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海韵风华百佳学生”学习研究类 | 张建晓

来源:校团委发布时间:2018-06-11

个人简介

张建晓,男,汉族,中国共产党员,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想政治教育专业2016级博士研究生。曾主持或参与国家级、省部级课题、调研16余项;在《江海学刊》《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思想教育研究》《探索》《重庆社会科学》等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16余篇,其中,CSSCI来源期刊(含扩)8篇;曾多次获得国家奖学金、博士生学业奖学金一等奖、全国高校研究生“学术之星”邀请赛一等奖、全国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生学术论坛二等奖、全国高校青年德育工作者论坛三等奖、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学术大会优秀论文二等奖、优秀研究生等荣誉;他热心社会工作,曾进入省委宣传部进行实习工作,在校外担任中国青年网校园频道学生编辑,在校内担任学术部部长,全面主持筹办“新时代基层社会治理与思想政治教育现代转型”学术研讨会等精品活动,参与“徽州民俗文化调研团”,并荣获国家级优秀团队等。

 

 

追逐学术风华,享受研究漫途

时光悄然流逝,成为历史的一部分。时间的打磨,让张建晓逐渐褪去浮躁,多了一份稳重,添了一抹释然。两年前,他进入河海这个学术的殿堂,现在他将带着学术的梦想,以沉稳的心态、时间的沉淀、青春的悦纳,诠释自己的追逐。为什么他要如此执着地追逐学术梦?是因为利益?还是因为虚荣心?说实在的,也许都有吧,但更多的是因为一股子劲,一股子奋斗的劲,他想证明自己,证明他的研究生涯没有平白度过。

每一个人都有一个独特的梦想,为了实现梦想,每一个人都有一套属于自己的学习模式,而差异在于学习模式的清晰度,或黯然飘渺,或智珠在握。学习从来没有捷径可走,惟有勤学研才能渐入佳境。张建晓将多年学习所积累的经验浓缩为五组词,即勤听、勤说、勤看、勤写、勤行,这也即其不断追求的理想中的学习模式,或可言之研究过程。  



勤听。于对象而言,他不仅听取导师的金玉良言,还有广泛听取任课老师、其他学科的老师、同学之间、学者专家。于场所而言,他的足迹遍布课堂、读书会、讲座等。他曾与思想政治教育学界诸多专家学者面对面交流,听取教诲,获益良多。

勤说。研究生不再停留于本科阶段的被动接受,而更多地转换为主动表达。发声或者表达,是初涉学术的研究生的必备素质。而积极发声、积极表达则是对研究生的进一步的要求。他利用一切的机会积极参加各类学术会议,比如全国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生学术论坛、全国高校青年德育工作者论坛、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界学术大会、长三角研究生学术论坛等不同规格的会议。他坚信,勤说的唯一真途就是不断锻炼。

勤看。自研究生以来,他一直在努力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抬头看周边的人事物,低头看手头有的文本,希望不负新时代所赋予的大好条件,不断充实自身。

勤写。常言道,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听了、说了、看了,当然也要付诸笔头,让文字承载我们的念头、记忆、思想,可以让我们的顿悟更为持久有效。他一直相信,只有尝试才有发言权,不劳而获永远不入正途,惟有多写多尝试多努力。他在《江海学刊》《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思想教育研究》《探索》《重庆社会科学》等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16余篇,其中,CSSCI来源期刊(含扩)8篇。

勤行。他曾进入省委宣传部进行实习工作,参与过校招生宣传、社会调研等活动。他曾在校外担任中国青年网校园频道学生编辑、在校内担任学术部部长,全面主持筹办了“新时代基层社会治理与思想政治教育现代转型”学术研讨会,创办了“南京社科学子联盟”“学术的盛宴”等诸多精品活动。在实践中,他参与“徽州民俗文化调研团”,荣获国家级优秀团队。此外,他还获得了诸多荣誉,诸如获得国家奖学金、第二届全国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生学术论坛二等奖、第十七届全国高校青年德育工作者论坛三等奖、第二届全国马克思主义理论及其相关学科博士生论坛二等奖、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界第十届学术大会优秀论文二等奖、长三角研究生学术论坛三等奖、河海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第五届研究生论坛二等奖等。


  

研究生生涯可谓是人生的分水岭。在这一段时光中,他将会逐渐发掘出日常生活背后所隐匿的多彩世界;在这一段时光中,他将完成人生里最为重大的角色转变;在这一段时光中,他将会走上不同于身边人的人生之路……未来充满了诸多可能性,人类无法预知,但他始终坚持对“学术梦”的执着追寻,这终将会引导他进入理想中的“学术殿堂”。

最后,一句话作结:不要让四肢悬浮于高空,不要让思想埋藏于地下,在新时代条件下,创造属于自己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