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4月出版的《Nature Geoscience》在“研究亮点(Research Highlights)”专栏发表了由该刊的主编Heike Langenberg博士撰写的题为“ Down from the mountain(来自高山的融雪)”述评,重点介绍了我校同位素水文研究所陈建生教授与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王其允教授的研究成果,该成果论文 “Rising springs along the Silk Road(沿着丝绸之路的上升泉)”发表在国际著名地学刊物《Geology》上(Jian Sheng Chen & Chi-yuen Wang, Geology, 2009, 37(3):243�C246)。
2005年9月以来极为干旱的河西走廊地区的地下水位在冬季出现较大幅度的上升,地下水涌出地表并渗入到了房屋中,已经造成上千户居民被迫搬迁。通过同位素与水化学分析确定,造成河西走廊地下水位上升的水源是来自于祁连山的冰川融雪,而不是来自于走廊内部的灌溉水与河渠水的渗漏。祁连山冬季降雪中的水汽主要来自于海洋大气环流,而在夏季内陆地表水的蒸发也形成了水汽循环并通过降水汇集到河流之中,所以夏季区域再循环降水中的同位素特征与冬季的降雪存在明显的差异。研究认为,张掖盆地等地下水位的上升与祁连山冰川的加速融化有关,自1980年以来,祁连山冰川退缩达到了每年7米的速度。在2004年以前河西走廊地区的地下水位在持续地下降,2005年以来的地下水位上升与2003年发生在河西走廊6.1级的地震有关,地震使深大断裂带的导水性能提高了。
该成果被国际著名学术评论期刊重点评价,标志着其重要科学价值已引起水文地质相关领域广泛关注,正在产生重要学术影响。这是继陈建生教授等2004年在《Nature》发表论文“Groundwater maintains dune landscape(地下水维系沙山景观)”以来,该研究团队的成果再次受到了《Nature》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