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级学科码 | 081520 | 学科门类 | 工学 |
一级学科 | 水利工程 | 一级学科授权批准年月 | |
学科授权码 | 二级学科授权批准年月 | ||
培养层次 | 硕士 博士 | 所属部门 | 水文院 |
博士点授权年月 | 2002 | 硕士点授权年月 | 2002 |
博士后站点状况 | 有 | 重点学科状况 | - |
学科点简介 | 一、学科总体概况 生态水利学属水利工程一级学科,于2003年批准为博士、硕士学位授权点。其主要研究领域将集中在水循环与生态系统、生态水利规划与设计、水利工程的生态效应、生态水利系统管理四个方面。 二、主要研究方向 1、水循环与生态系统:利用水文学和生态学的原理研究流域生态系统;分析水文情势变化与生态系统演变之间的内在规律;确定水环境条件变化对生态系统的影响;模拟水资源与生态系统各要素之间的相关关系。 2、生态水利规划与设计:研究流域生态系统对人类干扰的最大承载力,结合生态环境建设,提出符合生态安全的水利建设规划与设计方案。生态水利规划涉及水资源、环境、生态和水利等多个学科,在规划过程中,强调运用各学科的综合知识,实现水资源的持久利用。 3、水利工程的生态效应:在研究水资源开发、利用、保护、管理、经营和生态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基础上,提出水利工程建设产生的累积生态学效应的评估和预测方法、指标体系。建立生态系统修复和重建的技术和工程方案。生态水利强调以预防和保护为目标,采用工程和非工程相结合的措施,恢复已退化的流域生态系统。 4、生态水利系统管理:研究生态水利系统的监测、评价方法,建立流域生态安全的决策支持系统和预警系统。提出满足生态安全的优化调控与管理措施。 三、学科队伍情况 目前该学科点有较强的学术队伍,由8位教授和5位副教授组成:崔广柏教授、夏自强教授、束龙仓教授、刘凌教授、董增川教授、郝振纯教授、谢悦波教授、陈喜教授;姜翠玲副教授、管仪庆副教授、张丹蓉副教授、李琼芳副教授、朱永华副教授。 四、科研条件与科研成果 我校已有“水文学及水资源”国家重点学科,“水文水资源与水利工程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拥有水资源开发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强大师资队伍,因此,为培养生态水利学科的硕士、博士研究生提供了雄厚的支撑力量。同时,我校开展生态水利研究已有二十多年的历史,自二十世纪80年代以来,我校共负责承担了有关生态水利方面的国家攻关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部、省级重点科研项目一百余项,在太湖地区水污染综合防治、长江中下游典型湖泊环境演化过程规律、城市污水灌溉对生态环境影响、污染河道对地下水环境影响、西北地区水资源与生态环境评价及发展趋势研究等方面,取得了多项有重要学术价值的科研成果。 五、人才培养 从2004年开始招收该专业的博士和硕士研究生,2004年共招收博士研究生1名,硕士研究生9名。 进一步完善人才培养方案,严格研究生的教学考核制度,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和学位授予质量,培养优秀的高级人才以满足生态水利学科的发展、科学研究和用人单位的需要。 六、学科发展前景 目前我国的经济飞速发展正面临着生态环境污染、生态平衡失调的严重威胁,如何探索和利用水资源、水利工程与生态环境保护的互动关系,实现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和生态平衡的维护,将是社会发展的关键,也是生态水利学科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随着人们对生态水利问题认识的加深和重视,对生态水利人才的培养、生态水利科技的发展也就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同时,社会急需从事生态水利理论与应用研究、科技开发、生产技术以及管理工作的人才,而我国高校“水利”专业的毕业生侧重水利工程,“环境”专业的毕业生侧重环境保护,对交叉学科“生态水利”的研究非常缺少,远不能满足各部门及科研院所的需求。 综上所述,生态水利学科的发展,将与社会经济的发展紧密结合,解决国家急需解决的重大生态水利问题,为国家培养出合格的生态水利建设人才,以实现水资源的永续利用、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以及生态平衡的维护,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 ||
信息来源 | 研究生院 | 信息负责人 | 曲永岗 |
责任编辑 | 吴爱华 | 更新时间 | 2007-9-2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