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海大学积极开展抗震救灾科学研究活动

发布时间:2008-07-11浏览次数:53

   四川汶川大地震以来,学校广大师生员工心系灾区,积极行动,以不同方式为灾区人民献上爱心,为抗震救灾尽心尽力。

  成立工作组和专家组 四川汶川大地震后学校党委和行政及时召开会议,布置有关工作,迅速组织全校各专业,提出抗震救灾与灾后重建水利实用技术和地震次生水灾害与水问题应对措施。成立以林萍华书记、张长宽校长为组长的水利抗震救灾领导工作小组;成立以老专家为主的抗震救灾顾问组和以中青年教师为主的水利抗震救灾专家组。

  科技服务与指导 为了贯彻国家科技部、水利部抗震救灾有关会议精神,根据水利部的具体要求,水文水资源与水利工程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有关专家积极配合,及时提供了“四川、甘肃、陕西、重庆、云南”五个省区供排水管理的相关情况与信息。
  科技处多次以不同形式组织召开了应对地震、洪涝等自然灾害及灾后重建等科研组织工作研讨会,形成了一批地震、洪涝灾害防治及修复课题。
  我校任青文、李同春等教授参加中国水电工程顾问集团公司组织的关于加强水电工程防震抗震对策措施咨询会,提出了震区地质构造、混凝土水工建筑物、土石坝、地震与次生灾害的作用与防治等四个方面项目研究建议。
  为认真落实水利部关于援助四川地震受灾地区灾后重建的指示精神,学校派出以校党委副书记郑大俊教授为组长的工作组,对四川水利职业技术学院、四川省绵阳水利电力学校灾后学生复课和学校重建等事宜进行了现场指导,提出学生复课和重建的实施援助建议。同时工作组一行还对都江堰水利枢纽、紫坪铺水利枢纽、成都勘测设计研究院受灾情况进行了调查,为学校进一步开展灾后科技服务提供了第一手资料。

  开展学术交流 四川汶川大地震后的第二天,我国著名水工抗震专家、中国工程院士陈厚群教授为我校师生作了一场题为《混凝土高坝震例分析和启迪》的学术报告。陈院士历举了国内外经受强震作用有检测资料的几座高重力坝和高拱坝的震害,分析了混凝土高坝震害的主要特点,生动阐述了在混凝土高坝抗震研究和设计中突破传统的新概念、新思路和新方法。
  次日,科学研究院组织了题为《岩石圈地震形成机理研究》的学术报告,科学研究院副院长陈建生教授通过多年积累的大量的数据阐述了在岩石圈中地壳及其以下存在着沿断裂带发育的“空洞”,上覆岩体在“空洞”中塌陷是地震发生的重要原因的学术观点。
  土木工程学院李冬田教授做了题为《汶川地震机制及防震抗灾》的学术报告。李冬田教授以他在映秀镇一带从事地质工作十余年的亲身经历,对如何防止地震灾害与防震抗灾、地震灾后重建、水利水电建设中的地震与活断层等问题提出建议。

  当前汶川抗震救灾工作已进入恢复重建的新阶段。学校正按水利部的要求,组织相关教授围绕震损水电工程修复和灾后重建、堰塞湖等次生灾害防范与长期处置、灾区安全供水与灌溉、高烈度区水利水电工程的抗震设防措施、地震对河势和水文情势的影响、水利抗震救灾信息管理等六个方面课题开展研究,为国家指导灾后重建提供科技咨询。

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