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校举办第六届交叉学科学术论坛

5月11日,第六届交叉学科论坛学术交流会在南京举行。河海大学校长郑金海,华能江苏能源开发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曹庆伟,沈阳工业大学副校长、大会主席孙秋野等出席开幕式并致辞。

郑金海强调,当前能源产业已成为驱动经济转型升级的关键力量,而能源电力技术的突破离不开学科交叉融合与产学研深度合作。河海大学在电气工程及新能源领域积淀深厚,拥有国家风力发电技术创新中心等多个国家级科研平台,并与华能江苏公司、金风科技等企业共建多个协同创新平台,着力推动水风光储多能互补等关键技术攻关。

曹庆伟表示,公司始终以绿色转型为己任,目前新能源清洁能源占比已超50%,正与河海大学携手开创校企合作新模式。希望未来持续深化产学研用协同,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培育跨界核心人才,储备行业生力军;打通学术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推动创新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

孙秋野认为,当前电力系统面临的挑战亟需多学科交叉破局。他呼吁高校与企业加强协同,构建“成果共享、人才共享”的良性生态,期待汇聚更多创新力量。

学术报告环节,太原理工大学校长、清华大学长聘教授孙宏斌团队提出“人体电网”创新概念,通过可穿戴技术实现个体层面的能源管理,为全球节能减排提供全新路径。中国科学院电工研究所研究员王志峰提出“月球太阳能发电方案”的设想,通过月轴聚光太阳能电池棒的研发,在月球实现发电技术突破。上海交通大学首席教授王如竹提出,面对可再生电力大幅提升对储能的需要,特别是用户侧储热,是同时提升系统能效、平衡供需波动、增强电网稳定性的重要途径。清华大学长聘教授梅生伟介绍了团队构建新能源电力系统鲁棒一体化调度平台,在确保系统安全运行的前提下,显著降低弃风弃光,在西北五省获得广泛推广应用。

本次论坛设置主旨报告、分论坛研讨等环节,来自新能源、电气、信息等多领域的专家围绕“新型电力系统构建”“双碳目标下的能源安全”等议题展开思想碰撞。与会者一致认为,交叉学科是突破技术瓶颈的核心动力,而产学研深度融合则是实现创新链、产业链对接的关键路径。

本次论坛以“新型能源电力系统交叉创新”为核心主题,由河海大学、沈阳工业大学、三峡大学主办,河海大学新能源学院承办,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大高校、科研机构及企业的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共同探讨能源领域的前沿课题,为推动我国能源结构转型与学科交叉融合发展贡献智慧与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