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现代化与社会学学科建设学术研讨会在我校举行

发布时间:2025-10-15浏览次数:10

10月12日,中国式现代化与社会学学科建设学术研讨会在河海大学江宁校区举行。副校长邓成出席会议。

邓成介绍了学校社会学学科在学科体系、科研平台建设与人才培养等方面发展情况,社会学学科始终坚持“扎根祖国大地做学问”,努力将学术研究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希望未来携手推进社会学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

中国社会学会会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社会与民族学院院长张翼代表中国社会学会表示,河海大学社会学学科在移民社会学、环境社会学、社会工作等研究领域做出了积极贡献,期待未来把握新的发展机遇,推动中国社会学学科建设再上新台阶。

主旨报告环节由中国社会学会原会长、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原所长陈光金研究员主持,他表示,围绕智能社会、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青年政策地位等问题展开研讨,对深化中国式现代化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社会学会原会长、江苏省政府参事室原主任宋林飞教授强调,人工智能发展问题在国家发展战略和国际竞争中越来越具有重要性,从社会学的角度创新研究方法,探索智慧社会中的新型社会关系、社会风险与治理等问题刻不容缓。

教育部民族学教指委主任委员、中央民族大学原副校长麻国庆教授表示,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识性概念。在周边格局和世界变局新形势下,要推动构建周边命运共同体建设。

全国社会工作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秘书长、北京大学社会学系刘能教授从青年社会问题、人口变迁和代际正义、青年的“社会脆弱性”、青年对自我与其社会角色期待的“撤退”的角度说明社会应当启动针对青年的政策。

中国社会学会副会长、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王春光研究员从生计、普惠和共富的角度分析社会政策的现代化转型过程,剖析社会矛盾演化,洞悉我国民需变化,展望新时代民生福祉。

中国社会学会副会长、江苏省社会学会会长、南京大学成伯清教授从多种理论视角出发,探讨了数字化时代可能的发展图景,要从现实建构方式、运行底层逻辑、数字社会分层和信仰等方面来关注数字社会的转变。

武汉大学社会学院院长贺雪峰教授认为在空心村农民组织问题上,应该运用中农和低龄老人在农村资源组织、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力量,发挥德高望重者的领导带头作用,有针对性地组织起新型农村的各种利益群体,助力我国乡村振兴。

河海大学环境与社会研究中心主任陈阿江教授基于苏南模式的多重转型,探讨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可能性。他表明,从苏南模式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发展脉络,可以发掘出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相互融合的现代化发展模式。

研讨会还设置了分论坛。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大学、复旦大学、南京大学、中央民族大学、武汉大学以及河海大学等近40所科研单位的专家学者着眼学科各领域前沿问题,展开了深入的交流与探讨,勾勒出中国社会学学科与中国式现代化同频共振、相互成就的未来。

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