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简介
许伊,女,满族,中共党员,环境学院2016级环境科学与工程专业博士研究生。该同学以第一作者共发表SCI论文8篇,中文核心1篇;申请发明专利5项,获授权3项;获2018年、2017年博士研究生国家奖学、2018年获潘家铮水电奖学金;2019年度江苏省三好学生;第二届江苏省大学生专利分析大赛“高级组:最佳检索奖”、河海大学研究生“科技之星”、入选“江苏省研究生科研创新计划”和“河海大学优秀博士学位论文选拔培育计划”等。同时,她积极参加学术交流,获“第四届环境污染与健康国际会议”优秀Poster三等奖、“第十二届全国环境博士生学术会议”优秀海报展示奖等。
个人事迹
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一路拼搏,怀揣着梦想与希望,满载着收获与期待,许伊终于如愿开启了研究生阶段的求学之路。自2014年研究生入学以来,她不忘学习研究的本职工作,脚踏实地、勤奋刻苦,硕士和博士分别以89.58和93.40分的优异成绩分列年级前三名。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是她专注学习的人生信条。通过不间断的学习,时刻准备着应对未知的挑战。同时,她积极组织并参与学院和班级的党务活动,硕士期间担任班级党支部副书记,博士期间担任博士党支部宣传委员等职务,积极组织参加校、院和班级组织的各类活动并有优异的表现。
当然,作为研究生,科学研究是每个人首要任务,在发现科学奥秘的征途上,她牢记并发扬“艰苦朴素、实事求是、严格要求、勇于探索”的校训,多阅读,多积累,多交流,多动手,多思考。她说刚开始接触科研的时候更多是兴奋感,记得第一次开展自己的实验,整个人都充满了斗志,通宵实验,只为第一时间获得想要的实验数据;随着实验的不断开展,挫败感随之而来:实验设计不合理、仪器运行不稳定、实验条件不允许、实验数据不理想等等问题接踵而至。所幸的是,在科研的路上她一直没有放弃,没有放弃对未知的探索、没有放弃对结果的期待、没有放弃对科研的执着,更没有放弃自己坚持的信念。通过一波又一波实验的累积,许伊已在环境领域Top期刊Bioresource Technology (IF:5.807), Reviews in 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Biotechnology (IF: 5.716), 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 (IF:4.61) 等以第一作者发表SCI论文8篇(其中3篇1区,3篇2区,2篇3区)。
路修远兮,上下求索
许伊认为不同研究方向甚至研究领域的融合才是研究严谨性与创新性的根本保障。在学习和社会工作之外,她积极参与国内外学术会议和学术交流活动,汇报自己的创新成果,也学习别人先进的思路和方法,如:于2018年10月参加“第十二届全国环境博士生学术会议”并获得优秀海报展示奖;2018年5月参加“第四届环境污染与健康国际会议”并获得优秀Poster三等奖;2018年4月参加“第二届全国环境纳米技术及生物效应学术研讨会”并作汇报;2017年10月参加“第九届全国环境化学大会”并作墙报展示;参加河海大学第六届研究生“学海争锋”学术年会获得“优秀报告人”称号。
同时,她还坚信融会贯通也绝不是可以靠“听”来完成的,还要注意多和身边导师以及同学进行想法的交流。交流是理解、互助和互进的捷径,能够打开思维宽度。她在学习研究方面发挥模范带头作用,分享自己的学习研究经验,积极参与指导课题组内硕士开展相关研究工作;同时,她还协助导师指导完成两名本科生毕业论文及一组本科生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表现获得一致认可。
心有猛虎,手握未来
“不受百炼,难以成钢;不经历风雨,长不成大树”,“看日出必须守到拂晓”。许伊说:有多少次,实验开展得并不顺利;有多少次,投稿的论文屡屡被拒;有多少次,种种压力让自己想要逃避。这时,泪水总会悄然而至,失望与难过有时会压得人喘不过气来。研究生期间,不记得为了什么哭过,更不记得哭过多少次。然而“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没有命中注定的结局,只有不够努力的过程。普里尼说“在希望与失望的决斗中,如果你用勇气与坚决的双手紧握着,胜利必属于希望”。因此,伤心过后她告诉自己,还可以再坚持一会会儿,不为了感动谁,只为了不辜负曾经那么努力的自己。
有梦想的人生是美好的,为理想奋斗的过程是辛苦的,却也是幸福的。与其觉得梦想遥远而踌躇不前,失去了追梦的青春年华,不如从现在的每一刻都开始为梦想奋斗。梦想,不足以使我们到达远方,但是,到达远方的人一定有梦想。已然走在了科学研究的路上,便只顾风雨兼程,以梦为马,不负韶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