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人大代表、河海大学教授章青建议完善我国助学贷款机制

  全国人大代表、河海大学教授章青在十一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提交了《关于完善我国助学贷款机制的若干建议》的提案。
  提案中说,自2004年国家助学贷款实行新机制以来,银行放款人数和放款金额大大增加,基本满足了贫困大学生迫切的贷款需求。但与此同时,人数多、单笔合同金额小的助学贷款也给银行和学校的工作带来巨大压力,并在实践中存在如下主要问题:
  一是放款不够及时。自2006年开始,很多高校大学生无法按时足额获得贷款。以河海大学为例,2007年度贷款到2008年2月才开始发放,2008年度贷款到12月份开始发放,而河海大学常州校区2008至2009年度新生国家助学贷款至今无法获得审批,影响了经济困难大学生的日常生活。
  二是人数多、单笔合同金额小、贷款方式不统一的国家助学贷款方式不仅造成银行贷款办理周期长、无法及时放款,还使得贷款管理出现错误的概率增大。
  三是大学生毕业后流动性大,贷后管理比较困难,大学生的违约评价机制还不够全面。大学生毕业后分到五湖四海,银行和校方督促每一位学生按时还贷难度很大,追讨违约学生几千元的一笔贷款,花费的成本很高昂。
  四是目前全国各地生源地贷款已经普遍开展,生源地贷款面向学生的父母,贷款还款有保障,贷后管理便捷,受到大学生的欢迎。但生源地贷款也存在着贷款申请难、手续繁等诸多问题。如:需要每年申请一次,每次申请6000元,涉及到学校、当地资助管理部门、放款机构多层次的审核,往往到11月以后,生源地贷款才能逐步到位,影响了贫困学生的日常生活;同时生源地贷款笔数多、金额小,每笔都需要经过高校财务基本账户再打入学生个人账户,对高校财务工作增加了压力,效率得不到保证,制约了生源地贷款的大规模推广。
  为此章青代表建议:第一,约定贷款经办银行办理贷款和放款的时间,以国家法规的形式约束银行按时足额的放款,明确每年的具体放款时限,具体建议在每年10月份之前将贷款足额放款到位。第二,统一贷款方式,实现套餐式的贷款服务,减少小额助学贷款申请中的个性化成份,简化贷款申请和还款手续。第三,完善贷后管理机制,建立银行、学校、用人单位三方共同督促学生还款的联动约束机制,建立健全贷款征信系统,完善违约评价方法。第四,大力推广生源地贷款,将每年申请的方式改为一次申请后分四年发放,简化手续,并将贷款直接打入大学生个人账户。

来源: 编辑:管理员 责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