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9月10日是第41个教师节,也即将迎来第26个“世界急救日”。记者关注到一位特殊的老师,她的课堂没有粉笔与黑板,却与生命息息相关。她就是河海大学校医院院长杨静静。十余年来,她带领团队,把看似专业、陌生的急救知识,一点点融入学生的日常生活,让“人人会急救”的理念在校园生根发芽。
“快!行政楼AED,跑!”今年4月26日下午,河海大学篮球场突发紧急状况——一名学生猝然倒地,面色发白、嘴唇青紫。外国语学院学生冯奕旸几乎是“本能反应”,转身就往最近的AED存放点冲,“当时只想着,快一点,再快一点,就能多一分希望。”
与此同时,港口海岸与近海工程学院学生郑景元已跪蹲在地,双手交叠按向倒地同学的胸口,嘴里数着“1、2、3……”;新能源学院学生阿依波力·阿勒哈别克紧随其后,接过按压动作时,额头已冒出细汗。两人默契接力心肺复苏,直到冯奕旸抱着AED设备狂奔回来,三人配合完成电击操作。最终,这名学生成功脱离生命危险。
“那一刻,我觉得这么多年所有的付出都值了。”回忆起这场救援,杨静静眼眶泛红,手指无意识地攥紧,“学生敢救、会救,就是对我们急救普及工作最好的证明。”
杨静静与校园急救教育的缘分,始于2013年的一场遗憾。
当时,一名学生突发意外倒地,等医生赶到时,黄金抢救时间已过。“错过的几分钟,就是一条生命。”这句话成了杨静静心底的刺,也让她坚定了一个想法:要让更多学生掌握急救技能,不能再让遗憾重演。
2009年进入河海大学校医院工作时,杨静静就发现,校园急救培训覆盖面极窄——仅针对校红十字会成员和学生干部,每期不过百余人,普通学生几乎没机会接触系统急救教育。2015年接手相关工作后,她试着利用周末办培训,可学生课程紧、时间碎片化,参与效果始终不理想。
“怎么才能让急救知识触达更多学生?”直到2021年,事情迎来转机。彼时,全省红十字系统推动应急救护培训进校园,杨静静立刻抓住契机,推动校医院联合省、市(区)红十字会启动“人人会急救”计划。
“AED设备、心肺复苏教具,都是红十字会一卡车一卡车运进学校的。”杨静静记得,为了在新生军训期间挤出半天时间开展小班化教学,她拿着课程表挨个办公室对接,把空教室、体育馆角落甚至走廊都记在小本子上,“军训期间学校正常上课,协调场地太难了,但我跟自己说,哪怕再难,也得先做起来。”
下雨天军训暂停,她就“见缝插针”,抓住半天甚至几小时的空档,给上千名学生集中讲理论、做演示;为了让更多人知道AED在哪,她和同事们在校园里张贴AED分布地图,还把急救课搬进了校园公共选修课,线上线下同步开课;除了学生,物业保安、食堂阿姨、宿管老师也成了培训对象。“他们是校园里最常接触学生的人,万一遇到意外,能第一时间出手。”杨静静说。
就连学院辅导员的电话,她也挨个打:“我们上门给学生做急救培训,您看什么时候方便?”有人说她“轴”,可杨静静却认死理:“多一个人学会急救,校园里就多一份安全保障。”
如今,河海大学的急救培训已形成常态化机制。在学生眼里,杨静静不只是校医院院长,更是“随时待命的健康守护者”。有学生因结核筛查结果焦虑到哭,她会拿着医保政策文件一条条念,还约在医院走廊见面,递上温水说“学籍不会受影响,隐私也会保护好,咱们一步步来”;有学生陷入心理困扰,她会放下手头工作耐心倾听,帮着梳理情绪、寻找解决办法。
“有人说校医院‘顶多看看小毛病’,没什么价值感。”杨静静笑着说,当年她其实有机会进入更大的医疗机构或科研岗位,但为了家庭留在南京,选择了校医院,“可在这里,我能做的事更多——健康教育、传染病防控、急救普及,每一件都关乎学生的健康和安全,这就是我的价值。”
站在教师节和世界急救日的交汇点上,杨静静还有一个心愿:“希望有一天,‘人人学急救’能像体育课一样,成为学校的必修课。”就像她常说的:“急救知识就像溪水,一点点积累,慢慢汇成大海,终会形成守护生命的力量。”而她这位校园里的“特殊老师”,正用十年如一日的耐心与执着,教会无数学生最宝贵的一课——在生死攸关的瞬间,勇敢伸出双手。
原文链接:https://jhd.xhby.net/share-webui/detail/s68c12c86e4b0a4a27e8509ed?t=17574929237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