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年底,在广东省中山市举行的2008中国机器人大赛上,河海大学“e龙”机器人足球队在3对3、5对5、11对11三个项目的竞赛中一路过关斩将,并最终荣获冠军,包揽了机器人足球比赛小型组的全部金牌。这是他们继摘取了众多大赛桂冠之后的又一份荣耀。
做得越多获得的越多
河海大学十分重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鼓励学生开展课外科技活动。2003年,“e龙”队在学校领导的关心和支持下创立起来了。老师们根据中国机器人大赛的现状,结合自己的科研方向和成果,选择了半自主足球机器人项目。
从队伍创建到今天,“e龙”队的老师和队员们利用了自己所有可以利用的业余时间投入到对半自主足球机器人系统的开发和研究中。从机器人的制造到控制和传动系统的参数匹配,从色标系统的设计到处理算法的改进,从决策系统的策略设计到系统整体调试,从开发到改进再提高,一步一个脚印地走过来。机电创新实验室的灯总是学校最后一个熄灭的。
在成长的五年中,“e龙”队形成了一套较完善的人才选拔和培养机制。由于整个系统所涉及的知识对本科生来说比较艰深,涉及面也很广,因而每一年新队员入队都要经过一个学习提高的过程,不断提升自学能力,拓宽自己的知识面,花半年左右的时间来理解和掌握本人主攻的方向,了解系统的运作,从而对系统提出自己的见解并进行改进。每一位新队员入队后的第一感觉就是“苦”,但没有一个队员叫“苦”,更没有队员因“苦”而退出。指导教师廖华丽常说:“不要以为做得多了就吃亏,做的越多,获得的也越多。”队员们深深体会到老师这番话的含义,在积极参与活动中努力锻炼和提高自己的能力,为团队的进步贡献出自己的全部力量。
每一次都是新的
“e龙”队在成立的第二年即2004年就获得第五届全国机器人足球锦标赛暨世界杯选拔赛一项一等奖;2005年一举夺得全国大赛四项冠军、一项亚军,并于当年12月代表中国参加在新加坡举行的世界杯机器人足球锦标赛,获得第四名的好成绩。近三年来,“e龙”队在国内3对3、5对5和11对11三个比赛项目的18次冠军争夺中获得14个冠军。2008年7月在中国青岛举行的第13届机器人足球世界杯中,获得5对5、11对11两项亚军,这也是中国参赛队在历届世界杯赛上取得的最好成绩。
面对着一系列令人骄傲的荣誉,老师和学生都认为那已成为过去,不能躺在过去的成绩上止步不前,每一次比赛都是一次新的开始,每一场比赛都要发挥出自己的最高水平。于是,他们赛前充分准备,了解对手,做到知己知彼;赛时团结一致,齐心协力,全神贯注投入比赛;赛后及时总结,找出差距,集思广益加以完善。2005年的全国大赛首次设置了11对11项目,它相对于3对3、5对5来说,对技术水平和设备的性能要求更高,赛前对机器人程序的调试至关重要。所以在比赛前的一个月里,队员们每天都在实验室里一遍又一遍地调试着程序,一直到赛前5天,程序还没有调试到最佳状态,看着在场上横冲直撞的11个“队员”,他们心里很着急,但他们没有气馁没有慌张没有放弃,而是互相鼓励,最终使11个机器人奇迹般地达到最佳状态,并一举拿到了冠军。
最成功的事
正如“e龙”队的创办初衷,老师们最为欣喜的不是“e龙”队获得的一系列的荣誉,而是对学生的成功培养,他们认为这是“最成功的事”,成功开启了青年学生追求理想与知识的大门,护送他们在人生道路上飞得更高更远。
从2003年至今,“e龙”队的队员基本上都选择了继续深造,2003级的郝达飞、夏国庆、陈盛,2004级的申浩、吴建建、赵俊等都在国家重点大学或中科院读研。他们作为“e龙队”的骨干成员,学业都得到了很好的发展。
2004级的申浩是“e龙队”的主力队员,他在专业综合排名中多次获第一,参与完成了学校大学生科研基金项目《高共模数据采集放大器》,先后获学校学业优秀奖学金、徐芝纶力学奖学金一等奖、大学生电子设计大赛江苏省一等奖、大学生数学建模大赛全国二等奖、费孝通奖学金、宝钢教育奖优秀学生特等奖,在社会工作方面也做出了出色成绩。
因此,“e龙队”给予学生的不仅仅是知识上的拓展,还包括人格修养的提升、人生追求的更高定位和团队精神的培养等。每位教师和每个队员的努力成就了这样一个成功的团队,这个成功的团队也培养了一个个素质高、成绩好、能吃苦、会创新的优秀学生。
和谐的大家庭
“e龙” 队队员由河海大学高年级本科学生组成,目前队员中有2005级5人、2006级6人,4位辅导老师分别是机电工程学院机械工程系系主任廖华丽教授以及周军教授、李奎老师、刘波老师。廖华丽和周军是夫妻,但他们几乎把全部心思都扑在“e龙”这个大家庭上,甚至经常为学生做夜宵。廖华丽说:“我平常连他们走路的姿势都会管,但我们队里从来不搞‘一言堂’。当初在给这个队伍取名的时候,我建议每个人都为团队取个名字,大家投票选举。所以大家都把‘e龙’队当作自己的家一样去经营,去爱护,努力为自己的家增光。”
在多年建设中,“e龙” 队形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资源和成果共享,每一个成员不论在日常学习、工作中,还是在比赛中,都信守着这个观念,队员之间通力合作、无保留地交流,在进行自己承担的部分的研究、开发和调试时,充分考虑相关部分和上下环节,以做到整个系统的协调统一。队员们认为在“e龙” 队里最为可贵的是一种民主的、互助互爱的氛围,一种开放的、自主的思维模式。正是这种氛围和模式为充分调动每一位队员的积极性,发挥每一位队员的聪明才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老师和学生总结出“e龙” 队的精神是:执着、坚韧、团结、创新。的确,这种精神在“e龙” 队无处不在,这种精神使“e龙”腾飞!
做得越多获得的越多
河海大学十分重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鼓励学生开展课外科技活动。2003年,“e龙”队在学校领导的关心和支持下创立起来了。老师们根据中国机器人大赛的现状,结合自己的科研方向和成果,选择了半自主足球机器人项目。
从队伍创建到今天,“e龙”队的老师和队员们利用了自己所有可以利用的业余时间投入到对半自主足球机器人系统的开发和研究中。从机器人的制造到控制和传动系统的参数匹配,从色标系统的设计到处理算法的改进,从决策系统的策略设计到系统整体调试,从开发到改进再提高,一步一个脚印地走过来。机电创新实验室的灯总是学校最后一个熄灭的。
在成长的五年中,“e龙”队形成了一套较完善的人才选拔和培养机制。由于整个系统所涉及的知识对本科生来说比较艰深,涉及面也很广,因而每一年新队员入队都要经过一个学习提高的过程,不断提升自学能力,拓宽自己的知识面,花半年左右的时间来理解和掌握本人主攻的方向,了解系统的运作,从而对系统提出自己的见解并进行改进。每一位新队员入队后的第一感觉就是“苦”,但没有一个队员叫“苦”,更没有队员因“苦”而退出。指导教师廖华丽常说:“不要以为做得多了就吃亏,做的越多,获得的也越多。”队员们深深体会到老师这番话的含义,在积极参与活动中努力锻炼和提高自己的能力,为团队的进步贡献出自己的全部力量。
每一次都是新的
“e龙”队在成立的第二年即2004年就获得第五届全国机器人足球锦标赛暨世界杯选拔赛一项一等奖;2005年一举夺得全国大赛四项冠军、一项亚军,并于当年12月代表中国参加在新加坡举行的世界杯机器人足球锦标赛,获得第四名的好成绩。近三年来,“e龙”队在国内3对3、5对5和11对11三个比赛项目的18次冠军争夺中获得14个冠军。2008年7月在中国青岛举行的第13届机器人足球世界杯中,获得5对5、11对11两项亚军,这也是中国参赛队在历届世界杯赛上取得的最好成绩。
面对着一系列令人骄傲的荣誉,老师和学生都认为那已成为过去,不能躺在过去的成绩上止步不前,每一次比赛都是一次新的开始,每一场比赛都要发挥出自己的最高水平。于是,他们赛前充分准备,了解对手,做到知己知彼;赛时团结一致,齐心协力,全神贯注投入比赛;赛后及时总结,找出差距,集思广益加以完善。2005年的全国大赛首次设置了11对11项目,它相对于3对3、5对5来说,对技术水平和设备的性能要求更高,赛前对机器人程序的调试至关重要。所以在比赛前的一个月里,队员们每天都在实验室里一遍又一遍地调试着程序,一直到赛前5天,程序还没有调试到最佳状态,看着在场上横冲直撞的11个“队员”,他们心里很着急,但他们没有气馁没有慌张没有放弃,而是互相鼓励,最终使11个机器人奇迹般地达到最佳状态,并一举拿到了冠军。
最成功的事
正如“e龙”队的创办初衷,老师们最为欣喜的不是“e龙”队获得的一系列的荣誉,而是对学生的成功培养,他们认为这是“最成功的事”,成功开启了青年学生追求理想与知识的大门,护送他们在人生道路上飞得更高更远。
从2003年至今,“e龙”队的队员基本上都选择了继续深造,2003级的郝达飞、夏国庆、陈盛,2004级的申浩、吴建建、赵俊等都在国家重点大学或中科院读研。他们作为“e龙队”的骨干成员,学业都得到了很好的发展。
2004级的申浩是“e龙队”的主力队员,他在专业综合排名中多次获第一,参与完成了学校大学生科研基金项目《高共模数据采集放大器》,先后获学校学业优秀奖学金、徐芝纶力学奖学金一等奖、大学生电子设计大赛江苏省一等奖、大学生数学建模大赛全国二等奖、费孝通奖学金、宝钢教育奖优秀学生特等奖,在社会工作方面也做出了出色成绩。
因此,“e龙队”给予学生的不仅仅是知识上的拓展,还包括人格修养的提升、人生追求的更高定位和团队精神的培养等。每位教师和每个队员的努力成就了这样一个成功的团队,这个成功的团队也培养了一个个素质高、成绩好、能吃苦、会创新的优秀学生。
和谐的大家庭
“e龙” 队队员由河海大学高年级本科学生组成,目前队员中有2005级5人、2006级6人,4位辅导老师分别是机电工程学院机械工程系系主任廖华丽教授以及周军教授、李奎老师、刘波老师。廖华丽和周军是夫妻,但他们几乎把全部心思都扑在“e龙”这个大家庭上,甚至经常为学生做夜宵。廖华丽说:“我平常连他们走路的姿势都会管,但我们队里从来不搞‘一言堂’。当初在给这个队伍取名的时候,我建议每个人都为团队取个名字,大家投票选举。所以大家都把‘e龙’队当作自己的家一样去经营,去爱护,努力为自己的家增光。”
在多年建设中,“e龙” 队形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资源和成果共享,每一个成员不论在日常学习、工作中,还是在比赛中,都信守着这个观念,队员之间通力合作、无保留地交流,在进行自己承担的部分的研究、开发和调试时,充分考虑相关部分和上下环节,以做到整个系统的协调统一。队员们认为在“e龙” 队里最为可贵的是一种民主的、互助互爱的氛围,一种开放的、自主的思维模式。正是这种氛围和模式为充分调动每一位队员的积极性,发挥每一位队员的聪明才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老师和学生总结出“e龙” 队的精神是:执着、坚韧、团结、创新。的确,这种精神在“e龙” 队无处不在,这种精神使“e龙”腾飞!
来源: 编辑:管理员 责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