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在新时代“大哉河海奔前程”中打头阵、当先锋、挑大梁

来源:新华社发布时间:2023-07-17

奋楫扬帆担使命,逐梦前行向未来!河海大学聚焦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科学研究、队伍建设、管理增效等方面深耕实践,加快推进世界一流特色研究型大学建设,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河海智慧和力量。

实施“基层专项”工程,推动毕业生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

河海大学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聚焦“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的目标要求,坚持实施毕业生“基层专项”工程,通过设立基层就业奖学金并召开表彰大会、深入基层单位和中西部地区访企拓岗、开展“基层就业”专项实习实践活动、开设基层就业专场、举办基层就业优秀校友线上线下讲座等举措,激发基层就业情怀,拓宽基层就业市场,提升基层就业本领,引导和推动更多毕业生扎根基层,积极投身基层社会治理和基层建设一线,让青春之花绽放在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

引领思想,“浓”基层就业情怀。长期以来,河海大学秉承红帽子大学的传统,注重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相结合,培养学生“天下有溺犹己溺,此志毋稍弛”的家国情怀,鼓励学生将个人理想融入服务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构建全员参与“就业育人”工作新格局,将“就业+思政”融入教育教学各个环节,充分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举办第二课堂生涯教育活动,通过专业知识教授、生涯故事讲解和生产认识实习,帮助大学生认识基层单位在国家建设中的重要地位,在点滴之中教育引导大学生形成“趁年轻,到基层去”的信念,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就业观。近期,学校累计邀请往届基层就业优秀校友20余人开展线上线下讲座,结合个人基层就业实际,描绘扎根基层大地的广阔蓝图;同时延续传统评选30位赴基层一线单位和西部艰苦地区就业的先进毕业生典型代表授予基层就业奖学金,计划在毕业典礼上进行公开表彰,让“到基层去,到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作为一种光荣被更多的学生认识和认可,深度激发学生的基层情怀。

拓宽市场,“扩”基层就业机会。把拓宽基层就业市场作为“基层专项”工作的基础性环节。近年来,学校不断开拓校地合作平台,校院两级领导班子深入基层单位和中西部地区访企拓岗,深挖地方校友资源,千方百计扩大基层就业市场,构建“大就业”格局。主动带领师生团队“走出去”,到地方组织部、人社部门了解当地人才引进政策,推介我校优秀毕业生。截至目前已与四川、湖北、广西等30余个省市部门建立定向选调关系。开展“基层就业”专项实习实践活动,每年暑期组织50余名有志于基层就业的学生组建团队赴各地方基层部门开展为期两周跟岗锻炼,帮助毕业生提前与基层单位对接,提高毕业生基层就业机会。组建应届校友联络群,搭建校友交流平台,依托校友平台促进就业信息共享。在各类招聘会现场搭建基层就业展台,开设“就业咨询开放日”基层就业专场,扩大“西部计划”“乡村振兴计划”“三支一扶”和征兵入伍等基层专项计划的宣传力度,让基层就业政策和就业信息进一步深入学生。

培养能力,“强”基层就业本领。办学历程中,河海大学始终坚持“注重学生道德思想,以养成高尚之人格;注重学生身体之健康,以养成勤勉耐劳之习惯;注重实地练习,以养成切实应用之智识”的办学方针,形成了“基础宽,重实践,学风好,品德优”的培养特色,致力于增强毕业生服务基层的本领才干。近年来,学校进一步适应时代需求,改革人才培养方案,实施综合素质培养“十大计划”,不断提升毕业生参与基层建设的知识、能力和素质。同时,将提升毕业生基层就业能力作为就业工作的重要任务,打造基层就业指导品牌活动。近期,开设“就业大讲堂”基层就业专场系列活动,让毕业生了解基层需求,做好基层服务准备;举办“育苗计划”公职训练营,面向有基层就业意愿学生开展19场政策解读和备考指导活动,覆盖人数超过800人;组建基层就业朋辈互助小组,开展求职应聘、公文写作、沟通礼仪等素养训练,为其从事基层工作打下坚实基础。将于近期举办毕业生基层就业座谈会暨出征仪式,为毕业生授旗出征,勉励和指导毕业生到基层工作岗位建功立业,担当作为。

优化学院学科布局,为常州“新能源之都”建设添翼

河海大学党委围绕服务国家战略与地方发展大局,在常州新校区布局建设十大学院,充分发挥新校区的引擎作用,逐步形成“各具特色、联动发展、开拓开放”的办学格局,努力成为科技、教育、人才的“交汇点”,服务国家战略和地方发展的“人才泵”和“创新源”,赋能地方产业发展和城市能级提升,取得了阶段性成效。

贯彻落实“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学校以培养复合型高层次创新人才为目标,通过优势学科延伸交叉,着力发展新工科、新农科、交叉学科,开展复合交叉型、未来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培养,建设信息科学与工程、人工智能与自动化、机电工程、新能源、材料科学与工程、应急管理与安全、水土保持、经济与金融、河海里尔、未来技术等学院,全力打造全球水科教中心和服务新兴产业的人才中心。

深度服务国家“双碳”目标,学校依托水利、环境等一流学科的优势创新资源和行业影响力,着眼“双碳”目标下国家发展新布局,对标全球的未来产业策源地,围绕常州“新能源之都”建设,发展智慧制造、人工智能、新能源、新材料等领域方向,加强与华能江苏等行业企业合作,加快建设高水平创新平台,引育高水平团队,打造高标准国际化校区,推动产业链、创新链、学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为绿色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保障和科技支撑。

主动融入“强富美高”新江苏建设,深度服务常州“国际化智造名城”建设,学校持续深化校地合作,推进产教融合,精准对接常州发展战略需求,举行新能源及未来技术发展战略研讨会,11位院士、专家围绕学校服务常州“国际化智造名城”建设展开战略研讨。与智能制造龙城实验室、长三角碳纤维及复合材料技术创新中心等常州市重大创新平台等签署合作协议,致力突破关键未来技术,建设高端创新平台,落地科研和产学研标志性项目,为区域创新体系、“强富美高”江苏新实践注入创新智慧和澎湃动能,有力推动城市和高校双向奔赴、相互成就。

以三个“一体化”扎实开展有组织科研

河海大学聚焦学校有组织科研方面存在的问题,实行整改台账式管理、项目化推进,注重从制度上找原因,补齐制度短板,深化全链条协同创新,着力构建“一体化”配套制度体系、“一体化”创新平台、“一体化”科技服务体系,建立“平台主导-任务导向-交叉组建-稳定支持”的科研团队组建机制,推进有组织科研新范式,打造服务水安全和高质量发展的国家战略科技力量。

着力构建“一体化”配套制度体系。深化基础政策“放管服”,修订《河海大学科研项目经费管理办法》等系列文件,提升科研绩效、激发创新活力;建立健全科研组织模式,出台《河海大学“赛马制”科研项目组织管理办法》,组织征集关键核心问题“榜单”,试点实施重点项目攻关“赛马制”“揭榜挂帅”;加强核心要素引导和牵引,推进制定《理工类部省级平台建设管理实施方案》《河海大学科研团队建设实施细则》,强化科研平台有组织科研载体作用,开展问题任务凝练和团队布局规划,建立“平台主导-任务导向-交叉组建-稳定支持”的科研团队组建机制,引导科技人才向科研平台汇聚,形成有组织科研的有生力量。

强化打造“一体化”创新平台。坚持以服务国家“江河战略”和水安全为根本立足点,打破学科、学院壁垒,构建“两处三院”科技创新与服务体系,落实合力攻关与坚强保障的“双轮驱动”格局;高能级组织成立水科学研究院,协同水利领域唯一的“全国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研究中心”重大创新平台,一体化打造“水利+”创新高地,打通“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共性技术研发-技术转移转化-高端智库”全链条整合创新。先后成立国内首家河(湖)长制研究与培训中心,为水利部等培训各级河长2万余人;组建长江保护与绿色发展研究院,出版我国长江保护与绿色发展领域首部“蓝皮书”,设立“水安全与可持续发展国际高端论坛”永久秘书处;成立智慧水利研究院、调水工程研究院、黄河研究中心、淮河研究中心、太湖研究院等,布局建设点对点映射并辐射全流域的智力中心,打造国内及国际大江大河治理中心。

构建完善“一体化”科技服务体系。坚持面向行业重大问题和需求,压实“校领导带头-学校布点-学院建点-团队驻点”的对接服务责任,深化全链条协同创新,组建跨单位、跨学科专班团队,承担环北部湾广东水资源配置工程、淮河干流数字孪生工程、滇中引水工程、广州南沙区防洪潮安全、水北调中线工程安等重大工程的规划与建设项目,形成有组织科研新范式;同时,依托基本科研业务费设立种子基金,围绕国家重大科研攻关任务及数字孪生水利、水利行业通用模型等行业重大需求,开展前瞻性、基础性、战略性预研究和集成攻关,提升项目攻关能力和行业服务实效。2020年以来,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13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类项目22项,承担千万级重大工程服务项目6项。

新闻链接:https://h.xinhuaxmt.com/vh512/share/11593226?d=134b23a&channel=weix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