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百“禹”】施嘉炀——递薪传火清华园

施嘉炀之所以选择工科,是因为年少时在上海亲眼目睹了租界巡捕对苦力的殴打,所以立志要走“科学救国”“教育救国”的道路。为了科学救国,师夷长技,在当时中国兴起的“出国热”中,他考上了清华留美预备学校。

施嘉炀

施嘉炀(1902—2001),福建福州人,清华大学工科的创建者,水力发电学家、工程教育家。

1915年施嘉炀考取清华留美预备学校,1923—1928年获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机械工程学士、硕士和电机工程学士,美国康奈尔大学土木工程硕士。5年时间,3个专业,4个学位,充分展现出他强大的学习能力,也为他以后从事工程教育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928年回国后,他任教于清华大学土木工程系,1934—1935年前往德国柏林皇家水工研究所及卡尔斯鲁厄大学进修并考察;1955—1957年在苏联莫斯科动力学院及列宁格勒水电设计院进修;1957—1985年任清华大学水利工程系教授兼水资源规划教研组主任。1986年起,施嘉炀任清华大学水利水电工程系教授。

施嘉炀是从清华走出去的,又回到清华,毕生后扎根于清华,他辛勤耕耘,培桃育李,培养出了一批批优秀的中国科学技术人才。他追求科学,非常注重实验,设计、主持修建了当时的水力实验馆,可以进行模型试验,此外还设置了水轮机试验台,户外又另建有80米长的试验槽,供船舶模型试验和流速仪校正之用。

施嘉炀特别重视工程实践,即使是抗战时期,也没有停止过对祖国大江大河的探索,为后方的生产、保障贡献智慧和力量。西南联大时期,西南联大工学院与云南省经济委员会联合组织了“云南省水力发电勘测队”,由施嘉炀负责带队、指导,两年内共勘测云南省境内的金沙江、澜沧江等26条支流的水力资源,亲自设计、监修了3个水电站,并提出云南水利资源开发的计划。

抗战胜利后,施嘉炀随同梅贻琦校长回到清华,修复、整顿校园,还利用一年休假的时间,到美国考察了大型水电站、田纳西河流域的综合利用规划、哥伦比亚河流上的梯级水电站,学习密西西比河的治河经验。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清华大学增设了水利水电工程系等系部,施嘉炀担任水利系的水文及水能利用教研组主任。由于当时国家急需各种专门人才,为此水利系曾开办水文专修科,施嘉炀用两年时间抓紧编写了《陆地水文学》《水文预报学》《治河工程》等专业教材,并亲自讲授这几门课程,受到学生欢迎。他注重结合中国水能规划中的问题讲课,以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优良学风。

1958年,施嘉炀提出在修建水库的同时要为防洪、发电、灌溉、航运服务,所以应把“水能学”这门课程改造为“水资源综合利用”,旨在更好地服务于中国水利建设。60年代初,施嘉炀仍不辞辛劳与青年教师一起考察治淮工程、长江防洪与堤防工程,考察新安江、富春江等水电站,广西壮族自治区内河航运工程,收集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准备编写《水资源综合利用》教材。这部教材共5个分册,约70万字,是我国自编的第一部“水资源综合利用”教材。

施嘉炀在教学工作中注重理论联系实际,重视教材建设工作,根据国内外水利建设发展的情况,不断修订,精益求精,为祖国工科大学的教育教学事业奋斗了一生,取得了丰硕的教学成果。他积极进行科学研究,对我国许多水利工程的有关专题进行了全面的分析论证,对水电发展规划也提出了许多重要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