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海韵风华百佳学生”实践实训类 | 何梓铭

来源:校团委发布时间:2018-06-12

个人简介

何梓铭,男,汉族,中共党员,土木与交通学院岩土工程专业2015级学生。曾获全国大学生“茅以升公益桥—小桥工程”创新设计大赛获得三等奖与社会实践奖,在国际级刊物《Water》于201834日发表论文1篇。

  


个人事迹

竞赛—初识实践

跟着几位一起做结构的小伙伴,前往致用楼的316,或者致用楼的小教室,他就开始了一天的结构制作。从大二开始,他参加了多次学院组织的结构竞赛,江苏省结构设计竞赛,华东赛,奇思妙想结构设计竞赛,起重机设计大赛等等。虽然在这些竞赛中,有一些竞赛也没能取得好成绩,但他说,他享受竞赛的过程,他喜欢竞争的过程。

还记得第一次参加江苏省结构设计竞赛,他跟同伴们完全是依靠自己摸索来设计结构。不知道连接点如何处理,不了解结构传力特点,不懂得胶水高效使用。幸运的是,他们的结构最后取得了不错的成绩,让他欣喜异常。他觉得在比赛之中,大家众志成城,一起奋斗,一起进步的过程弥足珍贵,也正是这一段的旅程,坚定了他投身于结构竞赛的决心。  

他第二次参加的结构竞赛是奇思妙想结构竞赛,他们是在比赛前一天晚上在宾馆通宵完成的结构。犹记得宾馆前台一脸不解的表情,看着三个带着结构的学生,仿佛是遇见了什么不可思议的事情一样。床铺被移开,草图被铺上,他们一晚的制作过程就这样开始了。他们也会觉得辛苦,也会觉得累,但他们乐在其中。困了走到外面欣赏一下夜景,累了就吃一下零食,思路被堵住了就听听歌放松一下。可能靠着的就是决心吧,他们一晚做出来的作品最后也获得了二等奖,这也是他们第一次通宵。

记忆最深刻的是去年的江苏省结构竞赛,当时的结构要求异常复杂,难以入手。经过不断地讨论,他们才确定了最终的结构。但制作过程也让人感到棘手,制作出来的杆件强度不够,需要重新修改;设计出来的传力过程不甚合理,需要重新设计。种种难题夹杂在一起,让他们难以有突破性的进展。当第一个结构制作完成并加载通过后,他们受到了极大的鼓舞,并一鼓作气地完成了剩下的部分。但同时他们的结构自重也过大,需要重新设计。到最终比赛的前一天,他们连续制作了24小时。这过程的艰苦难以想象,最后他们也能够前往参加省赛展示组的比赛。虽然最终只获得了优胜奖,但这段过程弥足珍贵。

竞赛——感悟实践

让人奇怪的是,去年的全国大学生“茅以升公益桥—小桥工程”创新设计大赛他犹豫了许久,最终还是参加了。他还有其他的事情需要做,还有其他的工作需要处理,可能,就是出于热爱吧。  

  

当他前往安徽省金寨县的时候,他却有不一样的感觉。跟以往结构竞赛不同的是,他们需要进行社会实践,需要设计桥梁。他看见了孩子们在希望小学里渴望知识的眼神,村民们渴望一座新的桥梁的眼神。那种眼神,让他感觉到自己的重要性,感觉到实践实训的重要性。为了能够全面地调查当地的情况,设计一座更加符合当地居民期望的桥梁,他们将社会实践与专业实践相结合,测量了桥梁参数,走访了当地居民,访谈了当地干部等,在这过程中了解了金寨的历史与发展。

在设计结构的过程中,他们也遇上了难题。结构设计上的不合理,软件不会使用,论文理解不清晰,都让他们举步维艰。但既然参加了,无论是为了完成亦或是提升自我,他们都需要客服难题。于是,他们分工合作,有人负责学习软件的使用,有人负责图纸的绘制,有人负责设计说明的编写,有人负责三维图的绘画。相互帮助,共同进步,在这苦闷的旅途中,他们锻炼了自己的能力,将土木竞赛的软件结合使用,设计出了令他们自己满意的桥梁。虽然最后只获得了三等奖以及社会实践奖,但他们的收获,远不止于此。

竞赛之于他,是大学生涯中迈不过的词。他乐意在竞赛中锻炼自己的动手能力,也乐意在竞赛中充当排头兵。他享受竞赛的过程,享受实践的感觉。但他不会将自己局限在某一方面,他将会继续在其他方面提升自己的能力,为自己的未来打下良好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