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来宾、各位校友、老师们、同学们:
在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胜利召开的喜庆时刻,在治水兴水的高潮迭起的大好形势下,在金风送爽、丹桂飘香的美好时节,我们欢聚在美丽的将军山下、东湖之畔,隆重庆祝河海大学建校100周年暨中国水利高等教育100年。受陈雷部长委托,我代表水利部,向河海大学百年华诞表示热烈的祝贺!向为我国水利高等教育事业作出重要贡献的老领导、老教师、老同志致以崇高的敬意!向河海大学全体师生员工和广大海内外校友表示诚挚的问候!
100年前,在旧中国积弱积贫、水利凋敝、江河泛滥的历史背景下,在“实业救国”“教育救国”的时代变革中,河海工程专门学校应运而生,开启了中国水利高等教育的先河,为现代水利事业培养出第一批骨干专业人才。新中国成立之初,水利水电建设百废待兴,水利人才严重短缺,南京大学、交通大学、浙江大学、同济大学、厦门大学等多所名校的水利系组建华东水利学院,成为新中国第一所专门培养水利人才的高等学府,开创了我国水利高等教育事业的新纪元。1985年,学校复名“河海”,邓小平同志亲笔题写校名,河海大学迈入快速发展的新阶段,成为水利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摇篮和水利科技创新的重要基地。建校100年来特别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河海大学始终以治水报国为己任,走出了一条独具水利特色的发展之路,逐步成为国内办学规模最大、综合实力最强的水利高等学府,为我国水利水电事业和现代化建设作出了突出的贡献。
100年来,河海大学始终坚持以水利建设需求为导向,优化学科布局、突出办学特色,不断加强学科建设,打造了一批国家重点学科和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形成了水利特色鲜明、以工科为主、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学科体系。
100年来,河海大学始终坚持立德树人、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强化“基础宽、重实践、学风正、品德优”的育人传统,为祖国各行各业培养输送了20万名高素质创新型人才。
100年来,河海大学始终坚持人才强校、不断提升师资水平,形成了以院士、杰出专家、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为主的师资梯队,涌现出一批学术精湛、造诣深厚、师德高尚、声名远播的名师大家。
100年来,河海大学始终坚持立足科技前沿、增强创新能力,承担了一大批国家重点、重大研究计划和科研项目,参与了三峡、南水北调等一大批重大水利水电工程建设,获得了一大批国家级、省部级科技奖励,为推动我国水利水电科技进步提供了重要支撑。
老师们、同学们、同志们:
世纪栉风沐雨,百年奋斗求索。河海大学的百年光辉历程,在我国水利发展史上书写了浓墨重彩的壮丽篇章。中国水利高等教育与祖国和人民同呼吸、共命运,与国家高等教育、水利事业同成长、共发展,从小到大、从单一到多元,办学规模逐步扩大、办学层次不断提升、办学体系日臻完善,目前已拥有涉水普通高等院校(不含港澳台)141所,涉水高等职业院校75所,年招生规模达6万余人,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水利高等教育崭新格局,为我国水利水电事业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当前,我国正处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决定性阶段,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转变的关键时期。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明确了“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新时期水利工作方针,对加快重大水利工程建设、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加强水资源节约保护作出了重大部署。水利要发展、人才是根本,基础在教育。站在新起点,面对新形势,希望河海大学以建校100周年为契机,肩负起时代赋予的崇高使命和历史责任,认真贯彻落实党的教育工作方针和水利工作方针,以更加广阔的视野、更加奋发的精神、更加开放的姿态、更加执着的追求,努力建设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为我国水利事业发展和现代化建设提供更加坚实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
第一,坚持质量第一,突出水利特色,着力建成一流高等学府。第二,弘扬育人传统,突出创新实践,着力培养高素质优秀人才。第三,坚持需求导向,强化平台建设,着力实践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第四,汇聚各方英才,创新体制机制,着力打造高水平师资队伍。第五,深化交流合作,推进开放办学,着力探索先进办学模式。第六,坚持求真务实,培育优良学风,着力营造健康校园文化。
老师们、同学们、同志们!
传承百年薪火,再创世纪辉煌。当前,河海大学正站在一个新的发展起点上。水利部将一如既往地关心、重视和支持河海大学的建设与发展。我深信,在教育部和江苏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在社会各界的关心支持下,在全体师生员工的共同努力下,河海大学一定能够创造更加骄人的业绩,谱写更加绚丽的篇章,走向更加美好的明天,为我国水利水电事业发展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