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河海

【科技日报】治水兴邦 向海图强

发布时间:2025-10-28浏览次数:10

以河海之势奔前程,以毋负之心赴使命。10月27日,河海大学举行建校110周年高质量发展大会。

110年来,从三峡工程、白鹤滩水电站,到港珠澳大桥、南水北调,一项项国家重大工程中,镌刻着河海大学的印记。

河海大学校长郑金海表示:河海大学在与国家桴鼓相应的历史律动中,厚植江河安澜的济世情怀和向海而行的强国梦想,步履不停、足音铿锵,蹚出一条扎根中国大地、深耕江河湖海、服务高质量发展的特色道路。

护江河安澜,是河海大学110年来持续书写的治水答卷。

20世纪60年代,三峡工程前期科研攻关共有30个重点项目,河海大学凭借在水工结构、水文水资源等领域的学科优势,一举承担了其中的25项。20世纪70年代,面对新安江流域水电站防洪调度的迫切需求,河海大学教授赵人俊团队自主研发出的新安江模型,像一把精密的钥匙,打开了降雨径流规律的密码箱。这个中国第一个流域水文模型,被世界气象组织纳入国际水文业务计划。

在2018年超强台风山竹防御中,河海大学团队又运用三十年研发的风暴潮预报模型,提前锁定珠江口百年一遇的极端潮位,为防汛决策提供了科学依据。

水利人要对江河负责,更要对国家负责。半个多世纪前,中国工程院院士、河海大学首任校长的钱正英担纲三峡工程论证领导小组组长时书写的这句誓言,是时代的印记,也成为穿梭历史的回响。

就在10月25日,在河海大学举行的2025中国水利学术大会开幕式上,水灾害防御全国重点实验室牵头研发的安澜——水灾害防御系统发布。

这是我国完全自主研发的安全可控的水灾害防御综合业务系统,对于提升我国水灾害防御的精准性、时效性和主动性将发挥重要作用。中国工程院院士、水灾害防御全国重点实验室首席科学家张建云说。

安澜系统由洪水预报调度、干旱监测预测、风暴潮预报预警、地下水监测预警等四大子系统组成,突破洪、涝、潮、旱等水灾害预报一预警一预演一预案全链条技术瓶颈,实现我国核心模型软件的安全自主可控,为全球水安全治理贡献中国智慧、提供了中国方案。

向海图强,河海大学亦立足时代潮头,以科技为笔,以沧海为卷,守护祖国的蓝色疆土。

面对我国海岸带开发面临数据缺失、学科割裂、管理空白的困境,20世纪80年代,两院院士、华东水利学院(河海大学前身)院长严恺,带领502家单位的近两万名科研人员历时8年完成全国海岸带和海涂资源综合调查,完成了9600条观测断面、采集了460万个样品,形成上万卷科技档案;河海大学首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倪福生教授团队攻克大比尺疏浚实验平台关键技术,成功研制我国首个高精度疏浚实验平台,为天鲲号等大国重器的研制提供了核心支撑,成果应用于永暑礁等远海岛礁围填,获评中国疏浚行业新世纪以来十大创新科技成果……

百十载风雨兼程,今天的河海大学,正在治水兴邦的创新实践中,书写浩荡长歌。中国工程院院士、河海大学教授王超表示:我们将强化水利特色领先地位,服务‘江河战略',为长江经济带发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雅江开发、国家水网等提供更强智力支撑;同时,我们还将聚焦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在环境治理、生态保护、幸福河湖等领域打造新的学科高地。

原文链接:#小程序://科技日报/YUNvXM0Ujr6S4mH

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