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5日,2025中国水利学术大会上,一项名为“安澜”的水灾害防御系统正式发布,为全球水安全治理贡献中国智慧,这也成了河海大学110周年校庆前最厚重的“贺礼”之一。
这一系统由水灾害防御全国重点实验室牵头,河海大学与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联合研发,融合水文、干旱、风暴潮等五大类模型,覆盖全国主要流域,洪水预报、干旱监测等四大子系统实时运转,就像给全国江河装上了“智慧大脑”,让防御灾害多一分“预报得准、预警得早”的安心。
它的诞生,源于全球气候变化下极端水灾频发的严峻挑战,也源于一代代河海人对“江河安澜”的执着追求。10月27日,河海大学迎来110周年校庆。百十年风雨兼程,河海大学以水为脉,以工为骨,在奔腾的江河湖海间,写下一所高校的水利“答卷”。
翻开河海的这张“答卷”,每一页都与国之重器紧密相连。三峡工程、南水北调工程、白鹤滩水电站……这些享誉世界的项目里,都有河海师生的身影。“新安江模型”作为我国首个自主创新的水文模型,走出国门,在全球湿润地区“发光发热”;国内首个“大坝安全综合评价专家系统”,从人工判断升级到智能预警,为30余座大型工程化解重大险情。
江苏是全国唯一同时拥有大江大河大湖大海的省份,河海大学立足江苏丰富的水利技术应用场景,聚焦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贡献更多成果,打造水利领域科技创新策源地。
眼下,高邮水稻迎来丰收季。在高邮市勤王村,种粮大户李在斌曾为灌溉发愁:“年轻人外出打工,村里扛铁锹开闸的都是六七十岁的老人。”如今,河海大学农业科学与工程学院研发的“低成本智慧灌溉系统”,正悄然改变这一切。50个智能液位计、97台微闸门、2套水肥一体机……在云端系统的指挥下,水稻“喝”水不再凭感觉,而是“数据说了算”。从江苏到黑龙江,从四川到云南,这套系统已在12个示范点落地,节水、高产、减排,让传统农谚“水稻水稻,水灌饱就好”成为历史。“预计3—5年内将完成水稻主产区的服务网点覆盖。”团队负责人徐俊增教授说。
“这是我们中国人自己的‘生态航母’!”今年8月,世界首创生态清淤绿色智能一体化水上平台“太湖之光”在宜兴正式启用,持续守护太湖的万顷碧波。国家卓越工程师、“太湖之光”总设计师、河海大学校友顾明感慨万分,他将这个平台幽默地比喻为“太湖搓澡工”。据介绍,“太湖之光”一天能处理8000立方米的太湖淤泥,是“水质净化站”,处理后的尾水达地表Ⅲ类标准可直排入湖,未来6年内它将完成超千万立方米清淤任务,相当于为太湖清理近4000个标准游泳池的淤泥量。
110年来,河海大学从未停止与水的对话。今年9月,2025年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正式公布,中国申报的云南元阳哈尼梯田、江苏句容赤山湖灌溉工程等4处工程成功入选。申遗成功背后,是河海大学陈菁教授团队的汗水。在元阳,他们忍受蚂蟥蚊虫,爬高山、入密林,厘清梯田沿革,为工程建设历史演变提供有力证据;在句容,他们基于GIS技术还原历代湖区边界和灌溉体系,解读明清碑刻,让“圩区筑湖、丘陵建坝”的古老智慧在新时代被世界看见。“这不是简单的申遗,而是对中华水文化的传承,让更多灌溉工程遗产在新时代焕发新活力。”陈菁说。
河海青年的选择,是到江河最需要的地方去。今年夏天,河海大学水利水电工程专业毕业生徐富航,踏上前往四川甘孜藏族自治州雅江县的路。翻越海拔4200多米的折多山,他头昏胸闷,心却愈发坚定。“水电人的根,扎在江河里,扎在大坝前。”导师的一句话,让他放弃了留在大城市的机会,选择成为雅砻江畔的“新生代水电人”。在牙根一级水电站,他每天与工人师傅一起测量、绘图,听他们讲述治水智慧。“我知道,我们在这里倾注的每一分心力,都将熔铸在这座改写山河的超级工程里。”他说。
30多万河海毕业生,如涓流汇海,以奋斗为笔,以山河为卷,将青春镌刻在每一道堤坝、每一条渠道、每一座电站之中。如今,越来越多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青年科技人才、卓越工程师、大国工匠,正在从这里启航。
“作为行业特色高校,学校在历史发展中始终坚守治水兴邦初心、扎根水利事业主战场。”河海大学校长郑金海表示,河海大学将持续推进水利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协同融合发展,推动水利高等教育实现“巩固、延展、超越”,为水利事业高质量发展持续贡献力量和智慧。
原文链接:
https://newspaper.xhby.net/?act=article&aid=1496792&layountIndex=3&date=20251027&siteID=2&id=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