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届河海魅力毕业生|孟依柯——厚土菁木 孕育“一颗”

 个人简介

孟依柯,汉族,中国共产党员,土木与交通学院土木工程专业2013级学生。曾获国家奖学金、严恺奖学金等,拥有6项实用新型专利,参加国际级、国家级、省级各项专业竞赛取得优异成绩 

成绩绩点:

1、绩点:4.66(年级排名16/213)

2、国家专利:2016年国家实用新型专利“一种利用城市绿地和地面铺装的雨污分流收集系”(专利号:201620312234.4)/第1发明人

3、国家专利:2016年国家实用新型专利“一种可变式采光遮阴飘窗”(专利号:201620322171.0)/第1发明人

4、国家专利:2016年国家实用新型专利“一种隧道钻井推进支架”(专利号:201620278973.6)/第1发明人

5、国家专利:2016年国家实用新型专利“海洋环境下混凝土附着物清理便携式构架装置”(专利号:201620556000.4)/第1发明人

6、国家专利:2016年国家实用新型专利“一种生态固土防洪石笼”(专利号:201620333144.3)/第1发明人

7、国家专利:2015年国家实用新型专利“一种岩土搅拌机”(专利号:201520630541.2)/第1发明人

主要奖学金:

12013-2014、2014-2015、2015-2016、2016-2017年度河海大学学业、社会工作、科技创新、精神文明、艺术体育奖学金/河海大学

2、2015-2016年度国家奖学金/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3、2015-2016年度严恺奖学金二等奖/河海大学

主要竞赛成绩:

1、2016年美国大学生土木工程竞赛钢桥赛综合第三名、展示第一名、轻量第二名、性能第三名、经济第三名、施工速度第三名/美国土木工程协会

2、2017年美国大学生土木工程竞赛论文赛第六名

3、2015年第八届全国大学生先进成图技术及产品信息建模创新大赛全能一等奖、团队二等奖/教育部高等学校工程图学课程教学指导委员会

4、2016年第九届全国大学先进成图技术与产品信息建模大赛全能一等奖、团体一等奖、公开赛一等奖/教育部高等学校工程图学课程教学指导委员会

5、2016年全国土木工程本科生优秀创新实践成果大赛二等奖

6、2015年江苏省结构竞赛模型展示组二等奖/中国土木工程学会

 

 

个人事迹

柳永在《雨霖铃》里面有一句词:“尽无语凝噎。”回想四年,我想我也是这样的“无语凝噎”,饱含热泪但是却无从说起。四年的成长和磨砺,从初入河海的愣头青,到现在还是一股冲劲的老腊肉,遇上的挫折和困难没有能浇灭我的热情,反而让我越挫越勇,越砺越强,站在毕业的节点上往回看,当初所有的汗水都化成了现在为自己感动的热泪。

厚土菁木,我是从土木院的大家庭成长起来的一颗小树苗。巧得很,我的名字叫“依柯”,谐音“一颗”,最后一个“柯”字又是树的意思,所以我的四年本科生涯,就算是“一颗”树的成长史。

我是一个“非典型”的学霸,学习绩点并不特别突出,但是我喜欢参加各类竞赛,参加各项社会活动,享受合作与默契,也享受对抗和竞争。从一开始校级的各项竞赛:A4纸结构比赛、生态景观模型比赛、思源杯摄影比赛等,到省级的江苏省结构竞赛展示比赛(二等奖)、国家级的大学生土木工程专业优秀实践成果竞赛(二等奖)、大学生先进成图技术与产品信息建模大赛(2016年、2017年均为个人全能一等奖),再到国际级的美国ASCE大学生土木工程竞赛(2016年钢桥赛综合第三名、展示第一名、轻量第二名、性能第三名、经济第三名、施工速度第三名、2017年论文赛第六名),我的展示平台越来越大,我的视野越来越开阔。

说起美赛,我们作为首次参赛的江苏省高校第一支队伍,和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内华达大学、浙江大学、同济大学等在内的15所大学同台比拼,在这样激烈的竞争中,能够逐鹿争雄,拿到钢桥综合和第三名、论文赛第六名的成绩,着实不易。这样首创式的成绩,不仅意味着我个人的荣誉,也标志着河海大学在专业类学科竞赛的国际舞台上已崭露头角,并极大促进了我校与美国有关高校间的交流,扩大了河海土木在国际上的知名度。从省、到国家、到国际,我的“胆子”越来越大,我的能力和经验也不断增长。外出参赛,到最后颁奖的时候,往往是自己最激动的时候。小部分是为自己的成绩而感到欣喜,但是更多的是能够在众多高校面前,响起“河海大学”的名字,是多么的骄傲。非常感谢学校、学院、老师和队友对我的帮助和支持,如果没有他们对我的鼓励,在我沮丧和挫败的时候关心我、振奋我,我想我可能就不会有现在这么美好的收获。

 

除了专业竞赛,我还热衷于参加各项社会实践活动:2014年江苏省公益创投项目“书传少年 信达心扉”公益项目、2014年第二届夏季青年奥林匹克运动会志愿者、2015年河海大学百年校庆活动志愿者。最让我自豪的是,作为第二届夏季青年奥林匹克运动会OTA抵离队伍的一员,我和我身边的200多位OTA抵离志愿者一起,作为“国门第一张笑脸”,迎接来自世界各地的运动员代表团,奔波在500多公里的沪宁高速上,安全护送代表团抵达青奥村。此外,作为OTA宣传组的一员,我们建立的微博公众平台、撰写的新闻实讯、推出的休闲时光活动都受到了志愿者、运动员和外界人士的一致好评。我们所撰写的多篇通讯报道,曾经被《南京日报》、《金陵日报》等多项报刊录用刊登,所推出的外籍志愿者的报道,都曾登上过中央电视台。时至今日,宣传组OTA的7位成员,虽然有的工作了,有的升学了,有的出国留学了,但是我们之间深厚的友情,我们之间共同奋斗的经历,永远不会减淡磨灭。

大儒张载有云“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紧随先贤之路,先从一个小目标做起,能够做好自己,能够为学校做出贡献,所以我选择了直博。我期待着在之后博士生的5年时间,我能够“更上层楼,穷千里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