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风华,勇挑治水报国重担;期颐之年,心系水利学子成长。4月18日,我国著名的水利水电工程专家、土石坝地震工程学的奠基人、土工膜防渗大坝工程技术的开拓者,我国著名水利教育专家顾淦臣教授将迎来百岁华诞。一个世纪,他的生命与大江大河紧紧相连;一个世纪,他的情感与水利事业紧紧相拥……
作为实践者,他矢志不渝,毕生心倾水利事业,从鸳鸯池水库、大伙房水库工程,到碧口水电站工程、黄河小浪底水利枢纽工程,在治水安澜史册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作为探索者,为了大坝安全,他在土石坝抗震、土工膜防渗领域不断开疆拓土;作为教育者,他兢兢业业,耄耋之年仍须臾未忘使命,得天下水利英才而育之,树立了学高为师、德高为范的楷模。
艰难求学之路 情系江河心系水利
1918年4月18日,顾淦臣出生在江苏省江阴县月城镇烧香桥村农民家庭。祖父和父亲历代都种田,祖辈父辈都请塾师来家教书,所以都能记账、看报。江阴人喜欢用澄字,澄字意味着水静而清。顾淦澄,是祖父原本给他起的名字。但在小学毕业时,毕业证书上写成顾淦臣,他很不愿意,想去请老师改写,“但因胆小,想了几次还是不敢去找老师。因此,我不喜欢的名字却用了一辈子。”顾淦臣风趣地说到。
顾淦臣七岁上了当地的白马庙小学,十一岁小学五年级,转学到了月城小学。从这里,他考进了当时全省闻名的省立无锡中学,无锡中学是无锡师范改的,老师基本上是原班人马,对音乐体育很重视。后来,又转学到了常州中学。1937年7月7日,日寇挑起卢沟桥事变,进攻北平和华北。炮声渐进,常州中学宣告解散。年仅19岁的顾淦臣从家乡江阴县随家人坐船流亡到汉口,途径三峡,他很难想到此后的七十余年他的命运和中国水利建设结下了不解之缘。后来,他们又途经50公里,从重庆乘坐小轮船到达合川。沿市区西侧向北沿农村道路上坡不远看见寺庙,就是濮岩寺,门边墙上挂着国立第二中学校牌。经过三个多月的流亡生活,居无床铺,食无定时,到了国立二中,恢复正常生活,就像漂泊的航船,停泊到平静的港湾。又可以继续求学了。国立二中的教师班子是江苏省立扬州中学的班子,校长王作舟、数学教师汪桂荣等都是德学兼备的老教师。
1938年,顾淦臣作为8位同学之一,获得了保送上大学的资格。对旧中国水患灾难有深切感受的顾淦臣,怀着“横流浩劫永断绝,拯救数兆黎”的一腔热血,选择了自己最心驰神往的中央大学水利系,师从原素欣、黄文熙、严恺、谢家泽、顾兆勋、李士豪等水利名师,除了名师授课,课程设置也颇为广泛,水力学、土力学、材料力学、结构力学、海港、运河、水电也都有涉猎。在治水安澜使命的强烈感召下,顾淦臣心无旁骛地一头扎进了自己选择的事业,尽情地吮吸着阳光和养分,这为顾淦臣日后从事水利工作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须臾未忘使命踏遍祖国千山万水
1940年代以来,顾淦臣参加或主持我国多座具有标志性意义的水库和水电站建设。1942年,顾淦臣在抗战最艰难的时期从中央大学水利工程专业毕业,随后即赴西北参加了我国第一座现代土石坝工程——酒泉市鸳鸯池水库工程的勘测、设计、施工。新中国成立后,顾淦臣曾先后任水利部大伙房水库工程局设计科长、水利部沈阳勘测设计院水工结构室主任、水电部东北勘测设计院第一副总工程师代总工程师、水电部第五工程局总工程师、水利部治淮委员会副总工程师等职,参加、负责、指导设计及施工的工程项目有毛家村水电站、云峰水电站、桓仁水电站等近10个,至今都在安全运行。
我国是世界上多地震国家之一。由于土石坝的坝体和坝基常常都由散粒材料组成,其材料性能和对地震反应都很复杂。如若作为水库挡水建筑物的水坝水闸崩溃,将使急浪涌波一泻千里,影响尤为重大。顾淦臣一直非常关注土石坝的抗震问题和技术探索。沿沈抚公路东行,穿过“煤都”——狭长的抚顺市区,在万山丛中有一片辽阔的水域,水面达110平方公里,这便是闻名遐迩的大伙房水库。大伙房水库是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中的首个大型水库(该期间全国共建设了13 座大型水库),也是我国第一座高地震烈度地区的粘土心墙砂砾石坝大型水库。顾淦臣主持了其设计和施工工作。1952年,东北水利总局指示顾淦臣编写大伙房水库工程计划任务书。1954年4月11日,水库开工典礼大会召开,大坝主体施工战役从此打响了。由于坝体砂砾料使用链斗采砂船从浑河挖取,料中的细沙属于易液化沙,针对这种坝壳料细沙含量高、易出现地震液化的问题,在当时无设计规范及无类似工程可供参考的情况下,顾淦臣在我国首先提出采用相对密度作为砂砾坝壳抗震设计的指标,为大坝建设提供了技术支撑,解决了该类大坝抗震设计难题。该水库经历了海城地震考验,至今仍为辽宁省防洪、灌溉,以及沈阳等8个市供水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大伙房水库已成为沈抚两地的天然“大水缸”。
1971年4月,顾淦臣受水电建设总局邀请去参加病险水利水电工程检查组。1973年,水利水电建设总局提出碧口水电站工程存在不少质量问题,需要检查。碧口水电站位于甘肃省文县碧口镇嘉陵江支流白龙江上,是白龙江梯级开发的第一座大型工程,也是我国第一座百米级高堆石坝工程。当时,正在打设第二道混凝土防渗墙。由于施工管理不善,造成很大浪费并延误了工期。检查了半个多月完成任务后,五局局长蒋本兴挽留顾淦臣,希望他当五局的总工程师,年过五十的顾淦臣义不容辞的答应了,负责碧口水电站施工建设,攻克各个技术难关,直到1978年工程完工。碧口水电站建成后经历了松潘、汶川等强震,损伤轻微,抗震设计和施工质量都经受住了时间的检验。
在70多年的工程实践过程中,顾淦臣一直把技术创新、技术突破摆在重要位置,顾淦臣率领团队在土工膜防渗领域积极探索,研究成果始终走在全国乃至世界的前列。早在20世纪60年代,顾淦臣在主持桓仁水电站工程续建时,创造性地将复合土工膜用于混凝土大头坝坝面防渗处理,开创了土工合成材料在我国大坝工程中应用的先河。经过长期深入研究,顾淦臣提出了薄膜理论计算公式等土工膜防渗大坝工程应用理论,应用于石砭硲沥青混凝土面板堆石坝漏水处理中,取得显著成效。黄河西霞院水库作为小浪底水库的反调节水库,坝体若采用黏土心墙或斜墙防渗的方案,大量黏土的开采对当地耕地与环境生态造成很大负面影响,顾淦臣根据国内外土工膜防渗土石坝成功经验极力推荐坝面铺设复合土工膜连接坝基混凝土防渗墙的方案,在充分论证的基础上,突破设计规范的限制,促成了我国大江大河上第一座面膜堆石坝的建成,同时也避免了征用大量耕地或绿地而产生的社会和生态环境问题。
耄耋投身教育不忘初心桃李满庭
百年风雨岁月,四十余载学术耕耘,顾淦臣育天下英才,桃李满门,培养了一届又一届水利领域的高级专门人才。在他的学生中,有的成为了奉献在国家水利建设一线的技术人才,有的已经走上了省市级水利部门的重要领导岗位,有的成为高等院校的学术带头人和专家教授。然而,高龄的他仍然坚持不懈战斗在教学科研的第一线,带着学生顶着烈日暴雨跑工地看现场,心里始终装着国家基础水利设施建设。
1981年,水利部调任顾淦臣到河海大学,潜心教学科研和人才培养。初到河海工作时,顾淦臣已年过花甲,但他勇立潮头、敢为人先的精神还是深深打动和震撼了大家。那个年代,地震的破坏力和防御措施还是一门新的学科,鉴于美国和印度已经在大学开设地震工程课,顾淦臣也给研究生开设了土石坝地震工程课。河海大学沈长松教授介绍,当时顾老师为研究生开设的《土石坝地震工程》、《土工合成材料》、《堆石的工程性质》等多门课程在全国都是首开先河,受到广大学生的欢迎和同行的好评。
治学严谨、钟情教育,顾淦臣给全校师生留下了深刻印象。2001年,他已经84岁高龄,还在坚持给水工结构研究生上《高等水工结构》课程,这也是顾淦臣教学生涯的最后一门课。学生岑威钧回忆:“每次上课都是3节连上,安排在晚上,有一次课上,顾老师在黑板上推导基于薄膜理论的土工膜受力平衡微分方程,给出了不同边界条件下土工膜应变与水压力的关系,对各种原理图的绘制和众多复杂公式的推导都是全程脱稿的,使得当时在座的同学大为震惊。”这些重要公式也是由顾淦臣提出的,比国际著名的Giroud教授的计算公式在理论上更为先进,被多本土工膜规范纳入。
不仅在一线教学中呕心沥血,基于长期的工程建设和科学研究实践,顾淦臣不断积累、善于总结、著书立学。1960年代,出版了我国第一部土石坝专著——《土坝设计》,为我国土石坝建设奠定了理论基础。1980年代,顾淦臣提出了土石坝地震反应计算和抗震设计理论,出版了我国第一部土石坝抗震著作《土石坝地震工程》,其中顾氏动孔压计算模型已广泛应用于土石坝工程液化计算。70多年来,顾淦臣先后发表学术论文80余篇,出版专著十余部,获省部级科技奖励6项,获中国水力发电工程学会颁发的终身成就奖和中国土工合成材料工程协会颁发的终身成就奖。
顾淦臣在教学科研上取得的成果,也离不开爱人原玉琴的扶持,两位白发老人的爱情也被他的学生们看成是学习的榜样。原玉琴也是河海大学的教授,曾担任水利部水工金属结构安全监测中心主任,两人相识于酒泉鸳鸯池,在携手相伴将近一个世纪的漫长岁月里,两人志趣相投,互相砥砺,共同为新中国的水利事业探索着、奋斗着。学生李文斌回忆,到顾老师家做客,会经常听到他们在细声探讨水利专业方面的问题,不时也会争执起来。到了一个时间点,师母就会送来水和药丸让顾老师服下。当你傍晚在学校漫步的时候,也会经常看到二老携手前行的身影。“一晃几十年过去了,现在我们也为人夫为人妻了,二老既互相支持又相敬如宾的风范一直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学生们深情地说。
顾淦臣在40余年的漫长学术生涯中,不仅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学术成就,而且他不唯上不唯书只为实的做人态度也让学生们受益匪浅。“献身、负责、求实”是水利行业精神,而顾淦臣历经一个世纪的风雨沧桑,用实际行动诠释着这六个字的生动内涵,为治水安邦贡献了一生!(文/吴富伟、李英 图/孟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