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6月4日上午,黄委水文局信息中心与河海大学水环学院一行,就“小花间分布式水文模型预报系统”开发进展情况及有关技术问题进行了交流。
“小花间分布式水文模型预报系统”是“黄河小花间暴雨洪水预警预报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整个系统建设的核心建设内容,也是小花项目提高洪水预报精度和预见期,为黄河防汛调度提供决策支持最终成果的体现。该系统以数字高程模型、地理信息系统为基本支撑,以地面165处雨量站、雷达测雨、中尺度数值降水预报成果等多源同化信息为基本输入,充分利用流域土地利用、植被覆盖、土壤类型分布等信息,现代水文模型与传统模型相结合,实现连续、滚动的洪水预报。系统引入了分布式水文模型、暴雨预报与洪水预报耦合、可视化等先进技术和理念,以确保系统的先进性和实用性。水文局于去年8月与河海大学签订了委托开发协议书,校方组织了由郝振纯教授为首的技术工作组。
会上,王庆斋主任指出,水文局领导高度重视该系统的建设,牛局长指示水文局信息中心代表甲方参与项目的研究与开发,派得力人员全力以赴投入到项目开发中,为此,中心已研究决定由五位同志参与系统联合开发。
我校郝振纯教授介绍了项目进展情况及近期工作安排:按初步设计要求,本系统产流模型将采用霍顿下渗模型、三水源新安江模型、TOPMODEL模型、Green & Ampt模型及SCS模型等五种模型,其中,已完成了第一种模型的建模工作,第二、三种模型也有了初步成果;已构建了小花间1*1km数字高程模型;完成了汇流计算、界面、资料处理等模块开发任务,初步实现了以霍顿产流模型为主的小花间洪水预报系统,6月底将初步安装,汛期投入试运行。郝院长还谈到,下步将尽快开展其余产流模型的研制开发,进行系统集成、测试和完善。
双方有关人员就系统开发涉及的资料、软件工具、水文模型等进行了深入的讨论,达成了共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