非发论文。”过去一年,他走访新能源企业、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新加坡滨海湾堤坝,实地探索“水与电”应用。新能源学院院长许昌强调:“实习不是‘帮忙干活’,而是围绕需求开展‘研究—实践—再研究—再实践’的螺旋上升,培养交叉复合型人才。”

构建新工科教育新方式——

围绕打造“最好的行业高等教育”这一目标,河海大学不断推进教育模式的系统性改革。除卓越工程师学院外,学校还升级了大禹学院,实施“3+2+3”本硕博贯通拔尖人才培养模式,推动小班化、导师制与国际化深度融合;成立由全职引进的澳大利亚工程院谢亿民院士领衔,中国机器人产业领军人才、“大疆教父”李泽湘教授担任教学顾问的未来技术学院,聚焦前沿交叉领域,推进科教融汇与产教融合;探索“教学—训练—竞赛—孵化”四级递进路径,着力培养兼具交叉学科素养和数字创新能力的创新创业人才。

围绕学生志趣调整教学方法,学校不断优化课程体系与教学资源,打造“三优一高”教学资源体系——优秀师资、优秀课程、优秀教材与高水平实验实践平台,并构建“理论教学+实验实践+创新创业”三位一体的本科人才培养模式。

在2024年国家表彰的81名“国家卓越工程师”中,河海大学校友顾明、王仁坤、林毅峰获此殊荣;在表彰的50个“国家卓越工程师团队”中,由盛金保校友领衔的“水库大坝安全与管理创新团队”位列其中;在研究生培养基地中,3人荣获“做出突出贡献的工程硕士学位”称号,8人获评“全国工程硕士实习实践优秀成果”。依托全国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等优质资源,学校构建起本硕博联动贯通的研究生创新实践培养模式,全面提升高层次人才的工程实践能力与科研水平。

今年6月,河海大学又有博士327人、硕士4598人、本科生5166人毕业。毕业生中,85%进入水利、环境、交通、电力等重点行业,7.21%选择赴西部地区就业,充分体现了学校服务国家战略、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的使命担当。

治水兴邦 泽被全球

走出国门,向世界讲好中国水故事。2019年良渚古城遗址申遗成功。鲜为人知的是,河海大学团队在2016年底进驻后,调研千余平方公里水文地质,揭示水利系统原理与技术特点,形成的研究报告获国际专家认可。

海纳百川,兼济天下。从守护本土水脉到服务全球治理,河海大学以水为媒搭建国际桥梁。上世纪90年代起率先开展工程移民、国际河流研究,成果服务中亚、澜湄地区跨境水治理;2021年余钟波教授当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水文计划(UNESCO-IHP)主席,系该组织1975年成立以来首位中国专家。

面向全球,河海大学不仅在科研合作中突破,更以打造全球竞争力水利教育体系为目标,推动中国水利教育走向世界舞台中央。

面向国际前沿立标准,创建国际一流水利高等教育。学校牵头构建“认证标准、工作程序、认证队伍”三位一体国际实质等效水利类专业认证体系,引领水利工程教育迈入全球“第一方阵”;建成89门全英文、双语及小语种国际化课程群,搭建联合培养、国际夏令营等多层次交流平台,形成水利类研究生多维国际化培养体系。

搭建国际高端研究平台,促进合作与交流。学校设立中国工程院水安全与可持续发展国际高端论坛秘书处,参与制定UNESCO-IHP第9阶段战略计划,牵头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际合作项目17项,出版16部外文版水运工程规范;建设UNESCO-IHP国际水文水资源与环境培训研究中心,创立“全球水资源青年领袖培训计划”,为世界水利高层次人才培养贡献智慧。

发挥学科优势服务“一带一路”建设。联合中外40余家单位设立可持续发展基金,培训共建国家工程技术人员2128人,服务“走出去”战略。

“艰苦朴素、实事求是、严格要求、勇于探索”,老校长严恺提出的校训浓缩了河海本色。面向教育强国新征程,河海人将永葆“治水兴邦、江河安澜”的家国情怀,坚守以水兴教、承水发展的特色之路,不断将中国水利高等教育推向新高度。

(《瞭望》2025年第33期)

原文链接:

https://h.xinhuaxmt.com/vh512/share/12691304?docid=12691304&newstype=1001&d=13500bf&channel=weixin&time=17554857987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