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简介
李灵杰,女,汉族,中共党员,物联网工程学院物联网工程专业13级学生。曾获国家励志奖学金,在第四届“中国软件杯”软件设计大赛决赛中获得一等奖,在第六届中国大学生服务外包创新创业大赛中获得团体二等奖,在2015全国高校移动互联网应用开发创新大赛中获得二等奖,在全国高校物联网应用创新大赛创意赛(2015)中获得二等奖,在“认证杯”数学中国数学建模网络挑战赛全国比赛中获得第二阶段二等奖。
个人事迹
2013年9月,我来到美丽的河海大学。当时,我对未来的大学生活还没有太多规划,对于自己的专业也没有多少认识。但是我从学长学姐那里了解到一个词汇“科技创新”。没想到,科技创新成为我大学生涯最重要的事情之一。
入学伊始,我通过部门面试,加入院学生科协应用技术部,成为应用技术部的一员。在应用技术部的一年,每周都有部门培训,部门部长和老会员教给我们在课上学习不到的知识,传授给我们创新实践的经验教训,引导我们参与到创新实践中去。在这一年里,我学到很多东西,逐渐认识到创新实践的方方面面,为后来主动参与打下良好的基础。在此期间,我参加了“认证杯”数学中国数学建模网络挑战赛。作为一个参赛新手,我的主要工作就是圆满完成学长交给的任务,包括演算数据、绘制图表等等。没想到,这次小小的参与竟然获得了第二阶段全国二等奖。我想,这次的实践给我极大鼓励,让我更有信心和动力。
时光荏苒,我在摸索前进中度过了大一学年。进入大二,也进入“疯狂的时期”,是疯狂汲取知识的时期,也是疯狂忙碌的时期。15年三四月份,我在“中软杯”网站上发现了感兴趣的赛题,觉得这样的软件做出来一定很酷,决定参加比赛试试。首先要组队,然后联系指导老师,决定赛题和方向。
刚开始,我们就发现了几个问题。首先,我们知识掌握不够,还有许多东西需要学习。创新实践讲究的是实践和实现,能够动手做出结果才是最重要的,所以这应当是我当时遇到的首要问题。咨询了有经验的学长学姐,打定主意,边学边实践。学习之前完全没有接触过的新知识实际上不是那么容易,最重要的是重点学习对项目有用的技术,暂时忽略旁枝末节。在学习的过程中遇到很多问题,有时候几天才能解决,在deadline的巨大压力下,队员之间互相鼓劲打气。每天都有新进展,给自己信心,保持昂扬的斗志是很重要的。学习的阶段就像长跑前的热身赛,不能沉迷与热身赛的小小成就,因为接下来是更大的挑战。
其次,在调研中我们发现,我们所选的题目已经有人做出了相似的比较好的结果,这就给我们提出了更大的要求:首先需要做出目前已经有的结果,其次在这个结果上创新。展现在面前的就像一条有尽头的路,我们知道路的终点,我们也知道路上有很多荆棘,还有许多未知的障碍,剩下的就是靠着毅力和实力跨越荆棘和克服障碍,走到路的尽头。
很快,我们实现了软件的第一个版本,最核心的东西相当于做出来。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采取讨论-实现-讨论的循环,团队每一个成员都保持对项目的最新认识。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对项目的认识更完整也更清晰,这不仅仅是一个比赛的题目,更是想法的实现。顺理成章的,创新部分我们有太多的想法想要实现,只可惜时间有限,有许多东西没有成型。在项目deadline期间,团队几个人经常熬夜,需要不断讨论问题、提出解决办法、确认实现进度,快速推进项目。这是一个累并快乐的时期,项目的展示效果越来越好,软件有了更多更有趣的功能。
另外,在调研中我们还发现,与我们项目相关的其实是一个很大的课题,国内外都有很多研究人员致力于此,并取得了很好的结果。我认识到,这个项目不仅仅是本科生的一次小小实践,也是学术的冰山一角。因此,我有了一种触摸到学术冰山一角的欣喜,也成为后来选择升学深造的重要契机。
交上作品的时候,心里稳稳的平静,也许获不了奖,但是在做项目过程中学到了知识,开阔了视野,学到很多做事的方法,实现了很多想法,团队在磨合中成长。最终,功夫不负有心人,我们团队在决赛中获得全国一等奖,是对我们努力的嘉奖,也是对段时期的肯定。
回首,这是“疯狂的时期”,“疯狂”地熬夜,“疯狂”的学习。在这一年里,我学到很多。首先,“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疯狂”的背后,是对创新实践的极大兴趣;其次,做项目,就要对项目有一个宏大的认识,项目的目标,项目的实际意义,项目的前沿进展,项目的未来意义,明确了这些认识,在推进过程中才能有的放矢;另外,在实践的过程中,追求广博永远比追求精深容易,追求广博需要时间付出,追求精深需要抱定做冷板凳的决心,同时要有一颗追求完美的心,很多人可以做出粗糙的结果,很少人能够做出完美的结果;最后,调整心态,明白永远会有问题,相信永远有解决问题的方法,以目标为导向,不拘泥于现有方法,打定主意,在deadline之前不轻言放弃。
虽然,短短的本科生涯我学到很多,但是距离在一个领域精深还很远。2016年10月,我凭借实践创新顺利保研,成为我攻读研究生梦想的关键一步。保送研究生之后,我也没有放松学习,轻松愉快的报送后生活为我创造了学习的良好机会,我外出实习交流,提前体验研究生生活。
时光如白驹过隙,本科生涯已接近尾声,四年前我没有想到实践创新会成为我大学生涯最重要的事情,虽然校园生活告一段落,但是创新实践还在继续,永不止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