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信息门户
  • 邮箱
  • EN
  • 首页
  • 学校概况
    • 学校简介
    • 大学章程
    • 历史名人
    • 历任党政负责人
    • 现任领导
      • 副校长 
      • 副校长  
      • 副校长   
      • 副校长    
  • 院系部门
    • 院系设置
    • 党政职能部门
    • 群团组织
    • 派出机构
    • 直属单位
  • 科学研究
    • 科研动态
    • 学术会议
    • 科研机构
      • 国家级
      • 省部级
    • 科研成果
    • 学术期刊
    • 管理部门
      • 科技处
      • 社科处
    • 信息公告
  • 教育教学
    • 师资队伍
    • 本科生培养
    • 研究生培养
    • 留学生培养
    • 终身教育
  • 人才招聘
  • 招生就业
    • 本科生招生
    • 研究生招生
    • 留学生招生
    • 终身教育招生
    • 就业指导
  • 合作交流
    • 国际合作与交流
    • 国内合作发展
    • 基金会
    • 校友会
  • 校园生活
    • 校园文化
    • 校园景观
    • 校园服务
    • 图书档案

部门网站群

首页  部门网站群  专题网站  新闻网
  • 行政机关
  • 专题网站
    • 新闻网

新闻网

首页  部门网站群  专题网站  新闻网
  • 2021 10.12
    新华社《瞭望》新闻周刊刊发我校校长徐辉专访文章
    日前,新华社《瞭望》新闻周刊发表了我校校长徐辉的专访文章。文章回顾了河海大学秉持“治水救国、治水报国、治水强国”的使命担当,培育具有“中国灵魂、全球视野、河海特质”的一流人才,以“战略引领、创新驱动、服务支撑”响应国家重大战略和行业需求的光辉历程,并系统阐述了河海大学以保障国家水安全、参与全球水治理为己任,按照“顺应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转变、探索水利向水拓展、推进河向海延伸、加快国内向国际迈进”的办学思路,以及转向内涵式高质量发展,朝着建成世界一流特色研究型大学目标奋勇前进的一系列重要举措。因水而生、缘水而为、顺水而长。1915年,著名爱国实业家、教育家张謇在南京创办了河海工程专门学校,后发展为今天的国家“211工程”和“双一流”建设高校——河海大学。作为中国水利高等教育的开创者和引领者,河海大学在一百多年发展中,始终传承“兴学育才、治水兴邦”的历史使命,与国家同呼吸、共命运、齐发展,为保障国家水安全、引领水科学发展贡献智慧与力量。从长江三峡水利枢纽工程、黄河小浪底水利枢纽工程,到长江口深水航道治理工程,再到南水北调工程等国家重大水利工程,河海人的足迹踏遍五湖四海,可谓“哪里有水,哪里就
  • 2021 10.11
    河海大学常州新校区教职工住宅工程正式开工
    10月10日上午,常州新校区教工住宅项目开工仪式隆重举行,副校长陆国宾、金坛区政协主席、长荡湖旅游度假区管理委员会党工委书记陈锁龙、中国建筑第八工程局三公司董事长刘书东等出席开工仪式。教职工住宅是常州新校区重要配套项目,是新校区建成运行的保障性工程。为建好让教职工满意的住宅,学校广泛征求教职工需求意见,主动回应教职工关切,精心制定建设方案。为了确保建设质量,学校严格审定招标文件,力求选出信誉好、水平高、能力强的建设、监理、跟踪审计等参建单位。目前,前期工作已全部完成,具备开工建设条件。校内外相关单位参加了工程开工仪式。(新校区建设管理办公室)
  • 2021 10.09
    【红色故事】林炯:壮志未酬赤子心
    林炯(1900—1937年)林炯,字电岩。1922年考入南京河海工程专门学校,与同学曹锐、严俦等参与南京的学生运动和工人运动,不久参加社会主义青年团,在校期间,他接受了新文化运动的洗礼,认为“负有新文化运动底责任的学生子,应当利用假期,尽力做点事业,才对得起‘学生’二字”,他们鼓动青年、学生积极参与社会活动、改造家乡,希望能给“一向醉卧于沉寂空气中的台州,灌进一些活气”。1924年7月10日,以“利用暑期补习功课、服务社会”为宗旨的临海旅沪学生消夏社成立,消夏社是乙丑读书社前身,是一个集“暑期学校,同时是个完全小学和中学;革命团体;平民学校;学生们自行组织的读书会;消暑共乐的俱乐部;强健身体的运动场”为一体的群众性团体,是临海当时唯一宣传科学社会主义的群众团体,吸引和团结了一批要求上进的青年学生。林炯等消夏社社员深觉当时社会环境过于恶劣,“内受军阀的蹂躏,外受帝国主义的侵略;再有反动的教育,麻醉青年,使他们成为奴隶式的顺民,或做统治阶级的爪牙”,励志要通过“引导读书”来帮助青年摆脱恶环境、走向光明之路,因为他们认为“我们所读的书和所过的生活,就是造成我们自己的模型”。而如何树立正确的读
  • 2021 10.08
    【中国河湖的红色记忆】流不尽的延河水,忘不了的延安情——延河纪事
    延河,又名延水、区水、洧水,是黄河的一级支流,陕北第二大河。发源于陕西省榆林市靖边县东南部白于山区的天赐湾乡周山,由西北向东南,流经延安市的安塞、宝塔区后,向东转入延长县,在南河沟乡凉水岸村汇入黄河,全长273.5公里,流域面积7685.5平方公里。河流落差785米,上游河谷狭窄,最窄处10米,河道弯度大而多,中游河谷宽展,平均600米,为主要河段,下游平均河宽1500米,距河口20公里河段,河谷缩至30~100米,形成典型的陡壁峡谷。流经区域,干流深切,支沟密布。河段多弯曲,河水常流量小,含沙量高,输沙量大。今日延河(石鸿奎摄)延安城与延河(石鸿奎摄)自古以来,延河就养育着延安儿女。延安,是国务院首批公布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中华民族重要的发祥地。人文始祖黄帝曾居住在这一带,闻名中外的黄帝陵就位于延安市黄陵县。延安,也是中国革命圣地。1935年10月,中共中央和中央红军长征到达吴起镇,延安成为中国革命的落脚点和出发点,中国共产党以延安为中心建立了陕甘宁边区。建国后,延安成为全国革命根据地城市中旧址保存规模最大、数量最多、布局最为完整的城市。延安时期,延河是党中央和陕甘宁边区的重要水源,
  • 2021 10.06
    江苏机械制造产业院士协同创新中心常州分中心揭牌仪式暨李德群院士报告会在我校举行
    9月28日,江苏机械制造产业院士协同创新中心常州分中心揭牌仪式在河海大学常州校区举行。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德群,河海大学常务副校长李俊杰、江苏省机械工程学会、常州市科协、江苏机械制造产业院士协同创新中心相关负责人参加此次会议。李俊杰在欢迎辞中代表河海大学向出席活动的各位领导、专家表示诚挚的欢迎,向院士协同创新中心常州分中心的成立表示热烈的祝贺。他介绍了我校协同创新发展的情况,并表示学校支持院士协同创新中心常州分中心建设,相信院士协同创新中心常州分中心一定能成为产业技术研发与成果转化的优质平台,为常州及江苏创新驱动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保障和技术支撑。江苏省机械工程学会理事长夏汉关在致辞中表示,江苏省机械工程学会将加大力度推进产学研对接,在高层次人才参与企业技术创新升级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并希望院士协同创新中心常州中心能够发挥应有的作用,有效助推常州地区企业科技进步,加快行业升级发展。常州市科协技术协会副主席周维华在致辞中说,希望院士协同创新中心在河海大学、省机械工程协会和相关部门的共同支持下,为常州和全省的机械制造产业的发展作出积极的贡献。李德群院士、李俊杰副校长共同为院士协同创新常州分中心揭
  • 2021 10.04
    我校获批挂牌组建“洪涝灾害风险预警与防控应急管理部重点实验室”
    近日,应急管理部发布了《关于批准建设应急管理部重点实验室的通知》。由我校牵头,联合国家自然灾害防治研究院和国家气象中心共同申报的“洪涝灾害风险预警与防控应急管理部重点实验室”经过形式审查、专家评审、现场核查、公示等程序,获批挂牌组建。“洪涝灾害风险预警与防控应急管理部重点实验室”建设面向国家大数据发展战略,服务国家洪涝灾害防治重大应用需求,依托河海大学在洪涝灾害方面跨学科交叉研究优势及在水利大数据研究上的坚实基础,结合国家自然灾害防治研究院在减灾救灾技术装备研发、国家气象中心在水文气象预报与灾害风险预警等方面优势,以需求为导向,以整合为手段,以应用为目标,围绕变化环境下洪涝灾害形成机理与规律、洪涝灾害智能感知与识别、洪涝灾害综合模拟与预警、洪涝灾害风险防控与管理等方向开展有组织的研究,为国家洪涝灾害防范应对提供理论与技术支撑,推进国家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建设。“洪涝灾害风险预警与防控应急管理部重点实验室”是依托我校建设的首个应急管理部科研平台。实验室的批建是我校在综合防灾减灾领域的重大突破,学校将实验室建设纳入“双一流”建设及“十四五”重点建设科研平台范围内,努力把实验室打造为高水
  • 2021 10.02
    第三届机器人与智能制造技术国际会议在我校举行
    9月25-26日,第三届机器人与智能制造技术国际会议(线上会议)在我校召开。副校长徐卫亚出席会议并致辞。徐卫亚代表河海大学对会议的召开表示热烈的祝贺,对海内外的专家与学者参会表示诚挚的欢迎。他介绍了河海大学机械工程学科在机器人与智能制造领域的最新发展情况,并希望以本次会议的召开为契机,促进世界各国专家学者之间更好地交流与合作,为世界机器人与智能制造发展贡献一份河海的力量。大会主席、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所先进制造技术研究所杨桂林教授在致辞中说,机器人与智能制造技术发展还面临不少亟待突破的难题,需要世界各国学者专家们的共同努力与通力合作,希望通过本次会议为机器人与智能制造产业发展注入先进的理念,提升产业集群的层次和水平,开创高校与产业融合发展的新局面。会议邀请了16位国内外著名专家学者围绕“机器人与智能制造技术”学术前沿问题进行了大会报告,来自全国各地的40余位学者在分会场进行了深入交流。来自中国、加拿大、英国等多个国家的300余位专家学者参加本次线上会议。机器人与智能制造是当前学术界两大热点话题,也是“中国制造2025”的重要方向。进入21世纪以来,机器人和机电一体化技术的高
  • 2021 10.02
    河海大学举行2021年挂职及外派干部教师座谈会
    9月30日,河海大学举行2021年挂职及外派干部教师座谈会。校党委书记唐洪武、校长徐辉出席了会议,会议由许峰副校长主持。唐洪武充分肯定了全体挂职外派干部教师克服困难,苦干实干,坚决完成脱贫攻坚、援疆援藏、科技服务等各项任务所取得的成绩,对挂职干部教师及家属表示诚挚的慰问和感谢。他指出,学校党委积极响应中央号召,结合“双一流”建设和高素质干部队伍建设需要选派干部教师挂职锻炼,希望大家一是要以高度的政治自觉,努力践行初心使命,强化责任担当;二是要以锤炼打磨的精神,在挂职外派工作中做好“局内人”“有心人”“责任人”,接受群众的评价和组织的考验;三是要以协同共进的意识,充分挖掘校地资源优势,积极架起合作的桥梁;四是要以严谨自律的态度,涵养优良作风,在履职尽责中当好表率。他同时强调,学校各有关部门要通力配合,形成工作合力,及时了解掌握挂职干部的思想动态和工作情况,解除后顾之忧,助力挂职干部快融入、真担当、有作为。徐辉指出,学校选派干部教师在外挂职,是锻炼培养干部教师的重要方式,也是提高干部教师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他希望同志们能严格自我要求,加强自我管理,担负重要使命,发挥纽带作用。一是要讲政治,
  • 2021 09.30
    河海大学新获批两个交叉学科
    近日,学校自主设置的“新能源科学与工程”“移民科学与工程”两个交叉学科成功获批备案。截止目前,学校共自主设置三个交叉学科,其中“人工智能”交叉学科于2020年完成备案。近年来,学校高度重视交叉学科的建设工作,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的建设思想,发挥一流学科辐射带动作用,聚焦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人工智能、“互联网+”“碳达峰、碳中和”、先进制造业集群等国家重大战略发展方向,培育一批特色性强、成长性好的新兴学科,以交叉集成促进学科整体水平提升。加快构建以水为特色,以一流学科为核心,多学科交叉融合的协调可持续发展学科体系,全面提升服务国家重大需求和重点行业的能力。“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交叉学科将电气工程、水利工程、力学等学科有机交叉融合,紧密围绕“碳达峰、碳中和”国家发展战略,针对新能源利用中所存在的基础理论问题和变革性工程技术需求,重点研究风能、太阳能、海洋能和综合能源利用等方向的创新理论与关键技术。“移民科学与工程”交叉学科通过社会学、水利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测绘科学与工程、管理科学与工程等学科优势互补,瞄准国家基础设施建设、环境保护、生态修复、灾害防
  • 2021 09.29
    我校举办2021中国水资源高效利用与节水技术论坛
    9月23日-25日,由河海大学和阿拉善右旗人民政府共同主办的2021中国水资源高效利用与节水技术论坛在内蒙古阿拉善右旗召开。旗委副书记、代旗长姜冰洁,河海大学副校长郑金海出席论坛开幕式并致辞,自治区水利厅、盟水务局以及河海大学、东华理工大学、陕西师范大学、清华大学、巢湖研究院等相关部门领导和著名专家学者参加论坛。郑金海在致辞中说,水问题是21世纪全世界面临的重大问题。在气候变化与高强度人类活动共同作用下,水问题正面临着新的挑战,。本次论坛以“以创新为引领 探索节水新路径”为主题,旨在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新时期治水方针,坚持节水优先,推动水资源高效利用和节水技术的发展,提升水资源高效利用水平,进一步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和水生态文明建设,在全社会形成节水理念和节水氛围,促进相关学科领域的深入研究并增进同行业间的交流与合作。论坛期间,行业内知名专家学者分别作了特邀主旨报告和主题交流报告,与大家共同分享水资源高效利用与节水方面的先进理念和研究成果。中国水资源高效利用与节水技术论坛从2017年起已举办4期。本次论坛由水资源高效利用与工程安全国家工程研究中心、河海大学地下水深循环研究中心、阿拉善右旗
  • 2021 09.29
    河海大学举行第32期新进教职工岗前培训开班仪式
    9月29日,我校举行第32期新进教职工岗前培训开班仪式。校长徐辉出席开班仪式。常务副校长李俊杰主持开班仪式。徐辉首先对新进教职工来到河海大学工作表示热烈欢迎。他指出,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将教师队伍建设摆在突出位置,对新时代高素质教师队伍建设作出一系列重要批示,为加强新时代高校队伍建设与改革提供了根本遵循。中央人才工作会议刚刚在北京成功召开,习近平同志发表了重要讲话,提出了深入实施新时代人才强国战略,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长期以来,河海大学高度重视广大教职工的成长与发展,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完善服务保障,细化工作落实,扎实推动队伍建设。他对新进教职工提出三点要求:一是要胸怀国之大者,勇担育人使命。二是要秉持以德立身,坚守育人初心。三是坚持学高为师,锤炼育人本领。他希望新进教职工将个人发展与学校发展相统一,传承红色基因、秉承大师风范、发扬河海特色,立足岗位,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学校改革发展事业中去。李俊杰说,教师是教育发展的第一资源,建设政治素质过硬、业务能力精湛、育人水平高超的高素质队伍是大学建设的基础性工作。他希望新进教职工爱党爱国爱校,接下来的工作中,珍惜时间、努力进步,
  • 2021 09.28
    海纳百川——首届企业家高峰论坛在河海大学举行
    海纳百川——首届企业家高峰论坛暨法国IPAG高等商学院DBA/EMBA开学典礼在我校举行。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副会长周满生研究员、河海大学校长徐辉、中国水利企业协会田华副秘书长等出席活动。开学典礼上,徐辉代表河海大学向各位嘉宾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他说,积极探索跨国培养与跨境流动的继续教育国际化人才培养新模式,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高端人才,是学校积极服务国家“一带一路”倡议的重要体现,也是深入推动学校国际化发展战略的重要举措。本次企业家高峰论坛以“后疫情时代+全球通胀环境下企业发展之道”为主题,与会嘉宾分别从“创新人才培养”“资本市场展望”和“‘一带一路’倡议下南钢集团人才发展模式的探索”等方面作主题报告。会后,与会嘉宾还参观了河海大学校史馆,并以“相聚河海 共情‘高商’ 开创未来”为主题进行了分享交流。本次论坛活动由河海大学、法国IPAG高等商学院主办。论坛旨在通过企业对话、集体智慧碰撞,分享成功经验和经典案例,为受疫情影响的实体经济走出困境、抓准时机、精准施策,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为全球经济治理贡献中国智慧。(王世军)
  • 2021 09.27
    我校2021级研究生顺利入学
    莘莘学子入河海,青年才俊启新程。我校2021级488名博士研究生、4550名硕士研究生于9月25日顺利线下报到入学。校党委书记唐洪武,校长徐辉,常务副校长李俊杰,校长助理周语明,以及相关部门负责同志到新生报到点,与各学院师生共同迎接研究生新生。为克服疫情影响,学校对全体新生实施“一人一档”,通过返校系统采集个人健康数据、行程卡等信息,明确“暂缓返校”、“可以返校”等人员类别,精细管理,做到情况明、底数清,为顺利完成线下报到入学奠定坚实基础。因疫情防控工作要求,学校今年未设置集中报到点,由各学院单独安排。各学院充分结合专业特色,在氛围营造、流程优化、材料准备和人员配置等方面精心策划、创新设计,给新生提供了细致周到的报到服务。研究生会和各学院志愿者积极发挥作用,在接待引导、搬运行李、校园咨询等方面为新生提供帮助,展示了新时代大学生的热情和活力,传递了研究生组织的温暖与关怀。同期到校的,还有来自于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长江科学院、中钢集团马鞍山矿山研究总院、新疆农业大学、西藏农牧学院在我校培养的138名博硕士研究生。 (倪明杨)
  • 2021 09.27
    我校举办第三届“大数据时代的SAR”国际学术会议
    9月22至24日,由河海大学、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以及可持续发展大数据国际研究中心等单位联合主办的第三届“大数据时代的SAR:对可持续发展目标的承诺”(SAR in Big Data Era: Commitment to SDGs, BIGSARDATA2021)国际学术会议顺利召开。科技部原部长、中国科学院院士徐冠华,中国科学院院士、复旦大学金亚秋教授,德国宇航中心(German Aerospace Center, DLR)Alberto Moreira教授分别致贺辞。可持续发展大数据国际研究中心主任、中国科学院院士郭华东、河海大学校长徐辉教授、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副院长张兵研究员出席会议并致欢迎辞。会议采用线下与线上结合的方式进行,来自中国、美国、英国、加拿大、德国、日本、新西兰、印度等多个国家的高校、科研院所、企业的近100名代表参加了本次大会。徐冠华在贺辞中指出,全球变化是我们面临的共同挑战,它也削弱了世界各国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的能力。合成孔径雷达(Synthetic Aperture Radar, SAR)卫星具有主动观测能力,在全球气候变化、可持续发展目标的
  • 每页 14 记录  总共 10835 记录 
  • 第一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
  • 页码 100/774 跳转到 
  • 人才招聘
  • 招标采购
  • 校园服务
  • 校友会
  • 思源网
  • 校长信箱
  • 教育发展基金会
  • 信息公开

西康路校区

地址:江苏省南京市西康路1号

邮编:210024

江宁校区

地址:江苏省南京市佛城西路8号

邮编:211100

常州校区

地址:江苏省常州市金坛区河海大道1915号

邮编:213200

Copyright © Hohai university 河海大学 版权所有 苏ICP备12023610号-1 苏公网安备32010602011857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