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简介
黄鹤,男,土家族,共青团员,力学与材料学院土木工程材料专业2018级硕士研究生,曾获优秀学业奖学金等奖学金2项。16、18年以志愿者身份参加大学生支教社团新青年支教团暑期支教活动,17年、18年带队新青年支教团向支教地区输送志愿者50余名。大学期间,参加校院舞狮队,表演10余次;拥有健康向上的生活习惯,热爱篮球运动,积极参加各类校院级篮球赛,并且多次担任篮球赛裁判。
支教:一个质朴的理想
“我们去支教想给孩子们带来一些积极的改变,能给孩子们一些陪伴,顺便带给他们一些平时接触不到的东西,做一点点儿有意义的事,哪怕作用微乎其微,只要将爱和快乐扎根在他们的心底。”这是来自黄鹤作为一名支教志愿者的心声。
每一个人都注定不平凡,形形色色的生活中,每个人都有着自己的目标,多少年来,黄鹤始终他在他选的那条路上,坚定前行......
黄鹤从小便与支教有了不解之缘,他回忆道:“初一的时候便有支教老师来过我们那里上课,他们带给我们的东西,在那时候只是单纯的欢乐,但后来却明白了很多,便有了支教的想法,并在大学几年中与之实现。”支教这两个字是纯粹的,单纯的想去支教。
经过了大学一年的知识沉淀和积累,他便决定正式开始他的旅程。2016年5月黄鹤向他之前便注意到的支教团提交了申请,由于有了一年的知识和经历积累,接下来的面试和考核也一一顺利通过了,就这样他成为了支教团的一员。顺利通过面试便意味着培训,而支教志愿者的培训并非一件容易的事儿,写教案、会和孩子们交流,如何引导孩子们学习都是培训中的重中之重,时间便成了他当时最大的敌人,有时周末两天都在参加培训,只有在晚上培训结束后回到宿舍整理好当天培训内容后熬夜看会儿书,为明天的课做好准备,一个月的培训下来,光教案他都准备了5、6份。黄鹤的家境并不是很好,“自费支教”也是他需要为之努力的一点,暑期支教所需要的费用也全靠着偶尔做的一点兼职活动和自己平时节约下来的生活费才慢慢攒够的。7月,黄鹤跟随着团队来到了贵州省毕节市大方县支教,而从此他也深深的与这个地方联系了起来。
2016年7月,黄鹤第一次来到这个地方。山里人家住的挺散的,三三两两的将房子建在公路旁,走进学校,孩子们端端庄庄的坐在自己的位置上等着迎接他们的支教老师,而踏进教室的那一刻,黄鹤便注意到了整个班的情况,班上学生的年龄跨度十分的大,在三年级的班上居然还有好几个15岁左右的学生,尽管事先已经了解到这边的情况——整个学校只有130人左右,共分了三个班,每个班年龄参差不齐,仅仅只有四位老师授课,所有的课程都是合班上课。但亲眼所见,还是带给了他不小的震撼,脑海里也反反复复回响着“一定要将这次支教做好,做到真正的有意义。”然而当付诸于实际行动的时候却发现并没有那么简单。孩子们并不是那么的好相处,刚开始去的时候他们对于孩子只是一个从未见过的陌生人,存在疏远感是不言而喻的,看到那沉默不言的孩子们的时候,有时自己反而被弄的手足无措。大多数孩子都是留守儿童,也许他们不会表现出什么逆反行为,但是那份缺失的陪伴却是孩子与支教老师们沟通最好的桥梁。到那里的第二天,他们便开始了家访,家长都表现的十分热情,但不免有些人只把他们当做了暑期的保姆,一个劲儿的嘱咐看好孩子们,叫孩子们别惹出了事儿。不管家长们是怎么看待他们的,他们都走遍了每一位孩子的家,与家长热情交流,深入了解每一个孩子的情况,拉近与孩子们的距离。渐渐的,疏远感越来越少,孩子们也越来越愿意和他们沟通交流、信任他们,一架不知从何时而起的爱的桥梁在他们与孩子之间慢慢而起。
哪怕现在回到学校里,黄鹤也经常收到支教地区孩子们发来的一些咨询,虽然很多都是一些很小的事儿,但是他觉得,自己的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儿说不定就悄悄地对孩子们产生了某种影响,就像自己,虽然已经记得不当时来自己初中支教老师的名字,但是支教这颗嫩芽,从那会儿起就扎根了,年复一年,在自己的心里慢慢长成了大树。
现在黄鹤已经是一名经验丰富的支教老队员了,在每年支教的同时,他也承担着招募和培训的一些工作,招募是一直在进行中的,几乎每周都有新成员加入进来,黄鹤在完成研究生学业的同时每周都会给新队员进行线上培训,他把爱一年年的传递给支教的孩子,也传递给了更多的支教志愿者,让更多的爱在大山里传承。
对于黄鹤来说,印象最为深刻的还属每次支教结束即将离去之际,孩子们都围成一堆,拉着老师们的手,脸上的眼泪像玉珠一样刷刷的往下掉,而几个胆大的孩子边抽泣还边喊道“老师,明年你们一定还要来啊!”正是这真诚的来自心灵的呼声成为了他坚持的动力。
每个人的大学生活都各自有各自的精彩,有的人选择永攀学术高峰、有的人选择在社会工作中不断的打磨自己,而黄鹤在支教的这条路上,从一而终、永不停歇,不仅走出了属于自己大学志愿服务的精彩,更给大山里的孩子带去了爱与梦想,积小善为大善,善莫大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