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2022
03.10
松花江,一条美丽而又富饶的大河,全流域水资源总量约为880.28亿立方米,是仅次于长江、珠江的中国第三大河流[1],既是东北地区最重要的水上运输线,也是中国内河航运的重点河流之一。松花江造就了沃野千里,滋养了万物生灵,生命之源,川流不息。一松花江,东晋至南北朝时,上游称速末水,下游称难水;隋、唐时期,上游称粟末水,下游称那河;辽代,全河上下游均称混同江、鸭子河;金代,上游称宋瓦江,下游称混同江;元代,上、下游统称为宋瓦江;明朝宣德年间始名松花江。明英宗天顺五年(1461)修成的《大明一统志》,混同江和松花江都被收入其中,前者:“源出长白山北,流经五国城,又北合松花江,东注于海。”后者:“源出长白山湖中,北流经南京城,合灰汃江,至海西合混同江,东流入海。”[2]公元1682年,清圣祖康熙出巡盛京,至松花江,有诗《松花江放船歌》:“松花江,江水清,夜来雨过春涛生,浪花叠锦绣縠明。……松花江,江水清,浩浩瀚瀚冲波行,云霞万里开澄泓。”[3]松花江有南北两源:北源即发源于大兴安岭支脉伊勒呼里山的嫩江,南源即发源于长白山天池的西流松花江。水文上以南源为正源,北源嫩江一般作为支流。南源第二松花江,
-
-
-
-
-
-
-
-
2022
03.02
“碧波万顷太湖水,悠悠千载古运河。”太湖流域因湖得名,因水而兴。在水的孕育下,流域劳动人民经历了长期艰苦的探索实践,谱写了治水兴水的辉煌篇章,造就了闻名遐迩的鱼米之乡和繁荣昌盛的锦绣江南。太湖风光(吴浩云 摄)筚路蓝缕启山林太湖,古称震泽,是仅次于鄱阳湖、洞庭湖的中国第三大淡水湖。太湖流域地处长江三角洲的核心区域,北抵长江,东临东海,南滨钱塘江,西以天目山、茅山等山区为界,行政区域分属江苏、浙江、上海、安徽三省一市,是我国著名的平原河网区,面积约3.7万平方公里。新中国成立后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流域经济社会迅猛发展,2019年以全国0.4%的国土面积承载了全国4.4%的人口和9.8%的GDP,在我国经济社会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受气候和人类活动影响,太湖流域历来就是洪涝灾害多发地区,治理流域水患一直是重要任务。治水史和文明史,一直以来,密不可分。太湖流域的水利工程及防洪工程历史悠久,发展于秦汉,兴于隋唐之际,到五代吴越时期,湖区的塘浦圩田系统臻于完备[1]。历史上的三次人口大迁移,给太湖流域带来了发展契机。西晋永嘉之乱引起我国人口第一次大南迁,太湖流域社会经济发展,治水活动也随之兴起。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