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信息门户
  • 邮箱
  • EN
  • 首页
  • 学校概况
    • 学校简介
    • 大学章程
    • 历史名人
    • 历任党政负责人
    • 现任领导
      • 副校长 
  • 院系部门
    • 院系设置
    • 党政职能部门
    • 群团组织
    • 派出机构
    • 直属单位
  • 科学研究
    • 科研动态
    • 学术会议
    • 科研机构
      • 国家级
      • 省部级
    • 科研成果
    • 学术期刊
    • 管理部门
      • 科技处
      • 社科处
    • 信息公告
  • 教育教学
    • 师资队伍
    • 本科生培养
    • 研究生培养
    • 留学生培养
    • 终生教育
  • 人才招聘
  • 招生就业
    • 本科生招生
    • 研究生招生
    • 留学生招生
    • 终身教育招生
    • 就业指导
  • 合作交流
    • 国际合作与交流
    • 国内合作发展
    • 基金会
    • 校友会
  • 校园生活
    • 校园文化
    • 校园景观
    • 校园服务
    • 图书档案

2015新版栏目添加

首页  2015新版栏目添加  专题页面  2021科技大会
  • 专题页面
    • 文明校园创建
    • 2018年魅力毕业生
    • 2018年“海韵风华十杰百佳”优秀学生评选和...
    • 新时代@教育
    • 港珠澳大桥建设工程中的河海校友
    • 2019年魅力毕业生
    • 2019年“海韵风华十杰百佳”优秀学生
    • 2019年招生材料
    • 不忘初心 牢记使命
    • 2020年魅力毕业生
    • 习近平关于教育的论述
    • 学习贯彻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
    • 2021年魅力毕业生
    • 2021科技大会
    • 南水北调工程中的河海人
    • 2022年魅力毕业生

2021科技大会

首页  2015新版栏目添加  专题页面  2021科技大会
  • 2021 08.31
    守正创新 交叉融合——外国语学院科研工作总结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进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习近平总书记科学判断中国发展方位,深刻洞察新的时代特征,把“守正创新”科学概念提到全党和全国人民面前。河海大学按照学科发展的总体战略规划,大力建设交叉学科,着力调整优化学科布局,不断强化学科竞争力。在打造学科高峰的同时,推进学科群的协调发展。在这样的宏观背景下,外国语学院紧紧围绕学校“水利特色、世界一流”总体发展目标,以改革创新的精神促进学院转型提升,全力建设有特色和影响的教学研究型学院。“双一流”牵引,学科交叉驱动学院加强与学校优势及相关学科协同互动,承担跨学科研究任务,构建“语言+水科学+行业单位”一体化的产学研究模式,形成借力发展、合力发展的良好局面。打造具有校本特色的跨学科研究团队,将河海特色与外国文学、外国文化和外语翻译多元结合。主动加入学校长江大保护与绿色发展学术团队,积极探索长江、黄河保护与世界河流文化谱系的跨学科研究,特别是水文化、水文学研究与长江大保护战略之关系研究。获得南京市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1项(长江大保护背景下南京传承与弘扬长江文化路径研究),共发表高质量论文50篇,出版论著、
  • 2021 08.31
    抢抓机遇 乘势而上——体育系科研工作总结
    近年来,体育系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坚定落实“健康中国”国家战略,紧密围绕国家重大战略和地方需求,依托学校学科优势,牢牢把握体育科学发展方向,强化运动训练研究领域,聚力创建一级学科硕士点,全力加快筹备体育(足球)学院建设。夯实体育科研基础,研究成果日益丰硕体育系始终注重体育科学研究,以国家基金申报为抓手,研究成果日益丰硕。近十年,获得国家级课题4项,省级课题17项,厅级课题6项,校级课题34项;发表论文共计233篇,其中SCI 17篇,CSSCI 43篇,SSCI 1篇,EI 1篇;发表体育专著10部,大学体育教材2部,军事理论教材2部;获得专利23项;获省部学会奖3项,获市级优秀成果奖1项,参加国际学术会议5人次,国家级学术报告会10人次,参加省级学术报告会129人次,其中一等奖3人次,二等奖60人次,三等奖66人次,并多次被评为省级论文报告会最佳组织奖。科研活动范围内容涵盖体育教育训练学、体育人文社会学和运动人体科学等方向,目前已在足球运动训练等方面形成了显著优势。推动产学研融合,助力提升训练质效院系充分利用我校足球队的
  • 2021 08.25
    优化布局寻突破 凝心聚力促繁荣——能电院科研工作总结
    学院紧密围绕国家发展战略和社会发展重大需求,牢牢立足电力和能源主阵地,积极对接风力发电、太阳能发电等新兴行业,充分发挥学科特色,促进水电、电气、新能源和控制等学科相互渗透、紧密结合,巩固基础科学研究,注重创新;推进科研体量不断增长和学科交叉融合。夯实学科基础,提升科研实力。能源与电气学院拥有一支教学科研力量强、年龄、学缘、专业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专职教师110余名,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1名,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1名。学院加强可再生能源发电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江苏省配电网与能效工程研究中心、水利部金属结构监测中心等省部级科研平台建设,长期秉承“入主流,有特色”的建设理念,夯实学科基础,多学科相互渗透、紧密结合,凝练形成多个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学科和科研方向;学院加强基础研究,提升学科内涵,通过各项政策引导广大教师开展需求引导型和问题驱动型科学研究。近年来,承担包括国家自然基金重点项目、国家重点研发项目、国家重点基础研究研究项目、国家重点科技示范项目、国家重点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国家科技部国际合作项目等在内的国家层面重点、重大研究计划项目和国家重大工程研究项目600余项。出版专著
  • 2021 08.24
    推进学科交叉融合 支撑水科学高质量发展——理学院科研工作总结
    近年来,国家高度重视数学物理等基础科学研究。加强基础研究,提升自主创新能力,突破关键核心技术,解决“卡脖子”难题,直接关系我国科技创新发展的未来。河海大学理学院紧密围绕国家全面加强基础科学研究的指示精神,结合学校水利为特色,工科为主,多学科协调发展的特点,牢牢把握数学物理基础科学发展方向,在加强自身理论研究之外,注重数学物理基础研究与水利、水文、环境、海洋、力学、材料等学校强势学科的交叉融合,理论基础与工程应用研究并行并重,为学校水科学的发展提供较高水平的数理支撑。强基础重应用,科研指标快速攀升学院始终以基础科学研究为出发点,注重数理基础研究和学科交叉融合,支撑学校水科学发展,各项主要科研指标快速攀升。2010年以来,学院各类科研项目立项取得新突破,承接国家和省部级研究项目120余项,立项经费近1500万元;论文发表稳步上升,共发表高质量论文430余篇;授权发明专利逐年提高,国际发明专利实现“0”的突破;交叉合作不断加强,省部级科研合作基地取得“0”的突破;军工项目从无到有,科技获奖连创新高,科技社会服务趋于多元化发展。多领域交叉融合,创新能力持续提升学院发挥数学物理基础学科优势,推动
  • 2021 08.18
    不忘初心促发展 砥砺奋进攀高峰——机电院科研工作总结
    机电工程学院紧密围绕“中国制造2025”国家战略和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以重点学科方向为引领,以高水平科研团队和人才为核心,依托学院省部级科研平台和常州市重点实验室,聚焦水利机械与智能控制,强化与河海特质的深度融合和转型发展,以国家重大工程、行业和地方建设需求为导向,在核心技术攻坚、科技成果转化、国防军工建设、标准规划制定等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产生了一系列标志性科技成果。深化机制改革,科技工作迈上新台阶学院不断加强科技管理制度创新与机制创新,高度重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的申报工作,成立基金工作委员会,加强基金项目的精细化管理;充分发挥基层学术组织研究所作用,科技工作合理传递;加强科研团队建设,制定学院科研团队管理办法,激发协同活力;加强院内外学术交流,提升青年教师科研学术能力;完善学院考核机制,增强学院综合科研实力;深度参与产业技术研究院建设,开展产业关键核心技术研发,鼓励成果多元转化。近年来,学院科技工作取得长足进步。新增科研项目立项经费超亿元,其中单项合同经费超千万的重大横向课题2项;新增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0项;新增江苏省重点研发计划重点项目1项,到账经费860万元,刷新常
  • 2021 08.17
    勇担科技强国使命 助力创新驱动发展——信息学部计信院科研工作总结
    近年来,计算机与信息学院瞄准国际前沿科技,对接国家重大需求,聚焦“双一流”建设,以“理论创新-技术突破-应用转化”为主线开展科学研究,多措并举,不断提升科研创新与工程应用服务能力,年度科研经费持续快速增长,高水平论文和发明专利数量稳步增长。夯实学科基础,助力科研发展作为上世纪70年代全国非计算机专业高校中最早开设计算机课程的院校,学院于1997年开设计算机专业,并在第二年纳入全国统一招生。近年来,学院不断夯实学科基础,聚焦国家发展战略与社会转型对信息化人才的需要,壮大学科并提升学科内涵,“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入选国家一流本科专业,计算机科学学科入选ESI国际排名前1%。学院在2003年设置了国内首个“水信息学”二级学科,有效促进了我国水利信息化的建设与发展。信息学科目前拥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信息与通信工程3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信息与通信工程、软件工程3个一级学科博士点,水信息学、物联网技术与应用2个二级学科博士点。在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中,软件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获评B,信息与通信工程获评B-。在学科平台的支撑下,通过各项政策引导广大教师开展科学研究。十二五、
  • 2021 08.17
    扎根社会 创新发展 ——信息学部物联网工程学院科研工作总结
    近年来,物联网工程学院在“抢抓机遇、负重前进,凝心聚力、团结拼搏,求真务实、开拓创新”的学院精神引领下,以国家重大需求为引领,重点关注智慧社会发展建设迫切需求,在智能信息处理、智能电网、智能制造等方面,聚力关键技术攻关、重点突破,形成了重大问题引领、解决社会迫切需求、重点环节技术创新的科研特色发展之路。近年来,承接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江苏省重点研发计划、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军工专项、常州市科技计划项目及企事业横向项目500余项,科研合同经费达七千多万,授权发明专利400余项,发表各类高质量论文900余篇,获得省部级科技奖励20余项,成果转化30余项,取得了显著的社会经济效益。智能信息处理,服务智慧社会建设学院集聚人才,加强基础研究,提升科研能力,服务国家人工智能科技发展战略部署。智能视觉感知团队多年来一直围绕多源立体视觉智能感知理论方法、关键技术及应用系统开展技术攻关,突破了多项核心关键技术,建立了多目可见光图像、红外图像、紫外图像、声呐图像等多源信息高效协同机制,解决了复杂背景下目标精准检测、测量与识别等技术难题,形成了一批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技术成果,实现了高精度、多
  • 2021 08.16
    倡导公共精神 服务国家治理 ——公管院科研工作总结
    近年来,公共管理学院紧密围绕国家重大战略和地方需求,遵循“倡导公共精神、创造学术思想、服务国家治理”发展宗旨,依托学校水资源管理传统优势,强化资源经济与政策、环境社会学、移民科学与管理等研究领域,拓展应急管理、老年社会保障等新兴前沿交叉领域,着力攻克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的资源环境约束的关键科学问题,推动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加快高水平研究型学院建设。多措并举,科研竞争力稳步提升学院以“培育高层次项目、扶持高质量成果、拓展高水平平台”为工作重点,鼓励特色创新研究,通过管理制度创新,建立健全培育、激励和评价措施,持续提升学院资源获取能力和科研创新能力,学院科研体量不断增长,研究成果日益丰硕。近10年,学院承接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江苏省社科基金等各类基金项目120余项,新增科研项目合同额2.81亿元;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1000余篇,出版专著63部。科研领域涵盖社会学、公共管理、移民学科与管理等,目前学院在移民科学与管理、社会学、公共管理等学科形成多个特色研究方向,移民科学研究具有国际一流水平。以质为本,高质量科研成果取得突破树立精品理念,坚持
  • 2021 07.28
    科学谋划开新局内涵发展谱新篇——农工院科研工作总结
    自2018年独立建院以来,农业科学与工程学院紧密围绕国家重大战略需求,聚焦国际农业科学前沿,坚持“以国家需求为导向、以发展河海特色为重点、以一流学科为目标”的总体思路,按照“强特色、补短板、拓方向”的要求优化学科方向布局,在做强节水灌溉理论、泵站水力优化等优势特色方向的基础上,拓展水土环境保护与生态修复、农村河流健康理论、智慧灌溉与灌区现代化等新兴前沿交叉领域,着力攻克乡村振兴与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的关键科学问题,推动农业工程和农业资源与环境两个一级学科的融合发展,加快高水平特色研究型学院建设。加强顶层设计,激活创新动能活力学院成立后,启动了学院学科规划,对国内外学科发展现状和国家涉农政策进行了系统整理,在厘清学科发展脉络基础上,深刻剖析学科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提出“强特色、补短板、拓方向”的学科布局思路,开展学科交叉,推动农业工程学科整体进步和农业资源与环境学科的快速发展。学院始终以国家需求为牵引,以学科发展为引领,积极拓展科研方向,在保持节水灌溉研究方向优势基础上,形成了南方节水减排理论与技术、农业水土环境调控理论与技术、滨海滩涂围垦造田与土壤改良、农业废弃物处理与土壤修复、泵站数
  • 2021 07.27
    砥砺前行筑根基 凝心聚力开新局 ——商学院科研工作总结
    近年来,商学院深入学习贯彻落实十九大精神,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紧紧围绕学校发展目标,按照学校党委工作部署,以“国际化、高层次、入主流、有特色”为发展路径,以“教育、科研、咨询、培训”四轮驱动为发展模式,师生携手、励精图治、开拓创新,大力推进科研工作的改革创新,加强科研能力建设,致力于国际接轨,积极开展各项国际认证的工作,为建设国际一流的商学院努力奋斗。提升学术研究水平,推进学院跨越式发展近年来,学院以产出高水平学术成果为目标,推进主流学术研究,培育重点科研领域,取得一批高水平研究成果。获得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44项(其中重大重点项目1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6项;建设省部级基地13个、协同创新中心2个、教育部创新团队1个、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创新团队3个;获得省部级科研获奖66项;发表高质量论文近2000篇,其中中文近1400篇、英文近600篇;出版学术专著74部。科研成果显著支撑了学院相关学科建设成效和社会影响力。在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中,管理科学与工程、工商管理2个学科获批B+,位列全国前20%。2018年管理科学与工程、工商管理2个学科获江苏高校优
  • 2021 07.24
    砥砺前行开好局 蓄势腾飞正当时——海洋学院科研工作总结
    自2015年10月独立建院以来,海洋学院紧密围绕国家重大战略和地方需求,遵循“进军深海大洋、探索学科前沿、服务海洋经济”发展宗旨,依托学校近岸动力学传统优势,牢牢把握海洋科学发展方向,强化极地科学、海洋环流与气候变化研究领域,进一步拓展海洋生态环境和海洋地质环境等新兴前沿交叉领域,着力攻克海洋生态文明和海洋强国建设过程中的关键科学问题,推动海洋资源可持续开发与利用齐头并进,聚力创建一流学科,全力加快高水平研究型学院建设。夯实基础理论研究,筑牢学术繁荣根基学院始终紧跟海洋领域国际学术前沿,瞄准国家重大需求,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申报为抓手,巩固发展基础科学研究,注重原始创新;依托教育部、自然资源部重点实验室等科研平台,推进基础研究发展和交叉学科融合,科研体量不断增长,研究成果日益丰硕。近年来,学院承接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含极地专项重点项目)、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等各类研究型项目200余项,立项经费9000余万。科研活动范围内容涵盖物理海洋学、海洋地质和海洋生物学等,目前学院已在极地海洋环流和海洋资料同化等方面形成了显著优势,在海洋资源利用方向极具鲜明的地方特色。学院积极营造
  • 2021 07.10
    引领科技创新 服务生态文明——环境学院科研工作总结
    近年来,河海大学环境学院围绕国家生态文明建设重大战略需求,聚焦国际前沿,以一流科研团队建设为基础,以增强创新能力为主线,以高质量成果产出和提升社会服务能力为抓手,打造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与生态修复领域的学术高地。依托重大项目,攻克技术难题学院面向国家生态文明建设中流域面源污染防控、河湖水环境质量改善、黑臭河道治理、饮用水安全等重大需求,依托国家级重大项目(课题),实施学科交叉融合创新,攻克关键科学问题和瓶颈技术难题,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突破性成果。学院始终重视基础研究,实现认识突破,阐明了水体污染物陆域-水土界面-水域交互机制,提出面源产输机理与节水控污理论;创新流域面源污染净化、河流水质强化改善与生态修复成套技术,为破解长江大保护、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中流域污染防控难题做出重大贡献;面向农村供水安全,开发了基于药剂软化原理的除硬度关键技术及其成套设备,入选水利部“2020年度成熟适用水利科技成果推广清单”,为乡村振兴中农村安全供水提供有力支撑。近年来,获得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课题)、水专项9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群体项目1项,重点项目4项,优青4项;主持获得国家科技
  • 2021 07.10
    不忘初心担重任 奋勇前行谱新篇 ——马克思主义学院科研工作总结
    河海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成立于2011年。建院以来,学院始终坚持立德树人的根本宗旨,坚持党建引领,着力打造高质量、高水平思想理论课程,着力提高科学研究质量与水平,着力培养具有国际视野、中国灵魂、河海特质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者、宣传者、实践者。学院有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博士授权点和哲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设有博士后流动站。2016年、2018年获批江苏省示范马克思主义学院,2020年学院入选江苏省思政课教育教学改革创新示范点。学院现有教职员工61人,其中教授15人、副教授25人、讲师21人,博士生导师10人、硕士生导师23人。有教育部全国高校优秀中青年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择优资助计划获得者1人,江苏省“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培养对象3人,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年度影响力人物、提名人物4人,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能手1人,宝钢优秀教师奖3人,江苏高校“青蓝工程”优秀青年骨干教师培养对象1人,江苏省社科优青1人,江苏省“紫金文化人才培养工程”文化社科英才1人,教育部及江苏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3人,江苏省级协同创新平台首席科学家3人,教育部高校示范马克思主义学院
  • 2021 07.08
    凝心聚力谋发展 砥砺奋进谱新篇——力学与材料学院科研工作总结
    在长期的科研实践中,力学与材料学院坚持“基础与应用并重、理论与实践结合”的理念,以服务和解决我国水利水电工程、土木工程、海洋工程、能源及环境工程中的力学和材料问题为宗旨,形成了工程结构破坏力学与安全、工程材料力学特性与行为、计算力学与工程仿真、海上风电、环境流体力学与应用、结构动力学与灾变控制、高性能土木工程材料、微/纳米材料结构与性能、材料表面防护技术等特色鲜明的研究方向。“十三五”以来,全院凝心聚力、砥砺奋进,谱写出学院发展的新篇章。夯实科学研究基础,斩获丰硕业绩成果围绕力学与材料学科国际前沿问题,学院夯实科学研究基础,注重科研创新,推进基础研究与社会服务的交叉融合,科研体量持续增长,科研成果日益丰硕。近十年来,承担国家级、省部级及横向科研项目1100余项,新增科研合同2.83亿元,到款经费2.41亿元,所承担项目涵盖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江苏省重点研发计划、江苏省科技支撑计划等等。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45项,其中基金重点项目3项,杰出青年基金项目1项,面上项目64项、青年科学基金69项。主持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2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
  • 每页 14 记录  总共 20 记录 
  • 第一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
  • 页码 1/2 跳转到 
  • 人才招聘
  • 招标采购
  • 校园服务
  • 校友会
  • 思源网
  • 校长信箱
  • 教育发展基金会
  • 信息公开

西康路校区

地址:江苏省南京市西康路1号

邮编:210024

江宁校区

地址:江苏省南京市佛城西路8号

邮编:211100

常州校区

地址:江苏省常州市金坛区河海大道1915号

邮编:213200

Copyright © Hohai university 河海大学 版权所有 苏ICP备12023610号-1 苏公网安备32010602011857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