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简介:
尹瑞琴,女,汉族,中国共青团员,公共管理学院广播电视学专业15级学生。2015年9月加入河海大学青年志愿者协会,历任干事、部长、副主席。志愿服务经验丰富,在阳光助残、爱老敬老、大型赛会等活动中表现突出,曾获精神文明奖学金、社会工作奖学金,以及河海大学十佳志愿者、江苏省十佳青年志愿者提名奖等荣誉。
个人事迹:
永不停歇的志愿之路
一、志愿道路的摸索与成长
大一刚开学不久,她便怀抱着一腔热血加入了河海大学青年志愿者协会,成为小水滴助残部的一名小干事。做力所能及的事去帮助他人、认识志同道合的小伙伴,是他志愿之路开启的源动力。
阳光助残是最早接触的一项志愿工作。她以一名普通志愿参与者的身份在宁馨阳光家园、华侨慈恩托养中心、博爱安养庇护中心、婷婷聋童幼儿园等多个助残机构积极参与志愿服务,开展了手工课堂、趣味运动、参观校园和制作牛轧糖等多种类型的活动,得到了基地老师的一致认可与好评。在与基地残障人群的不断接触中,她也改变了原来对这类群体的固化印象,逐渐尝试着从“朋友”身份出发,了解其真正需求所在,而不是仅靠“同情心”去帮助他们。
期间,为了丰富志愿经验,她还参与了2015年花神庙社区青春伴夕阳活动、2016年江宁春牛首国际马拉松、溧水傅家边国际山地半程马拉松志愿服务,为之后的志愿拓展打下基础。此外,她参与的“破‘墙’而生”助残项目荣获了“2015年度江苏省创青春公益大赛一等奖”,同年她也获得了宁馨阳光家园、博爱安养庇护中心、华侨慈恩托养中心等机构评选的“优秀志愿者”荣誉称号。
二、志愿道路的坚持与前行
大二时,为了将助残服务继续做大做好,她选择留在校青协并担任了青年志愿者协会小水滴助残部部长。留任后紧接着开拓了江宁特殊教育学校作为新的志愿服务基地,并与爱德基金会合作开展“面包爱心义卖”,为残障群体筹款捐助。
在任期间,作为部门管理者和活动组织者,她对助残服务进行了统筹规划,学会将助残公益进行项目化运作,加强与各机构、各组织之间的合作,和副部长们共同努力使部门工作在博爱安养庇护中心志愿团队评比中荣获“二等奖”;在宁馨阳光家园志愿团队年度评比中荣获“优秀团队”;与华侨慈恩托养中心订立协议,举行了基地挂牌仪式。积极做好大学生助残志愿者与社会助残机构之间的新桥梁。
大二暑假针对社区教育志愿工作,我带头组织了“赴山塘社区‘在益起’暑期夏令营”,为山塘社区小孩提供形式丰富的暑期课堂。该社会实践荣获河海大学“优秀校级团队”称号。
三、志愿道路的成熟与开拓
去年五月,她开始担任青年志愿者协会副主席一职,服务范围从之前的助残拓宽到爱老敬老、小学教育和大型赛会。志愿者身份也从一名普通的参与者转变为活动负责人。
期间参与了江宁区第三届志愿服务双选会,为社会各类优秀公益组织与大学校院青协的合作对接提供服务;负责了高淳国际马拉松、溧水山地半程马拉松共四百多名志愿者的招募、培训与管理,在比赛当日凌晨四点就开始赛道准备,为前来参赛的运动员提供最贴心的服务;河海大学第十三次党代会召开之际,迎着零下寒风组织志愿者进行全方位长时间站岗服务。过程虽不易,但她都选择一一克服并坚持了下来。
社区教育与小学教育方面继承原有优势,在老师的带领下她与部长们积极筹划了“海棠行动”和“山海行”等项目,将河海大学专业特色与志愿服务相融合,丰富志愿服务内容;当她在实践中发现图书角有利于培养社区小孩读书习惯时,便和志愿者发起“心相连,书相承”社区捐书活动,将从学校里收集到的闲置书籍捐赠给社区,成立图书角,为小孩提供良好的阅读环境。
在最有志愿经验的助残公益方面,她带领志愿者创立了“一米阳光”项目,将河海大学特色社团带到助残机构进行才艺展示与教学,丰富残疾人群体的日常生活,拓宽其兴趣范围。
在敬老爱老原有基础上开拓了新的基地,并参加2017“青春伴夕阳”项目评比,指导“沐春园中国结脸谱活动”、“花神庙社区防诈骗知识讲座”活动的实施,为老人带去更多的陪伴与欢乐。
做好一名志愿者的同时,她也在努力做好一名管理者的身份,对青协的内部组织建设奉献力量,积极传播公益精神,弘扬校园志愿风尚。
截至目前,她投身志愿服务已有三年,服务时间近500个小时,受益人数超1000人。获得了有关助残、赛会服务方面的“优秀志愿者”称号十余项,并于2017年获河海大学十佳志愿者、江苏省十佳青年志愿者提名奖、精神文明奖学金等多项荣誉。回想这奔波在志愿路途中的三年,是身边人的支持与鼓励使自己努力成长并保持着初心,这意义非凡的时光也使我在帮助他人的同时不断体会到志愿精神温暖人心的力量。而这份对志愿的热爱与坚持,会激励她继续行走下去,让志愿成为一种习惯,也让自己成为一名更加优秀的青年志愿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