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河湖的红色记忆】洪波激湍归何处,松辽江水已安澜——松花江、辽河纪事

来源:《中国河湖的红色记忆》发布时间:2022-03-10


松花江,一条美丽而又富饶的大河,全流域水资源总量约为880.28亿立方米,是仅次于长江、珠江的中国第三大河流[1],既是东北地区最重要的水上运输线,也是中国内河航运的重点河流之一。松花江造就了沃野千里,滋养了万物生灵,生命之源,川流不息。


松花江,东晋至南北朝时,上游称速末水,下游称难水;隋、唐时期,上游称粟末水,下游称那河;辽代,全河上下游均称混同江、鸭子河;金代,上游称宋瓦江,下游称混同江;元代,上、下游统称为宋瓦江;明朝宣德年间始名松花江。明英宗天顺五年(1461)修成的《大明一统志》,混同江和松花江都被收入其中,前者:“源出长白山北,流经五国城,又北合松花江,东注于海。”后者:“源出长白山湖中,北流经南京城,合灰汃江,至海西合混同江,东流入海。”[2]公元1682年,清圣祖康熙出巡盛京,至松花江,有诗《松花江放船歌》:“松花江,江水清,夜来雨过春涛生,浪花叠锦绣縠明。……松花江,江水清,浩浩瀚瀚冲波行,云霞万里开澄泓。”[3]

松花江有南北两源:北源即发源于大兴安岭支脉伊勒呼里山的嫩江,南源即发源于长白山天池的西流松花江。水文上以南源为正源,北源嫩江一般作为支流。南源第二松花江,至三岔河口处,与嫩江汇合,成为松花江的干流,长939公里[4],是黑龙江在中国境内最大的支流,吉林省第一大河。

松花江水系航道涉及黑龙江、吉林两省的大部分地区,内蒙古自治区的11个市,及辽宁省清原县的三个乡[5],沟通了哈尔滨、齐齐哈尔、佳木斯等工业城市,其间支流密布,四通八达,串联起一颗颗城市明珠,如北国江城吉林、北国春城长春、中国雪城牡丹江、百湖之城大庆等等[6],全流域人口达8500多万[7]。松花江也连通着黑龙江、乌苏里江等国际界河,发达的航运拉动了沿岸的经济发展。

松花江流域的动植物资源十分丰富,是东北地区大型淡水鱼场之一,每年供应的鲤鱼、鳇鱼、哲罗鱼等达4000万公斤以上。这里还坐落着长白山、大兴安岭、小兴安岭,山峦重叠,森林面积为中国之最。然而,当中国沦为半殖民地以后,东北更成为日、俄等列强瓜分的势力范围,他们长时间地盗伐这里的森林,使林区资源遭受巨大破坏,自然生态环境岌岌可危。

“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那里有森林煤矿,还有那漫山遍野的大豆高粱。……哪年,哪月,才能够回到我那可爱的故乡?”在那段关乎民族存亡的岁月里,一曲《松花江上》,唤醒了多少中国人,前仆后继奔赴抗日战场。

从1931年到1945年,抗战14年,不甘做亡国奴的东北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勇往直前,无所畏惧,在白山黑水间与日本侵略者展开了艰苦卓绝的斗争。

1934年11月7日,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一军正式成立,杨靖宇担任军长兼政委。1936年6月,该部队正式改称为东北抗日联军第一军,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抗联战士们转战南北,在广阔的松花江流域狠狠打击了日寇的嚣张气焰。[8]1940年,年仅35岁的杨靖宇牺牲在冰冷的蒙江大地上。1946年,濛江县改名为靖宇县,以此纪念为国损躯的杨靖宇将军[9]

杨靖宇牺牲后,他的亲密战友魏拯民带领抗联将士继续对敌作战,主动出击,不断取得胜利,鼓舞了东北人民抗战到底的信心。1941年3月,这位杰出的革命者也把自己的生命献给了他所热爱的这片国土,年仅32岁[10]

松花江水向东流,见证着沧桑巨变,青山埋忠骨,江水祭英魂,共和国永远不会忘记,人民永远不会忘记,那些镌刻历史丰碑上抗联将士的英名。


日本侵略者为了达到长期侵占中国东北的目的,并把这里作为他们赖以生存和扩大侵略战争的基地,疯狂掠夺东北三省的能源物资,对于水利资源丰富的松花江,更是垂涎三尺。

1935年7月,伪满洲国产业部国道局提出“松花江治水利水调查实施计划”。随后,时任伪满洲国电气建设局局长的本间德雄,开始了在松花江上修建丰满水利电气发电所的规划,计划修建一座长1100米、高91米的重力坝,蓄水量达112亿立方米,设计发电量19万千瓦的水电站。

1937年4月,丰满水电站在吉林市东南小丰门破土动工。修建水电站需要大量的劳动力,日伪政权用强抓、骗招、征集等手段,从华北、东北等沦陷区招来11万多名劳工。工地上,平均每天都有一万至一万八千多名劳工在日寇的刺刀和皮鞭下像牛马一样劳作。劳工的安全没有任何保障,工伤事故频发,很多劳工被炸死、电死、摔死。在这里的劳工,没有自由,衣不遮体,食不果腹,几乎与世隔绝,许多劳工因饥饿、寒冷、疾病和过度劳累失去生命,[11]计有6000多名劳工被迫害致死。

惨无人道的日寇把已死甚至奄奄一息的劳工都扔到3条100多米长、6米宽、4米深的坑沟里掩埋,尸骨一层压着一层。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人民政府在“东山万人坑”附近建起一座丰满劳工纪念馆,森森白骨在警示人们:在这片土地上,日本侵略者曾无数次犯下反人类罪行,活生生将一个水电工地变为一座“人间炼狱”。

1942年,大坝蓄水,1943年5月29日,丰满水电站第一号机组开始发电。直到1945年日本战败,工程仍没有结束。1946年,国民政府从苏联红军手中正式接收丰满水电站时,仅剩两台大机组和两台小机组。

1948年3月,国民党在东北大势已去,蒋介石下令必须在撤退前彻底炸毁小丰满堤坝和发电厂全部设备。时任运行值长张文斌故意把次要部位说成是重要部位,最终得以保住电站和大坝的重要部分。次日,这座历经坎坷的“半成品”水电站终于回到人民手中。

新中国成立后,丰满水电站的完工建设被列为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的重点项目。新中国的建设者们以满腔热情投入火热的建设中,他们的汗水流淌在松花江上,他们的智慧让丰满水电站重获新生。

1953年,工程基本完成。在装机容量和发电量两方面,当时的丰满电站占东北电力系统的一半以上,担负着东北地区国民经济恢复和全国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战争军工产品生产的主要供电任务。1960年丰满电站8台机组全部建成并投产发电,成为当时亚洲规模最大的水电站,被人们誉为“中国水电之母”。其后又历经数十年的改造,丰满水电站先后进行二期及三期扩建工程,复建后的丰满大坝高91.7米,总库容109.88亿立方米,总装机容量达100.25万千瓦,成为一座以发电为主,发电防洪并重,兼具灌溉、城市供水、旅游等综合效益的现代化大型水利水电工程。[12]

筑坝截水形成的丰满水库,水域辽阔,景色优美,人们将之命名为松花湖。湖面沿着原来的自然河道绵延伸展,像一条飞舞的蛟龙,全长200多公里,最宽的湖面约为10公里,总面积达500多平方公里,是中国最大的人工湖[13]。放眼望去,百里湖区碧波荡漾,白帆点点,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和四季分明的气候条件造就了数不胜数的美景。

“美丽富饶的松花湖,诗一样的情韵,画一样的风度。烟波浩渺映日月,青山隐隐若有无。……松花湖啊松花湖,你像一块碧绿的翡翠,镶嵌在我的心灵深处。”这首由著名歌唱家彭丽媛原唱的《美丽富饶的松花湖》,以其优美的歌词和舒展的旋律,唱响了祖国大地,并被选为“庆祝新中国成立三十五周年天安门庆祝游行歌曲”。

为了使丰满水电站发挥更大的效益,广大水利建设者们把青春甚至一生都奉献给这里,用他们的辛勤与智慧在松花江上陆续又建成白山水电站、红石水电站等阶梯电站。白山水库调节性能好,下游的红石和丰满两大水库可起到反向调节作用,上下游联动,三座水利枢纽共同构成松花江上游的系统水利工程,运行调度更加灵活,在调蓄洪水和综合运用水资源方面有了更大进步空间。[14]

受历史条件的限制,丰满水电站初期设计施工技术水平较低,虽经多次大规模加固和系统改造,一些先天性的缺陷仍无法根治。有着近80年历史的电站老坝体逐渐呈现出防洪能力不足、混凝土强度低等问题,不仅无法正常发挥作用,也严重威胁到下游沿江人民群众的生命和财产安全。经过多方论证,决定对丰满水电站进行全面治理。2012年,丰满水电站全面治理(重建)工程得到国家发改委正式核准,10月29日,丰满水电站全面治理工程正式开工。丰满重建工程首次克服“一址双坝”的建设难关,于2014年开始在老坝下游120米处新建一座碾压混凝土重力坝。

2018年12月,工程完成对丰满水电站老坝首次爆破撤除,大坝被炸开一个5米宽的缺口,松花江水从缺口处穿过,缓缓流向新建的丰满大坝,两个水坝之间开始充水。新坝防洪能力是旧坝的两倍,发电能力是旧坝的1.5倍,总装机容量达到了148万千瓦。多年来一直困扰着人们的重大安全隐患也彻底消除。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广大水利建设者以艰苦奋斗的精神为东北地区的经济发展书写下浓重的一笔,并为全国各地输送了大批优秀水电技术人才,为新中国的水利建设事业贡献了自己的力量。

松花江水川流不息,千万年来冲击而形成的松辽平原,是我国面积最大的平原,又称东北大平原,包含北部的松嫩平原、中部松辽分水岭的北西部地带,南部的下辽河平原[15],这是一片广阔肥沃的黑土地。新中国成立后,经过几代建设者的共同努力,使昔日的北大荒变成了如今的北大仓。自1998年起,国家又积极开展“天保工程”,从根本上遏制生态环境恶化,保护天然林等自然资源,而松花江流域天然形成的众多沼泽和湿地,也在无形中对调节松花江的水量起到关键作用。黑龙江省的扎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吉林省的莫莫格、向海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也对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持松花江流域的水土资源,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时至今日,水利工作者们以科学发展的眼光研究、保护、合理开发利用祖国的每一条江河,将具有综合效益的现代化水利枢纽工程也纳入大水系、大循环之中。其中,松花江被纳入松辽水系,这里的“辽”就是指东北地区另一条大河——辽河。


据《水经注》所载:“大辽水出塞外卫白平山,东南入塞,过辽东襄平县西,”其注云:“辽水亦言出砥石山,自塞外东流,直辽东之望平西县,王莽之长说也。屈而西南流,径襄平县故城西。秦始皇二十二年,灭燕置辽东郡,治此。”[16]书中的“大辽水”就是今天的辽河。

辽河是中国东北地区南部的一条河流,其上游分为东辽河与西辽河,西辽河发源于河北省燕山山脉北侧七老图山的光头山,流经河北、内蒙古自治区、吉林、辽宁四省,全长1394公里,注入渤海,流域面积21.96万平方公里[17],是中国七大河流之一。1935年,红山原始文化遗址首次在内蒙古赤峰市郊区红山被发现,其分布地东起辽河流域,西至燕山南北的广大地区,时间可追溯到新石器时代,令人叹为观止。[18]

历史上,辽河多次因自然或人为因素分流改道,其水系较为纷乱复杂。因辽河水携带有丰富沉积物,经过千百年来的冲积,形成了肥沃的辽河平原,各族人民世世代代里繁衍生息于兹。清末,政治腐败,列强入侵,多少东北人民在战争中流离失所,家破人亡。

1945年抗战胜利后,毛泽东和党中央审时度势,确定了“向北发展,向南防御”的战略方针,派两万名干部、十万大军出关,逐步建立了巩固的东北根据地,为全国解放战争创造了条件。

1948年9月,毛泽东选择东北战场作为战略大决战的起点。对此,叶剑英曾分析道:“毛泽东同志将战略决战方向,首先指向东北战场的卫立煌集团,这就将战略决战的初战胜利放在稳妥可靠的基础上,这是毛泽东同志宏图大略全局在胸投下的一着好棋子。决战首先从局部优势开始,进而争取全局上的更大优势。由于迅速而顺利的取得了辽沈战役的胜利,就使全国战局急转直下,使原来预计的战争进程大为缩短。”[19]

1948年9月12日,辽沈战役打响,东北野战军在广阔的辽河平原上开始向国民党军队发起进攻。10月17日,长春和平解放;11月2日,沈阳解放,至此东北全境解放。辽沈决战历时52天,东北人民解放军百万雄师在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援下,取得歼灭国民党军47.2万人的空前胜利。至此,人民解放军有了巩固的有较强工业基础的东北战备后方,“奠定了在数年内解放全中国,然后将中国逐步建设为工业国家的巩固基础”。[20]

新中国成立伊始,百废待兴,党和政府就计划把蕴含着丰富的石油、天然气以及其他矿产资源的辽河平原,建设成新中国的重工业基地之一。此后,这片热土便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1949年4月25日,鞍钢第一炼钢厂二号平炉倒出了新中国第一炉喷涌的钢水;1953年7月15日,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破土动工;1956年7月19日,我国自行设计生产的第一架喷气式飞机在沈阳飞机厂起飞;1958年11月27日,新中国第一艘万吨巨轮从这里入海;1964年7月4日,辽河油田第一井试钻成功;2012年下水的中国第一艘航空母舰也以辽宁舰命名。这里创造出无数个中国第一,铸就了无数灿烂辉煌,为新中国注入了无限的动力。

由于气候等原因的影响,辽河流域内洪水频繁,汛期常因排水不畅或河堤决溃酿成洪涝灾害,这里又是中国水资源贫乏地区之一,特别是中下游地区水资源短缺情况更为严重,从而引起党和政府的高度关注。东北刚解放,人民政府就陆续对二龙山水库进行增建、扩建,把水库打造成集防洪、灌溉、发电、养殖、供水于一身的大型水利枢纽工程,在东辽河流域发挥着巨大作用。[21]

浑河是辽河较大的支流,其上游多为山地,树木稀少,河床狭而陡,每逢雨季,河水暴涨,不仅威胁沈阳、抚顺等工业城市和浑河两岸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而且加重了辽河下游的水灾。1952年,东北人民政府就决定首先着手修建大伙房水库,作为治理浑河的第一步。1953年11月1日,大伙房水库工程开式动工。经过数万建设者四年半的辛勤劳动,“一五”计划中的第一个大型水库——大伙房水库,于1958年5月底基本建成。这是中国自行设计的巨型水库,也是当时中国的第二大水库,坝身长达1370米,可以蓄积20亿立方米的水量。自1956年成功拦洪以后,就开始发挥治理水害的重大作用。沈阳附近的浑河灌区因得水之利而逐步扩大,沈阳、抚顺两市的工业用水由此得到更充分的供应。

另一座有着标志性意义的红山水库于1958年开工,1965年竣工,是一座以防洪为主,兼顾灌溉、发电、养殖、旅游等综合效能的大型水利枢纽。

除此之外,辽宁省东部地区太子河流域内,风景优美的汤河水库被开发为风景旅游区,水库下游是大片稻作区,不仅成为辽宁省重要的稻米生产基地之一,渔业也十分发达,是辽河流域有名的鱼米之乡。近年来,随着城市和工业用水量增加,汤河水库由原先的农业灌溉为主转移为城市、工业供水。[22]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经过几十年的水利建设,新中国在辽河流域兴建成大中小型水库近七百座[23],辽河流域水库总库容已超过整个流域的地表径流量,这些水库对控制全流域各地区的洪水,对辽河流域的防洪起到了重要作用。不仅保障了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也为经济建设作出巨大贡献。

辽河向来就是一条重要的航道,清末以来,辽河流域被称为黄金水道,在促进东北地区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上发挥着重要作用。然而,伴随着城市建设和经济繁荣,铁路公路不断发展,辽河的污染也日益加重,加之辽河流域季节性变化,河水分流、淤患等因素,辽河成为中国江河中污染最严重的河流之一,航运也渐渐衰落。

从1993年起,辽宁省开始大规模整治辽河,采取关停多家未达标排污单位,保护流域植被等一系列措施,治理取得了一定成效,辽河水质得到明显改善,鱼类资源也得到恢复。21世纪初,随着辽河流域生态的逐渐修复,部分河段得以复航,城市景观建设为人们的生活带来舒适和愉悦感。

与此同时,水利工作者们也在积极解决辽河流域内水资源贫乏的问题,在流域内各缺水地区开源节流,实施北水南调工程,即从嫩江、第二松花江调水至辽河。工程计划在松花江上修建哈达山水库,在嫩江上修建布西水库,在辽河的干流上兴建石佛寺反调节水库[24],再修建一条长约400公里的引水渠,引水渠自哈达山水库于嫩江上的大赉渠首取水,两条输水渠道于后八方汇合后,在太平川附近穿越松辽分水岭,又在双辽附近注入辽河,尽可能多引调松花江洪水期水量,从而减轻松花江的防汛压力,补充辽河流域的水资源。

北水南调初步实现后,松辽运河建设也被提上日程,届时,黑龙江、松花江、松辽运河、辽河将成为一条贯通整个东北地区的内河航线,与海运连接,松花江航运也将从封闭型转化为开放型,干涸、缺水的辽河也可复航,整个松辽流域就会形成一个四通八达、通达江海的航运体系。

对于我国东北地区而言,松辽水系好像一副强健的骨架支撑着其繁荣发展,东北的山山水水,养育了生活在这里的各族人民,造就了这片神奇的土地。“思乐江畔,物庶民丰”,敬畏自然,尊重自然,坚持科学发展,与时俱进,松花江和辽河将迎来更加美好的明天。


参考文献

[1][5][7][11][12][13][15][17][18][24]王俊杰主编.松花江辽河300问[M].郑州:黄河水利出版社,2000:10;3;83;44;108;126;88;34;63;61、70;105.

[2][明]李贤等.大明一统志卷二十五,西安:三秦出版社影印天顺原刻本,1990:425.

[3]金恩晖.玄烨《松花江放船歌》小笺[J].吉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79(03):9295.

[4]水利部规划计划司,松辽水利委员会编.松花江、辽河流域规划概要[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1998:1.

[6]松辽水利委员会编.中国江河防洪丛书松花江卷[M].北京:水利电力出版社,1994:1618.

[8]苏梅.抗日民族英雄杨靖宇[J].世纪桥,2009,(12):4647.

[9]刘善业.悲壮恢弘的最后岁月——杨靖宇将军牺牲前的战斗历程[J].党史纵横,2002(02):1820.

[10]李伟.东北抗日联军第一路军副总司令魏拯民[J].文史月刊,2015(01):413.

[14][21][22][23]陈启文.命脉:中国水利调查[M].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2019:510;451;460461;453.

[16][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校证[M].陈桥驿校证.北京:中华书局,2013:335.

[19]叶剑英.伟大的战略决战[M]//星火燎原选编:之十.北京:解放军战士出版社,1982:67.

[20]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7册[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2:4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