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河湖的红色记忆】五羊城下泊烟渚,两岸春潮木棉红——珠江纪事

来源:《中国河湖的红色记忆》发布时间:2022-02-15

珠江,原指从广州到入海口的那一段水道,有96公里长,因其流经海珠岛(石)而得名,所以又叫粤江,后来逐渐成为西江、东江、北江以及珠江三角洲上各条河流的总称。珠江是一个众河汇聚的复合水系,发源于云贵高原乌蒙山系马雄山,流经滇、黔、桂、粤、湘、赣等6省(区),以及越南社会主义共和国的东北部,支流众多、水道纷纭,并在下游三角洲漫流成网河区,经由分布在广东省境内6个市县的虎门、蕉门、洪奇门(沥)、横门、磨刀门、鸡啼门、虎跳门和崖门八大口门流入南海。珠江年径流量3300多亿立方米,居全国江河水系的第2位,全长2320公里,流域面积453690平方公里(其中11590平方公里在越南境内),为中国第三长河流。

珠江自古以来水网稠密、舟楫通达,“山川之秀异,物产之瑰奇,风俗之推迁,气候之参错,与中州绝异”[1],形成了种水稻,住干栏,嗜水产,以龙蛇为图腾,尊崇水神、好祭信巫等风俗习惯。这里濒临大海,造船业一向发达,有着“以海为商”的悠久传统,也养成当地人开放豁达的进取精神和敢于冒险的勇气。

18世纪前后,英国利用海运之便,通过珠江向中国大量倾销鸦片;1839年林则徐虎门销烟,对祸害国人的舶来毒品公开宣战;不甘“银路”被断,英国借机发起鸦片战争,炮舰驶入珠江口;为保卫家园,三元里民众自发抗英;民气如此可用,而腐朽没落的清王朝却慑于船坚炮利的新兴帝国,签下丧权辱国的《南京条约》,中国由此沦为半殖民地,为五千年来未有之奇耻大辱!不甘被奴役的珠江儿女前仆后继发起抗争,仅过八年,洪秀全就发起金田起义,广大不堪忍受三座大山压迫的劳苦民众纷纷加入太平军,席卷大半个中国的太平天国运动几乎倾覆了清王朝,但在清廷和外国侵略者的共同镇压下,还是失败了;然而反帝、反封建的火种并没有熄灭,只待春风吹又生,1911年4月23日,革命党人在广州再次发动武装起义,虽然多人牺牲,但是“黄花岗72烈士”的“碧血”却催生了半年后在武昌城头怒放的“黄花”,1911年10月10日爆发的武昌起义,终于结束了二百多年清王朝封建统治和二千多年封建帝制。

辛亥革命是不彻底的革命,无论是继其未竟之业的大革命、第一次国共合作和北伐战争,还是土地革命也大都肇兴于珠江流域。一时间,风云际会,群贤毕至。“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毛泽东来到五羊城,主持农民运动讲习所,为中国革命找到新的起点——农民革命;邓小平来到广西,发起席卷左右江的百色起义,开启他军事斗争的生涯。

新中国建立,三座大山被推翻,站起来的人民大众在党和政府领导下,通过系统治理,开启了珠江流域的安澜伏波之路。


越秀起星火 红光万丈长

在繁华的广州越秀区,有一组红墙黄瓦殿堂式的建筑群,名叫番禺学宫,曾经是古代儒生学习和祭孔的场所。1906年改为番禺中学堂的八桂中学,中华民国十五年(1926)将大部分租给毛泽东等在此主办第六期农民运动讲习所,从此,这一古老的学宫便有了“红色摇篮”的美誉。

1924年7月3日,在广州越秀南路惠州会馆国民党中央党部里,第一届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正式开学了。这座“为养成农民运动之指导人才”的讲习所,它的倡导者和主办人,正是时任国民党中央党部农民部秘书的彭湃。在领导海丰农民运动的过程中,他痛感缺少革命同志,意识到培养农民运动人才的重要性。于是通过农民部向国民党中央党部提出举办农民运动讲习所的建议,很快就得到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的批准。

农讲所是以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名义开办的,担任主任的都是跨党的中国共产党人,彭湃担任第一届和第五届主任,罗绮园、阮啸仙、谭植棠分别任第二、三、四届主任。农讲所招收的学员,都经过“五四”运动的洗礼,并从事过工农运动,多数为共产党员和社会主义青年团成员。农讲所的课程分为革命理论、军事训练和农村实习三个方面。一至五届共毕业学员454人,其中约有三分之一的人被选派为国民党中央农民部特派员,其他人则被派回原籍从事农民运动,成为各地农民运动的骨干。

1926年3月16日,国民党中央农民部农民运动委员会召开第一次会议,讨论开办第六届农讲所有关问题。会议决定农讲所主持者由主任改称所长,并任命毛泽东担任,以番禺学宫为讲习所所址。

经过筹备,第六届讲习所于1926年5月3日开学,共招收来自全国各地20多个省区的学员327人,农讲所希望学员毕业后:“散布全国,必能组织全国之农民,立定国民革命之基础。”[2]2016年5月15日,蒋介石在国民党二届二中全会上提出《整理党务案》,毛泽东被迫辞去国民党中央宣传部代理部长后,便全身心地投入农讲所的工作中去。

本届的授课时间增加到4个多月,理论学习时间达252小时,课程也从10多门增至25门,内容都是围绕中国革命的基本知识,其中关于农民运动的课程占8门。毛泽东亲自讲授《中国农民问题》《农村教育》《地理》三门课程,萧楚女担任农讲所专职教员,参加授课的还有周恩来、彭湃、阮啸仙、恽代英等负责实际工作的领导人和有着丰富实践经验的农民运动领导者,此外,瞿秋白、陈延年、林祖涵、吴玉章、郭沫若等人,也都给学员讲课或作报告。

毛泽东从6月初开始讲授《中国农民问题》这门课,共23个学时,是所有课程中授课时间最多的。授课中,毛泽东对中国革命的历史经验进行了回顾和总结,指出以往革命党人都没有注意研究农民问题,辛亥革命、五卅运动之所以失败,就是由于没有得到三万万二千万农民的拥护,他从人口、生产、革命力量、战争关系、革命目的五个方面系统阐明农民问题在国民革命中的地位,指出“国民革命的目标,是要解决工农商学兵的各阶级问题,设不能解决农民问题,则各阶级问题也无由解决”。“可以说中国国民革命是农民革命”,“故土地问题为本党中心问题”。[3]

毛泽东在讲授《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专题时,生动形象地把“阶级压迫”比作“一座多层的宝塔”。[4]他在黑板上画了一个多层的塔,指着它最粗最大最有力量的底部对同学们讲:我们中国社会的结构,底下最大,就是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和小资产阶级,都在底层,但是人数最多,力量最雄厚。只要大家齐心,团结紧,劳苦大众起来斗争,压在工农身上的几重大山就可推翻,人民就站起来了![5]

周恩来给本届学员讲课的题目是:军事运动与农民运动的关系。他指出:“如果没有农民武装,就不能巩固农民政权,如果没有工农支援,革命政权就不能巩固。”[6]

毛泽东还通过农民研究会的方式,引导学员研究各省的农民问题,组织了以地区划分的十三个农民问题研究会,研究主题涉及地租率、田赋、地主来源、抗租减租、农村组织状况、农民观念、民歌等36个方面,要求学员根据家乡的实际情况一一填写。当时,彭湃领导的东江农民运动最为成功,八月间,毛泽东又组织师生到那里实习两周,大大加深对农民运动的了解。

毛泽东对少数民族学员关怀备至。据第六届学员高布泽博的回忆:毛泽东为了照顾少数民族同学的饮食习惯,特别设了一个面食灶,有时还让厨房熬一些小豆粥给他们吃。

1926年7月,北伐战争打响,革命形势发展很快,本届农讲所决定,9月11日,让经过四个多月学习和训练的318名学员毕业,迅速回到全国各地进行宣传和组织农民运动。毕业前,毛泽东特意和学员谈了一次话,他要学员们回去以后,在农牧民和军队里多做工作,把大多数人都发动起来。他还特别对蒙古族学员指出,你们蒙古族人民要解放,必须和汉族人民联合起来,把蒙汉农牧民组织在一起,就有力量。[7]

而毛泽东,正是在这一期间,加深了对中国革命中心问题的探索和思考,自觉地认清只有依靠占中国人口绝大多数的深受压迫的农民群众,只有把农民最关心的土地问题放在中国革命的中心问题地位上,才有可能领导中国革命取得成功。此后,他把自己的主要精力都投入到这个方面,而且再也没有改变。这也就为他以后创造性地提出“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这条符合中国实际情况的胜利之路奠定了最初的基础。[8]

广州农讲所是中国农民运动史上的伟大创举,具有强大的吸引力和辐射力。在它的影响下,各地区纷纷效仿举办农讲所。据不完全统计,1925—1928年,广东、福建、江西以及两湖地区等,先后举办了40多个农讲所或农训班,培养了成千上万的农民运动骨干,有力推动了全国农民运动不断蓬勃发展。北伐战争打响,战火硝烟四起。在农讲所受过革命教育的700多名农民运动的骨干,或是拿起武器奔赴战场,或是发动群众支援北伐军。他们聚是一团火,散是满天星,将革命火种播撒在珠江两岸乃至全国各地,使革命大潮一浪高过一浪。珠江红色的洪流漫卷起广大工农阶级,汇聚无与伦比的力量,冲刷愚昧和屈辱,冲向没有压迫没有剥削的新中国。[9]


右江荡百色 人民在心上

珠江有一条支流,名叫右江。右江之水源远流长,绵延千里,滋养了中国南疆的大片土地和世代居住于此的各族百姓,这条河起源于一个有着丰富历史内涵的地方:广西百色。

百色粤东会馆、百色起义纪念馆、百色起义烈士纪念碑、世纪铜鼓楼……见证了这一西南小城的不凡历史:1929年12月11日,年仅25岁的邓小平和张云逸等在这里唤起“工农千百万”,举行了震惊西南的百色起义,创建了中国工农红军第七军第八军、右江苏维埃政府和右江革命根据地,推动了广西革命运动的发展。

百色起义是邓小平领导军事斗争的开始,是他军事生涯辉煌的第一篇章。[10]在百色这片红色土地上,小平同志摸索着、实践着,形成了他的军事艺术和军事思想。百色起义后,邓小平在右江停留了一段时间。也是这一段时间,让右江人民感受到邓小平细致入微的温暖关怀,像右江水一样,长久地滋润着人民的心田。

在右江,邓小平出了名地爱走村串户。他不辞劳苦地走进人民真实的生活,主动把党的温暖送到群众之中。1930年夏天,红七军队伍集中整训。作为主要领导人,邓小平忙得头发长了也顾不得理。即使在这样紧张的日子里,他还是挤出时间,深入村寨访贫问苦,了解人民群众的实际生活,解决群众的困难。

一天,邓小平来到一位穷人家里。还没进门,就被眼前的情况惊住了:房顶使用茅草盖,由于日晒雨淋,茅草已经霉烂,东边裂开一个洞,西边穿了一个孔,风吹着都簌簌作响;再看四周的墙壁,也是用稻草拌泥巴糊起来的,只要轻轻一捅,就能穿个大窟窿。小平看着眼前的一幕,心都揪起来。他正想说些什么,屋里传出几声咳嗽声,接着又是一串令人心疼的呻吟。小平同志快步走进屋里一看,一位老大娘正病恹恹地躺在床上。小平走到床边,扶起老大娘,关切地问她:你得了什么病?家里有几口人?大娘没有说话,同行的梁连长替老大娘作了回答:老人叫梁姆蕊,原来家里九口人,由于天灾,她的丈夫受苦受累去世了,儿女7个,病饿死了4个,只剩下3个也实在没有办法过活,只好把8岁的儿子和10岁的女儿卖掉,与大儿子相依为命。没有饭吃,就一把粗糠一把野菜活了过来。小平听完,忍不住流下泪来,背过身去止住泪水,再安慰梁大娘。后来小平与梁连长回到驻地,拿出自己的两百个铜板交给梁连长,让他送到梁大娘家,还吩咐梁连长带领战士上山割茅草,帮梁大娘修好房子。有了钱治病,梁大娘的身体便很快好转,病好之后,梁大娘带着大儿子找到小平同志,请求把儿子留下当红军。小平见她一片诚意,态度坚决,答应了她的请求,批准她儿子当红军。[11]

珠江之水清又清,流经大地,润物无声。天寒地冻的冬天里,被服厂厂长送给邓小平一件过冬的棉衣,他舍不得穿。在平马整训期间,邓小平常也不忘挨家挨户地访贫问苦,给他们送去衣服与钱粮,为他们排忧解难。一次,他下到仑圩访贫问苦,带去了这件棉衣,把它送给当地的贫苦人家。

1992年,百色平果县凤梧希望小学收到5000元捐款。这笔捐款来自北京某发展基金会,因数目较大,校方为登记入册,询问捐款人的姓名,捐款人不愿透露姓名,还说如果一定要写名字的话,就写“一个老共产党员”。这位“老共产党员”是谁呢?校方一再打听,最后终于得知:捐款人是时年88岁的邓小平。消息传开,百色人民对邓小平的崇敬感激之情更上一层楼。[12]

右江之水暖又暖,邓小平在此地留下的关怀和深厚的爱民之心,像右江水一样,流经每一个角落,温暖着世世代代的百色人。


“珠”连南中国 江风拂海韵

上古时期,为五岭阻隔的百越被视为“蛮荒之地”。两千多年前,为一统山河,秦始皇派遣精通水利的史禄凿通灵渠,沟通珠江、长江水系,派大军征服百越设郡立制后,百越之地便成为中原王朝的南疆。

通江达海、水系发达的珠江水域,横贯华南大地,滋润了辽阔富庶的珠江三角洲,然而水能载舟也能覆舟,属于雨洪河流的珠江,春夏时节往往暴雨成灾。从明嘉靖时到民国中期的近400年间,广州地区曾发生水灾253次,平均一年半发生一次。1915年广州大水灾,造成10余万人的死伤。1947年和1949年,珠江流域发生过两次特大洪水,造成广东江海堤围崩垮残破,数百万人民不聊生。[13]

新中国初期,广东省江河堤围千疮百孔,破败不堪。全省仅有一座140万立方米的小型水库——东莞怀德水库,江海堤围防御洪涝灾害的能力极低,基本处于不设防状态。为了提高抵御洪水的能力,广东推出治水重招,在1952年基本完成堵口复堤任务后,实施联围筑闸,将许许多多低矮单薄、高低不一、不成体系的小堤围,连成一条条大堤。人们熟悉的北江大堤,就是在1954年至1955年间,将石角、沙头、良安等十三条分散独立而低矮单薄的小围,通过联围筑闸,加高培厚而形成的大堤,并正式命名为北江大堤,使之形成完整的防洪体系。

后来,在中央人民政府“防止水患,兴修水利”的治水方针指引下,广东省按照“小型为主、以蓄为主、社办为主”的思路,提出“以小型为基础,中型为骨干,积极兴修一些必要的大型蓄水工程,实行大中小相结合”和“以蓄为主、引蓄结合、排灌结合、综合利用”的措施,积极采用堵口复堤、联围筑闸、修筑水库、加强排涝等多种措施,提升水利设施防御能力。经过多年努力,广东有数千条小堤围,联成数十条捍卫耕地10万亩以上的大围。其中珠江三角洲的中顺大围、佛山大堤、江新联围、樵桑联围、东莞大堤等五大联围,也是在这一时期建成的。全省原来千疮百孔的堤围整治一新,有效提高了防洪能力。[14]

1979年国庆节,沐浴着改革开放的春风,珠江水利委员会在广州挂牌成立。当时,它还是一个“一穷二白”的新组建单位,人员少、骨干力量薄弱,技术资料、设备、资金缺乏。大家“边组建、边基建、边开展工作”,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扬长避短,克服困难,努力为珠江的治理开发和国家“四化”建设多做贡献。[15]

在此过程中,饮水问题也日益突出。水是城市发展的命脉,没有水的支撑,城市寸步难行。一些长年生活在深圳的市民至今仍清晰记得当年饱受缺水之苦的日子。地处华南沿海的深圳,虽然有着丰富的雨水资源,却是一个淡水资源非常匮乏的城市。深圳境内没有大的河流经过,没有大型湖泊蓄水,并受海水回流等影响无法从珠江口直接取水使用。与之比邻的香港地区,水资源更加缺乏,常年有“制水”记录,最为严重的1929年,出现只有“街喉”(即街上的公用水龙头)供水的情况,日供水2小时,逃荒居民多达20万人。

1963年,香港出现自1884年有气象记录以来的最严重干旱,遭遇特大水荒,每4天供水1次,每次只供应4个小时。全港350万居民顿时苦不堪言,度日如年,20多万人逃离家园。因为缺水,香港一度沦为臭港、死港,遭遇开埠以来最严重的生存危机。针对香港发生大干旱、淡水奇缺的情况,广东省政府表示愿意积极协助解决香港供水。经双方会谈,广东决定从深圳水库增加供水317万立方米,并同意香港派船只到珠江口免费取运淡水。但这也非长久之计,后来,为解决香港同胞长期缺水之苦,广东省委、省政府决定报请国家立项同意兴建东江—深圳供水香港工程。[16]

东江—深圳供水工程于1964年2月正式开工,通过建立8级泵站抽水,实现了“水往高处流”,使东江水源源不断流向香港,令香港同胞赞叹不已。1965年3月1日,满载祖国人民深情厚谊的东江水,沿着新建成的东深供水工程,在石马河一路倒流,一路提升,一路欢歌,流进深圳水库、流进香江、流进香港同胞的心田。香港从此结束缺水的历史。东江水的到来,极大地促进了香港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经济建设日新月异,发展成国际金融和航运中心,成为耀眼的东方之珠。在1965年2月供水工程落成庆祝大会上,港九工会联合会和香港中华总商会赠送了写有“饮水思源,心怀祖国”以及“江水倒流,高山低首;恩波远泽,万众倾心”的两面锦旗,表达了香港同胞对祖国的无限感激之情。[17]


参考文献

[1][清]潘耒.广东新语序[M]//屈大均.广东语:(上).北京:中华书局,1985:1.

[2][6]黄金魁.一切权力归农会——大革命时期的农民运动[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2015:7980.

[3][8]金冲及.毛泽东传(1893——1949),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6:115116.

[4]中国共产党新闻网.毛泽东《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的面世[OL].20170106.ht-tp://dangshi.people.com.cn/gb/n1/2017/0106/c8503729002855.html.

[5]人民网.农民运动讲习所:农民革命的大本营[OL].20130718.http://theory.peo-ple.com.cn/n/2013/0718/c36664622238487.html.

[7]南方网.走进广州农讲所旧址——番禺学宫变身农民运动的摇篮[OL].20180104.http://news.southcn.com/gd/content/201801/04/content_180095789.htm.

[9]金羊网.广州农讲所纪念馆:忆昔星火燎原传承红色血脉[OL].20210205.https://news.ycwb.com/202102/05/content_1459207.htm.

[10]初试锋芒:百色起义辉煌起步[N].羊城晚报,20040820.

[11]广西党史网.小平的情结[OL].20200521.http://www.gxdsw.cn/showarticle.asp?articleid=16519.

[12]人民网.小平同志与百色的故事[OL].20170120.https://www.sohu.com/a/124801819_114731.

[13]羊城网.广州近代最严重嘅水灾,只有百岁老人先经历过[OL].20160826.https://www.sohu.com/a/112318081_391257.

[14]广东省水利厅网站.一路艰辛一路歌——广东水利70年奋斗历程综述[OL].20190929.http://slt.gd.gov.cn/zhyw/content/post_2640054.html.

[15]长江水利网.珠江水利建设与发展的见证者[OL].20051230.http://www.cjw.gov.cn/zjzx/wxtd/bgwx/1186.html.

[16]广东省水利厅网站.建设蓄引提水工程形成供水保障体系群众饮水不断提质升级[OL].20190930.http://slt.gd.gov.cn/gdslxlbd/content/post_2641390.html.

[17]广东省水利厅.东江清流润紫荆[OL].20190725.https://www.sohu.com/a/329263812_1202141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