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水首任院长钱正英】第二篇 为国建言 第八章 西北水资源战略研究---人与自然和谐共存发展方针的产生

发布时间:2023-08-26浏览次数:13

温家宝副总理:愿继续合作

国务院第三次听取汇报

建立预调研模式及与地方政府联系机制

抢救内蒙古草原生态环境

再次执笔起草综合报告

人与自然和谐共存发展方针的提出

国务院第四次听取汇报


温家宝副总理:愿继续合作

这个研究项目的全称是“西北地区水资源配置、生态环境建设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亮点是提出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发展方针”,并成为科学发展观的一个组成部分。

2001年1月1日,在全国政协新年茶话会上,温家宝在向钱正英祝贺新年时显得格外高兴。他对钱正英说:“关于水资源的合作很愉快,愿继续合作。”并希望项目组再选一个题目继续作些研究工作。当天下午,钱正英打电话给项目办公室,要求抓紧联系在京的项目综合组成员,尽快开一次会,传达温家宝副总理的指示,讨论下一个研究项目的选题。

1月4日,水资源项目综合组会议召开。第一项“中国水资源”战略研究项目的成功,极大地提高了院士、专家们从事战略研究及咨询工作的积极性,认为这样做可以直接体现知识的应用价值,真正为国家富强服务;同时,不同学科的专家在钱正英的组织和引领下,通过互相交流得到了共同提高,大家都感到收获很大,希望这个队伍不要散。钱正英传达了温家宝在全国政协迎春茶话会上的谈话精神后,大家更是备受鼓舞。会议就新项目立项的选题原则、研究方向及主要内容等展开讨论,发言十分踊跃,但在做什么、如何做上,意见比较分散。

钱正英认真听取大家意见后,在总结发言中提出了三项原则:一是国家需要,领导关心,地方欢迎;二是项目组力所能及,能发挥优势,并充分考虑现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三是注意吸收和培养年轻人,使战略研究项目本身可持续发展。并提出,自己和张光斗当顾问,沈国舫、潘家铮当项目组组长,课题组组长原则上连任,再吸收一点年轻人带起来。而与会的院士、专家们一致要求钱正英继续担任项目组组长。经过几次讨论,最终决定选择水资源问题比较突出的西北地区,开展新一轮战略研究咨询工作。

西北地区地域广阔,资源丰富,民族众多,在我国的经济建设、社会稳定和国防安全方面都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又是我国极其重要的生态环境屏障,可是自身却面临水资源短缺、生态环境脆弱的窘境。中央确定“西部大开发”的战略,并明确西北地区的开发要和生态环境建设相协调的方针后,各方面行动积极。但在具体工作中,对西北地区的生态环境应如何认识,生态环境与经济建设的用水矛盾如何解决,以及西北地区的有限水资源能否支持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等问题,仍存在各种不同的看法和做法。由于北方地区持续干旱,沙尘暴加重,更引起各种设想,有的主张调水,有的主张造林,莫衷一是。西北水资源问题在“中国水资源”项目中有所涉及,但深度不够,这次提出要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并与“西部大开发”国家战略以及一系列生态环境建设任务相衔接,以进一步体现可持续发展的导向。

项目组于2001年5月成立,第一个项目的绝大部分院士、专家自愿留任,保留了各学科的骨干,又增加了石油、天然气、煤炭、冶金、草业、牧业、历史、考古等学科的专家,设立了水资源供需、生态环境建设、土地荒漠化、农牧业节水、城镇水务、工矿用水、水污染防治、水资源重大工程布局8个课题组(后又增设了自然环境演变课题组),由钱正英任项目组组长,沈国舫院士、潘家铮院士任副组长,张光斗院士和徐乾清院士因健康原因改任顾问,共35位院士、300多位专家组成。后又有新疆、青海、甘肃、宁夏、陕西、内蒙古6个省、自治区的130多位有关负责人和专家加入研究团队。

钱正英与沈国舫院士


国务院第三次听取汇报

2001年5月17日,温家宝在国务院主持会议,听取了中国工程院“西北水资源”战略研究项目的专题汇报。国家计委、财政部、国土资源部、建设部、水利部、农业部、环保总局、林业局、气象局、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西部开发办等部门的负责人出席了汇报会。

钱正英代表项目组首先汇报了项目立项的总体情况,陈志恺、刘昌明、石玉麟、任继舟、周干峙、李东英、钱易、潘家铮等专家分别汇报了8个课题组的主要研究内容和工作思路,张光斗院士作了补充发言。工程院院长宋健提议,增加第四纪以来西北地区气候、地质和生态环境演变过程以及未来变化趋势方面的研究内容,并推荐由中国科学院院士刘东生领衔。他的建议得到大家的赞同。

在出席会议的各部委负责人发言并对项目给予充分肯定后,温家宝作了讲话。

温家宝指出,“中国水资源”咨询项目所取得的成果有很高的科学价值,对实际工作也有很重要的指导作用。这次工程院确定把“西北水资源”作为又一个重大咨询项目,是上一个项目研究工作基础上的继续和深入。这个项目十分符合当前的需要,确实有它的紧迫性,对于做好西北地区的水利和生态环境建设工作、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都具有重要意义。他对项目研究工作提出五点意见:一是要科学分析西北地区水资源的承载能力;二是要把节水防污放在突出位置;三是要抓住生态环境建设这一关键;四是要慎重研究重大工程布局;五是工作上要加强合作与协调。

关于研究方法,温家宝指出,工程院要把这个项目的研究与当前的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起来,与国家的有关规划和部署紧密结合起来,与目前国家已经安排的科研工作结合起来。这三个结合要围绕西部大开发和可持续发展这个主题,抓住西北水资源与生态环境的突出问题和主要矛盾进行科学研究。在研究工作中,希望要开拓思路,以科学的理论为指导,以先进的技术和方法为手段,努力提高科学研究的水平。他非常赞成项目组提出的“边研究边行动”,即对一些需要迫切、研究成熟的问题,项目组可及时提出建议,不是两年后算总账,国务院和有关部门可及时听取汇报,加以论证,作出决策,采取行动。这样可以提高研究的时效性。

温家宝还指出,在听取“中国水资源”项目成果汇报时,我们有关部门都有一个感觉,这么多科学家经过这么长时间的研究,最后能形成了一个比较一致的意见,这对国家来讲,作为咨询项目那是非常有重要意义的。我想把这一点肯定下来,这种组织方式、研究机制和工作方法,应该坚持、完善和发展。最后,温家宝希望国务院有关各部门,积极支持工程院专家们的工作,共同为西部发展献计献策。

向国务院汇报的第二天,钱正英即主持召开“西北水资源”项目综合组会议,深入讨论和认真领会温家宝讲话精神、宋健及有关部门负责人的建议,对相关研究内容进行了调整和充实,决定由沈国舫、潘家铮去拜访刘东生院士,听取他的意见。沈国舫、潘家铮向刘东生介绍了项目立项、向国务院汇报的有关情况和宋健的提议,刘东生听了很高兴,认为这项工作很重要,表示愿意率领他在北京和西安的两支团队参加研究工作。据此,项目组决定增设自然环境演变课题组,由刘东生担任组长。

按照惯例,研究项目正式开始前,钱正英对刘东生院士等新加入的知名科学家分别进行了家访。


建立预调研模式及与地方政府联系机制

“西北水资源”项目研究范围涉及西北六个省区,充分调动地方政府及其相关部门和当地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对项目研究的进行和成果的应用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为此,在项目启动之初,钱正英便率有关院士、专家,于2001年5月中旬、下旬和6月上旬,先后赴陕西、新疆、青海、甘肃、宁夏、内蒙六省区进行预调研。在预调研中,通过座谈会等形式,向六省区政府及其相关部门、当地专家介绍“西北水资源”项目的有关情况,听取各省区的意见和建议。

钱正英率项目组专家在西北地区考察调研


通过预调研,一方面,项目组与西北六省区政府及相关职能部门、专家进行了有效地沟通与交流,得到了六省区的积极响应和支持,促进了项目研究中国家战略与地方发展的有效对接;另一方面,项目组与六省区建立了联络互动机制,各省区分别确定了一位副省长或自治区副主席作为省区总联络人,各有关厅局指定一位负责人作为联络员,参加项目的协调与研究工作,并邀请当地专家参加相关课题的研究。这种联系机制,架起了项目组及各课题组与地方政府及相关部门、专家之间密切合作的桥梁,这既对项目研究工作的深入开展发挥了重要作用,又为地方政府及相关部门更好地理解和吸纳项目研究成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这种预调研模式及与地方政府的联系机制后来一直保持下来,成为项目组织模式的一部分,在项目研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取得良好的效果。


抢救内蒙古草原生态环境

2001年8月,钱正英率领的“西北水资源”项目组兵分两路,在内蒙古进行考察调研,行程约5000公里。

夏季,是草木疯长的季节。8月的内蒙古草原,本该呈现出一派“风吹草低见牛羊”的美景。但是,在考察中,院士、专家们看到的却是“赤地千里、寸草不生、触目惊心、惨不忍睹”(钱正英语)的荒凉。本该长草的、翠绿色的大地上,覆盖着一层几厘米至十几厘米的沙砾,灰黄色的、一望无际的戈壁滩上连只耗子都藏不住!有一天,项目组在赛汉塔拉还遭遇了滚滚而来的沙尘暴,昏天黑地的景象令大家的心情十分沉重。

2001年8月,钱正英率专家在内蒙地区开展考察调研。


于是,钱正英和项目组的专家们边考察边收集资料,组织研讨。考察告一段落后,由石玉麟牵头撰写了《关于抢救内蒙古高原生态环境的报告》。钱正英又三次召开会议主持讨论,三易其稿,亲自定稿并写信,于当年11月9日呈报温家宝副总理。

报告指出,由于过度放牧,不合理农垦,加上连年旱灾,使草原严重荒漠化,生态系统恶化已达到崩溃的边缘,其沙尘直接威胁京、津和华北广大地区。因此,急需采取果断措施,抢救草原生态环境。报告向国家及有关部门提出了四项建议:

1、建议国家把内蒙古高原整体建设为生态环境安全带,即我国北方的生态屏障,以减轻对京、津和华北地区的沙尘危害。

2、建议国家把内蒙古草原牧区的“退牧还草”纳入“退耕还林(草)工程”和“环北京防沙治沙工程”,林业局、农业部、水利部协助内蒙古自治区作好“退牧还草”规划。

3、建议水利部、国土资源部协助内蒙古自治区做好地下水勘探规划和地下水开发规划,加强农牧区水利建设力度。

4、建议国家把额济纳旗黑河下游绿洲(胡杨林、红柳林、梭梭林和湖泊、湿地)列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温家宝在报告上作出批示:“最近我专门听了内蒙古区领导的汇报,并就内蒙古生态建设问题提出了意见,区领导表示立即着手规划部署。此件请储波(内蒙古自治区党委书记)、乌云其木格(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主席)同志研究,并抄送计委、水利部、农业部、林业局。”

上述建议受到各方面的重视,并逐项得到落实。随着生态屏障建设的开展,实施了“环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加大了风沙源地区综合治理的力度;“退牧还草”工程随即启动,包括退牧、禁牧、休牧、轮牧、围封转移等各种措施和政策;水利部协助自治区水利厅制定了“内蒙古自治区牧区草原生态环境建设水资源保障规划”;黑河下游绿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也列入了环保局的规划。

2003年7月上旬,项目组在钱正英的带领下,再赴内蒙古,跟踪考察对草原荒漠化进行综合治理的效果,并专门前往荒漠化严重以及遭遇沙尘暴的赛汉塔拉,参观了禁牧区,访问了“围封转移”的牧户。通过考察,看到“退牧还草”政策实施两年来,农牧业结构的调整和草原恢复已经初见成效,抑制了内蒙古草原退化的发展趋势,恶化的生态环境得到了初步改观,同时也改善了牧民的生活。钱正英和项目组专家们的心情由两年前的“十分沉重”变为格外愉快。

7月9日,项目组与自治区负责人座谈,钱正英指出:草原已开始恢复,还需要大力巩固;天然草原的承载力是有限的,总体上是超载,要减少牲畜数量,建立人工饲草料基地,实施半放牧半舍饲;关键是水,灌溉是必然条件,必须保证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内蒙古草原牧区的主要功能有两点,一是经济功能,二是生态功能,以前只注重经济功能,忽视生态功能,现在生态功能越来越重要。因此,内蒙古的土地利用可分为三类,一类是广大的自然保护地区,一类是高度发展地区,一类是适度发展地区,相互协调才能科学发展。

也就是在这次的考察途中,钱正英度过了自己的80寿辰。


再次执笔起草综合报告

“西北水资源”项目实施期间,共召开综合性会议155次,组织综合性考察33次,其中钱正英带队的考察就有16次,足迹踏遍了西北地区6个省和自治区。

项目中期,钱正英在主持召开的阶段成果交流汇报会上,强调了理论联系实际、具体情况具体分析的重要性。她指出,好几个课题组在谈基本情况时,都提到了人均水资源,而西北地区的人均水资源是非常不平衡的。如青海省,人均水资源量很大,具体到柴达木盆地,人均水资源量也不小,但经过实地考察,水资源丰富的地方基本上没有人居住,人聚集的地方水资源却很紧张。新疆、陕西的情况也是这样,人均水资源量不少,但天山北坡经济带和渭河流域就特别紧张。

经过各课题成果的多次汇报交流,2002年8月27日至31日,钱正英主持召开项目综合组扩大会议,90余位院士、专家出席会议。会议听取了各课题研究初稿的汇报,并进行了认真的讨论。在31日下午的会议总结发言中,钱正英说,几天的学习,收获很多,向大家表示衷心感谢。同时,她再次主动提出承担撰写项目综合报告的任务。她说,争取10月份提交初稿,届时再请大家一起讨论和修改。

经过一个多月的紧张工作,钱正英于10月中旬完成了项目综合报告初稿的起草工作。10月22日,召开项目综合组会议。会上,钱正英首先介绍了项目综合报告初稿的撰写过程、主要考虑和报告的基本内容,并特别强调,现在有关西北的研究很多,我们的研究报告要有特色、有针对性,要精练,要经得起历史的检验。

会议对钱正英起草的综合报告初稿进行了热烈讨论,对钱正英的工作和综合报告初稿给予充分肯定,同时也提出很多建设性的意见和修改建议。钱正英认真听取大家的发言并做记录。最后,她表示将根据大家的意见,对综合报告初稿进行修改,并于12月上旬形成第二稿,再召开综合组会议讨论。

在综合报告起草和修改的过程中,钱正英不仅认真研读各课题研究报告,而且还先后约请多位院士、专家就相关问题进行深入讨论和交换意见。如她约徐乾清、陈志恺等讨论渭河上游近年来径流量锐减和红碱淖水面减少问题,并请陈志恺率队赴陕西、甘肃、内蒙古进行补充调研;约唐华俊讨论农业结构调整、草地农业、特色农业问题;约沈国舫、石玉麟、刘东生、刘昌明、王礼先等讨论西北生态环境、生态用水和荒漠化问题;约水利部及水土保持司、黄河水利委员会负责人讨论黄河多沙粗沙区综合治理的重大工程项目问题;与沈国舫、潘家铮两位副组长多次讨论项目综合报告的起草与修改问题。

就这样,经过一次次修改和补充,综合报告变得越来越完善、越来越精彩。


人与自然和谐共存发展方针的提出

“西北水资源”项目综合报告在对西北地区生态环境出现的种种问题进行分析之后,认为“本区生态环境的主要危机综合表现为土地荒漠化”,并提出了解决矛盾的方针与建议。

综合报告深刻指出:如何解决发展社会经济与保护生态环境的矛盾?根本的原则和出路只能是坚决确立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发展方针。只有在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中,人类才能得到持续发展。在西北地区,这个方针具有十分迫切的现实意义。如果不认识和及时地贯彻这个方针,西北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将不可能持续进行。

人与自然和谐共存,是人类认识自然、探索人与自然的关系、摆正人类在自然界中位置的至关重要的观点,是人类认识史上的一次进步、一次飞跃。因此,人与自然和谐共存发展方针的提出,产生了深远而广泛的影响,远远超出了综合报告的范围,也远远超出了西北地区的范围,在中国社会引起了强烈的反响。也因此,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发展方针成为科学发展观的一个组成部分,绝非偶然,而是必然的结果。方针提出不久,中央发表了“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强调要统筹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钱正英在考察中环抱千年古树


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发展方针的产生过程是,钱正英通过“西北水资源”项目的考察,在思想上受到很大震动,在讨论会上首先反思了西北水利工作的两大问题:过度和粗放。她谈了考察中亲眼看到的情况,许多内陆河流由于上中游大量引水灌溉,使下游水量减少以至断流,河流的终端湖泊干涸,形成荒漠;有些河流在水库蓄水之日,即水库下游断流之时。与此同时,由于水利建设和管理的粗放,许多大、中型灌区大水漫灌,灌区土壤盐碱化非常严重。在沙漠边缘地区,有的村庄通过超采地下水,植树防沙,垦殖开荒,取得“人进沙退”的成绩,而其四周却因地下水位下降、天然植被衰亡,加重了沙化,被群众总结为“人进沙进,人退沙退”。

她说,通过上一次“全国水资源”项目的考察与思考,我感悟到,洪水是一种自然现象,洪灾是由于人类过分与洪水争地而引起的灾害,因此人类必须学会与洪水和谐共处;通过这一次“西北水资源”项目的考察与思考,我又感悟到,沙漠也是一种自然现象,是地球上的一种生态环境,人类不可能消灭沙漠,而是要学会与沙漠和谐共处。在钱正英的启发下,其他学科的专家也纷纷发言,各抒所见,最后归结出必须确立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发展方针。因此,沈国舫、石玉麟、雷志栋等院士一致认为,钱正英对人与自然和谐共存发展方针的提出“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发展方针提出后,不仅作为“西北水资源”战略研究项目的指导思想和主线,也成为四个后续战略研究项目的指导思想和主线。


国务院第四次听取汇报

2003年1月20日,温家宝副总理在国务院主持会议,中央政治局委员回良玉及国家计委、国务院西部开发办等19个部委和西北6省区的负责人出席会议,听取中国工程院“西北水资源”项目研究成果的汇报。

钱正英代表项目组汇报了项目研究成果。她在汇报中说,西北地区生态环境危机的深层次原因是:人类占用了过多的自然资源。由于人口增加过快,而生产方式落后,造成对自然资源主要是水、土、林、草等过度利用,以致破坏。她进一步阐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存发展方针的主要内容和现实可行性,着重提出必须以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支撑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为此,必须统筹全局,合理安排生态环境建设,坚决调整产业结构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建设高效、节水、防污的经济与社会。她最后提出10项建议:

(1)加强水资源的统一管理;

(2)干旱和半干旱区的植被建设以封育为主,退耕还林退牧还草;

(3)防沙治沙重点是防治原有耕地、草地、林地的沙化;

(4)加强农业基础地位,增加对农牧业的资金投入;

(5)因地制宜地保证粮食供需平衡;

(6)发展工矿业,推进城镇化;

(7)在加快发展经济的同时,坚决防治水环境污染;

(8)实施少生快富的人口政策,消除贫困;

(9)抓紧前期工作,建设“南水北调”西线工程;

(10)建立西北地区生态环境建设的部门协调机制。

综合报告还对西北干旱区极为重要的生态环境与社会经济用水合理比例问题,提出了“在西北内陆干旱区,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系统的耗水以各占50%为宜”的科学结论,指导了干旱区的水资源配置。

会议对项目研究报告提出的确立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发展方针和10项战略对策给予充分肯定。

温家宝对该项目研究成果给予了高度评价。温家宝指出:西北地区水资源配置和生态环境建设,是关系中华民族长远发展的重大战略问题。中国工程院的研究成果,对西北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他说,参加研究的院士和专家们从民族的历史和综合国力竞争的战略高度,审视我国西北地区可持续发展问题,站得高,看得远,充分体现了我国广大科技工作者忧国忧民的历史责任感和振兴中华的强烈愿望。对这份经过长时间研究的重大成果,一定要应用好。报告提出的方针和对策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为各级政府制定经济社会发展的规划和政策措施提供了很好的参考依据。温家宝强调,水资源短缺是制约我国特别是西北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西北地区的开发与建设,要把生态环境建设摆到突出位置,必须考虑水资源的承载能力和生态环境的人口容量,要合理配置水资源,在保证生态环境建设必要用水和经济社会合理用水的同时,还要保持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并留有适当余地。他还要求国务院办公厅将成果汇报印发各地区各部门,同时希望新闻宣传单位采取各种生动活泼的形式广泛宣传此项科研成果。

根据国务院汇报会精神,钱正英又带领项目组做了大量的后续研究和成果宣传工作:组织研究队伍对西北地区的重点问题(如农牧业及灌区发展、天然林保护与退耕还林、塔里木河下游和青海湖流域的生态保护、主要城市防洪等)进行了专题回访和深入研究,并向西北6省区的广大干部、科技人员介绍项目主要成果和国务院汇报会精神;组织召开“工程科技论坛----‘西北水资源’项目研究成果专题报告会”,与工程科技界同仁交流、研讨项目研究成果;组织院士、专家到宁夏、甘肃等地作专题报告,宣讲项目研究成果等。项目研究报告中提出的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发展方针及10项建议得到了广泛的响应和认同,对当时正在进行的草原沙漠化防治、塔里木河断流整治以及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等项目都产生了重要的积极影响。

2003年8月19日,“非典”疫情平息不久,新一届国务院举办了第一次集体学习讲座,已任总理的温家宝请钱正英就此研究项目作了专题报告及讲解。温家宝在主持讲座时指出,钱正英的报告作为国务院学习讲座的开篇,具有鲜明的特点。讲座内容改变了过去普及科学知识和新技术的介绍,注重理论联系实际,为国务院决策和指导各部门工作服务。中国工程院“西北水资源”咨询项目成果,通过多层次的实地考察和反复研讨,达成了广泛的共识,完全符合国务院的要求,符合实际工作的需要,各部门要认真学习和体会,并应用到工作中。

该项目研究成果形成了一套共十卷的研究专集,2004年由科学出版社出版。

(钱恂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