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海韵风华百佳学生”学习研究类 | 曾少华

来源:校团委发布时间:2019-06-11

个人简介

曾少华,男,汉族,中共党员,力学与材料学院土木工程材料专业2015级博生研究生。自2015年开始担任2015级博士班班长,获国家奖学金、博士第二阶段一等学业奖学金等各类奖学金4项、河海大学“科技之星”等荣誉12项。目前,以第一作者发表SCIEI等国内外高水平科技论文15篇;申请发明专利6项(已授权1件)。主持2016年度江苏省普通高校学术学位研究生科研创新计划项目、入选2017年河海大学“优秀博士论文培育”计划。“创青春”江苏省大学生创业大赛、“光威杯”中国大学生高性能复合材料科技创新竞赛、“创慧湖杯”苏州独墅湖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获得三等奖或铜奖。参与国内外学术活动10余次,并在2018先进复合材料结构国际学术研讨会等作报告;同时于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短期访学交流。

个人事迹

让纳米碳点缀复合材料大世界   

一、兴趣起航,结缘材料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科研领域,兴趣的重要性尤为突出。

曾少华在中学刚接触有机化学时,就对此产生了极大的兴趣。他发现有机化学在遵循化学规律的基础上有很多变化,对有机物质进行分解、分析和重构的过程让他感到无比新奇。进入大学以后,他也经常去图书馆借阅材料学科相关的书籍,广泛阅读,认真钻研。正是这些基础知识的积累让他对材料产生了更浓厚的兴趣,为其以后的科研奠定了基础。也正是对水利材料的兴趣,他于2017年组建“淮委河长制河长制专项调研团”,并获得“优秀团队”称号。

二、耐住寂寞,拥得繁华

做学问、搞研究的如果没有耐心,就没法继续,更不可能前进。

刚进实验室那会,曾少华也是做一些最基本的实验操作,比如洗烧瓶、称量试剂等。后来,他开始自己探索,看文献,思考问题,动手实验,每天都是食堂、实验室、宿舍三点一线的生活,简单但有规律。实验高峰期的阶段,他经常上午八点来实验室,晚上十点回宿舍,一整天都在实验室但我自己不觉得累,反而很有动力,期待着新材料的诞生。科研的本身是枯燥乏味的,但科研的公平和对真理的追求带给人的信念足以弥补他所承受的痛苦。

 

三、锲而不舍,成就辉煌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开始读研究生后,在师兄的帮助下曾少华尝试用纳米碳材料对传统玻璃纤维复合材料(简称玻璃钢)进行改性。他当时对玻璃钢领域了解甚少,只能慢慢摸索,复合材料实验说起来很简单,但是操作过程中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一开始他采用传统思维方式将纳米碳和高分子树脂混合,再通过真空灌注工艺制备玻璃钢,试了很多次都没有成功,纳米碳材料总是被纤维织物过滤,富集于织物一侧,但他从没想过放弃。

一次早餐的偶然机会下,他发现食堂师傅将黑芝麻撒在包子上,使包子美颜又可口。这一发现让他联想到正在做的课题,是否也可以将纳米碳“撒”在纤维织物表面上呢?在和导师申明霞教授详谈后,导师也极为赞同这种方法。于是,后期实验先让纳米碳预接枝纤维织物表面,再利用真空灌注工艺成型玻璃钢。该方法使纳米碳在玻璃钢中均匀分散,这对工程应用具有极大的便利,也对玻璃钢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科研的道路总不会是一帆风顺的,尽管我们有了好想法,在实验过程中各种问题又频繁出现。其中一个最大问题是如何将纳米碳“进入”纤维织物束间。通常而言,纤维织物是由纤维束编制而成,而一束纤维有几百根直径约17微米的纤维集合,纤维间的距离约50纳米。传统的浸渍法只能将纳米碳接枝于纤维束的表层,甚至富集于纤维束间,而纤维束内部纳米碳含量很少甚至没有。在查阅各种文献资料下,他决定引入超声,让纳米碳在超声作用下主动钻进纤维束中。这样所得纳米碳能够均匀分布于纤维织物表面,且通过微观电镜发现纳米碳在纤维束的内外表面都能均匀分散。这些工作发表于《Composites Science and Technology》(中信所1区,IF=5.16)、《Composites Part B: Engineering》中信所1区,IF=4.92)、《Textile Research Journal》(中信所2区)等行业内世界顶级期刊。做科研达人不仅需要强悍的大脑,还要有一颗强悍的心。在科研的路上难免会遇到科研瓶颈,但只要你对自己有信心,然后投入全部精力去研究,有一颗强大的心才能坚持下去,总有一天会成功的。

四、喜获殊荣,扬帆起航

将实验成果应用到实际生产中,可以说是每个材料人的终极目标。

曾少华的团队在2017年“创慧湖杯”第三届苏州独墅湖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中获得铜奖的过程可以说是苦尽甘来。为响应国家号召,学校每年都会举行创业大赛。当时面对学院、学校的推荐,比起欣喜,我感受更多的是压力。他知道此奖项的评选不仅要求参选者热爱科学、乐于探究、积极实践、勇于创新,更重要的是要在工业化生产中显示出较大潜力。他之前的研究很多只是在实验室中实施,相对于其他对国家、社会有巨大影响的金融IT类创业项目来说,相形见绌。于是,他努力联系有丰富参赛经验的同学,不断改进创业项目书;积极与工厂沟通,努力实现产品的工业化生产。最终他的团队在全国524个项目排名第10,这是大家对其工作的一种肯定和激励。同时,他们团队也获得2017年“光威杯”中国大学生高性能复合材料科技创新竞赛三等奖、2018年“创青春”江苏省大学生创业大赛铜奖。

因为热爱,所以坚持;因为坚持,所以伟大。在以后的人生道路上,他会继续坚持在科研路上秉承“艰苦朴素,实事求是,严格要求,勇于探索”的河海精神,披荆斩棘,勇往直前,回报母校的培育之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