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健钧,男,汉族,中共党员,港口海岸与近海工程学院港口航道与海岸工程专业2014级学生。曾获国家奖学金、严恺教育科技基金奖学金等,在第十届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年会获得“优秀论文”荣誉,在国家级刊物《中国水运》2017年第08期上发表论文1篇,2018年在期刊《Springer Series in Geomechanics and Geoengineering》上收录论文《Comparative Experimental Study on Solar Electro-osmosis and Conventional Electro-osmosis》、在会议GeoShanghai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2018上收录论文《Experimental Study on Electro-osmosis Consolidation with Solar Power for Silt》,申请国家专利17项,获得江苏省三好学生等荣誉。
川流不息 水滴石穿
一、科创上的小试牛刀
自踏入大学以来除了基本的知识学习以外,黄健钧对科学研究和创新训练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从小养成的爱观察和好动手的习惯,令黄健钧面对问题时总能产生一些不太科学的“土”方法。还记得第一次参加创新竞赛时,青涩的宿舍四人组花了五个夜晚完成了处女作“梦幻跌水”,当抱着作品上台时,他从一开始的胆怯,到勇敢的讲述,再到获奖的喜悦,这份被别人认可的感觉从此深深地印在他心上。
二、科研上的不断尝试
大二学年开始,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在校园里火热地开展,黄健钧也由此正式“出道”真正参与到科学研究上来。相比于周边人纷纷投向老师们的科研项目,黄健钧却另辟蹊径自主寻找课题,因为他一直崇尚着不能随波逐流,要研究就要研究自己热爱的东西,不能只会跟随,而要学会引领和创新。经过导师和小组间的探讨,他们最终统一想法,确定课题为“太阳能电渗法处理疏浚淤泥技术研究”。
鱼与熊掌不可兼得,这在黄健钧的创训项目进展中表现得淋漓精致,既然是自己的课题,他们没有前人的经验,只能自己摸着石头过河,有时候明知道前面是个坑,也要勇敢地跳下去,因为只有这样才能换来宝贵的教训和经验,每一次的失败和碰壁就像是一块块垫脚石,支撑着他们课题的进行。其中最让黄健钧头疼的是实验原材料土料的获取,由于实验需要淤泥,他只能苦苦去到远处挖取。7、8月的南京,太阳火辣辣地烘烤着,池塘边的他汗如雨下,虽然辛苦但是目标坚定。
制备试验土样
三、汗水之下的累累硕果
一年下来,经历过不计其数的起得比太阳早、睡得比太阳晚的日子后,他的项目顺利结题,欣慰的是最终的评定结果是优秀,在该项目平台上,他发表了3篇EI和国家级论文,受理授权了17篇国家专利,研发了一套室内实验装置,验证了自己的想法。虽然他的课题在深度上不及老师们的科研课题,但是真是由衷地自豪,因为是他自己提出了课题,然后自己付诸行动,克服困难,最终顺利完成课题,一步一步地朝着最初的目标靠近。
太阳能电渗试验系统
积小成多,水滴石穿,辛勤的汗水最终也迎来了别人的肯定。经过全国海选他的项目论文“太阳能电渗法处理疏浚淤泥试验研究”成功入选了第十届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年会,黄健钧本人有幸前往大连参加论文答辩,在答辩会场上,黄健钧的自主创新精神得到了大会评委专家的肯定,论文也成功被评选为第十届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年会“优秀论文”。
创新是改变世界的根本动力,随波逐流和盲目从众只会原地踏步,善于发现,善于思考,善于动手才会发现不一样的世界,不要只会跟随,还要学会超越和引领,脚踏实地,仰望星空,积小成多自然水到渠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