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河海大学新突破:智慧灌溉系统改写水稻种植“用水密码”

清晨六点,阳光微透,兴化市沙沟镇的沈文清站在自家70亩稻田边,轻点手机屏幕。远处泵站应声启动,田间微闸门缓缓打开,清水沿着田垄均匀漫过稻苗根部。“以前管水靠看天看土摸经验,现在手机一点就搞定,成本降了,产量反倒增了。”沈文清口中的“秘密武器”,正是河海大学研发的低成本智慧灌溉系统——这套给稻田装上“智慧大脑”的技术,正悄然改写着中国水稻种植的“用水密码”。

四十载攻坚,三代人的接力

在河海大学农业科学与工程学院的资料室,泛黄的试验记录本堆叠如山。最早的笔记始于上世纪八十年代,纸页上用红蓝铅笔标注着水稻不同生育期的需水数据,这是团队探索低成本智慧灌溉系统的起点。

“水稻一年一熟的生长周期,决定了基础数据的采集只能按年累加,每一轮算法迭代都必须等待完整的种植季结束,时间成本难以压缩。”团队负责人徐俊增教授感叹,从实验室到稻田,研发过程披荆斩棘。

更棘手的是,土壤墒情、气象变化、作物长势等数据维度繁杂,动辄以百万级体量涌现,要在其中精准捕捉规律,如同在稻浪中寻找特定的稻穗,只能依靠反复试验与比对。

为打破这种“时间紧、数据繁”的困局,研究团队引入AI技术作为“加速器”。通过机器学习对历史数据进行深度挖掘,原本需要数年才能完成的规律回归过程被大幅缩短,算法的迭代效率显著提升,最终让这套灌溉决策系统既能精准贴合农田实际,又能跟上农业生产的节奏变化,交出了令人满意的答卷。

经过三代人的持续努力,研究团队在水稻节水理论和技术方面取得了高水平的研究成果。2023年,这套系统的灌排控制决策算法入选水利部《第一批数字孪生灌区模型推荐清单》,成为行业标杆。

破解农耕难题,重塑灌溉逻辑

“水稻水稻,水灌饱就好”,这句流传多年的农谚,藏着传统种植的深层痛点。在高邮市勤王村,种粮大户李在斌算了笔账:传统淹水种植时,总是习惯将田里的水灌得满满的,电费和人工都花得很多。而且如果赶上突然下大雨,退水带着化肥农药流入河道,“夏天河面上总飘着绿藻,看着就心疼”。更让他焦虑的是管水工越来越难雇,“年轻人外出打工,村里扛铁锹开闸的都是六七十岁的老人,赶上刚插秧、灌浆期等需要频繁灌水的时候,要顶着烈日时刻兼顾几十个田块和数百个放水口,忙得顾不过来,有时真能急得睡不着觉。”

这些痛点,恰恰是河海大学农业科学与工程学院团队的攻坚目标。

团队核心成员王高鹏副教授解释,传统模式的痛点在于“凭感觉浇水”,农户靠经验判断灌溉时机,要么缺水减产,要么漫灌浪费;此外设备用不起,工业级物联网装置动辄数万元,也让小农户望而却步。

低成本智慧灌溉系统的出现重构了灌溉逻辑。在高邮市勤王村的示范灌区,在云端智慧灌溉管理系统的协调指挥下,50个田间智能液位计像敏锐的触角感知田间水位,97台微闸门精准控制水流,2套渠道用水肥一体机实现水肥同步补给。这些设备收集的相关数据,实时传输至灌排管理软件。“这就像给水稻开了营养餐,什么时候喝、喝多少,数据说了算。”王高鹏打了个形象的比方。

据介绍,该系统的突破性创新在于打破水稻必须淹水种植的传统模式,采用少量多次缺水再灌的方式,持续采集相关多源数据,构建灌排决策模型,实现节水、高产与减排并行。此外,对工业级闸阀和传感器进行农业适配性改造并物联网化,大幅降低了成本,让技术走进产业化。

多地示范显成效,智慧灌溉正燎原

位于昆山市锦溪的示范区里,一块电子屏实时跳动着关键数据:当前田间水位0.8cm预计下次灌溉时间为3天后,本稻季已累计节水127m3/亩。这套系统已在这里稳定运行两年,让这片高标准农田的用水效率提升40%,带动周边20多户农户主动要求接入系统。

从2024年首次推广至今,低成本智慧灌溉系统已在江苏、四川、云南、广西、黑龙江等水稻产区的12个示范点落地,销售额达120万元。团队市场负责人算了一笔账:我国4.5亿亩水稻田,若按每亩年管水成本50元计算,每年市场规模达225亿元;推广面积每达10%,相应的年节水就可超90亿立方米。

“预计未来8-10年,低成本智慧灌溉系统市场的年复合增长率超50%。”谈及前景,徐俊增望着实验室里不断迭代的设备模型,眼中闪着光,团队计划2-3年内完善传感器、水肥一体机等五大产品系列,同步引入投资,设立完整的经销商服务体系,3-5年内完成水稻主产区的服务网点覆盖,为系统大规模推广奠定基础。

当科技红利真正触达千万农户,这场始于稻田的智慧革命,终将让每一寸土地都沐浴在精准灌溉的科技之光里,并为农业现代化书写更加生动的注脚。

原文链接:https://h.xinhuaxmt.com/vh512/share/12688514?docid=12688514&newstype=1001&d=13500be&channel=weix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