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简介
崔东旭,男,满族,中国共产党员,机电工程学院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2013级学生,现已保送东南大学能源与环境学院攻读硕士研究生。曾获国家奖学金等,被评为江苏省三好学生。曾获得第十届制冷空调行业大学生科技竞赛一等奖、第七届全国大学生数学竞赛(非数学类)一等奖、主持国家级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一项、参与省级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一项、CaTICS网络挑战赛团体二等奖、个人二等奖等,并参与申请发明专利一项,实用新型专利三项。
个人事迹
我是2013级机电工程学院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的崔东旭,回首大学四年河海园的生活感触良多,从大一时的懵懂少年到大四的意气风发,在这我收获了知识,得到了成长,树立了正确的三观与认识,确立了自己的人生目标,并正为之努力。
大学四年最值得一提的就是科技创新了,是他充实了我的大学生活,帮助我确立了奋斗的方向。但我也深知科研工作必须有良好的理论基础作为后盾,才能走的更远。在大一入学起,我时刻把学习放在日常生活中的首要位置,大学四年综合绩点4.83,排名专业第一名,对于工科而言尤其是能动专业数学功底格外重要,曾经也有人玩笑的讲过:数学学不好,兵败如山倒。幸运的是我比较喜欢数学,并且参加了第七届全国大学生数学竞赛获得了一等奖。我也曾获得国家奖学金、连续四年获得河海大学学业优秀奖学金,曾被评为机电工程学院学习之星。扎实的理论基础是我科技创新有力的支柱,让我在复杂的理论模型或计算前不至于束手无策。
科技创新的种子在我迈入大学校门那一天起便开始萌芽,在新生家长会上我便认识了能动系的肖洪老师,她也是我大学认识的第一位专业老师,是肖老师打开了我科技创新的大门,大一学年,我进入了电厂仿真实验室,在肖老师和师兄的带领下,我开始学习一些基本的绘图软件,并逐步对我绘制的基本图形进行一些简单的仿真模拟,那是我第一次接触仿真系统,第一次对科研工作有了直观的认识。后来我有学习了AutoCAD以及SolidWorks软件,这些软件让我学会了如何去形象的表达我对一些设备结构的表达。
借着河海良好的培养方案,我于大二学年加入了英才计划,有了自己的导师白建波老师,并且加入到了白老师的实验室中,开始了对光伏热技术、制冷技术的学习,在学习过程中,我深刻感受到理论知识的重要性。但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抱着这种态度我参加了第九届制冷空调大赛的校内选拔赛,比赛中,我和同组的小伙伴日思夜想设计了一种新型空调扇,现在想想当时的结构设计真的非常低端,且不实用,预想效果也很难达到,虽然最后无缘参加最后的决赛,但这次比赛的过程中,我切实的做到了学以致用、学有所用,我也暗自告诉自己要多多的积累经验,学习先进的技术。同年我参与申报了学校的大创项目,并成功获批了一项省级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基于纳米流体直接吸收式家用热水系统”。在该项目中,我计算过液体的流动损失、液体的流动换热、参与过结构的设计以及装置的购买。通过该项目我经历了从最初的一个想法到后来的一个项目方案再到后来的装置搭建一系列过程,知道了如何让科学技术化为生产力,如何为人们的生活服务。如果说前期的学习打开了科技创新的大门,那么大创项目的完成则让我看到了门后的世界。
随着时间的推移我很快便步入了大三生活,大三是一个更加自由的时期,课程不再那样繁重,作业与考试也不再那样步步紧逼。上学期我参加了CaTICS网络挑战赛获得了团队二等奖、个人二等奖的成绩,通过这个比赛巩固了我的三维绘图能力,让我在以后的比赛中能够更加清楚的表达出自己的想法。新一年的制冷空调大赛如期而至,这是我期待已久的一项比赛,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它是属于我们专业的比赛,当然也是属于我的比赛。我和自己的队友精心准备着这次比赛,此时我已不在是无知的大二少年,而是一个见过门后世界的大三学生,这一次我们从实际出发,考虑到生活中的实际需要,设计制作了一款多功用温控桌板,并成功的通过了校内选拔赛,获得了参加华东赛区决赛的资格。在老师的指导帮助下,我们改良了校内选拔赛的作品,高兴地踏上去杭州的高铁。为期两天的比赛,经过实践操作、创新作品答辩以及知识问答三轮激烈的角逐,最终在浙江大学的舞台上,我们的作品及能力得到了评为老师的广泛认可,最终以总成绩第一名的好成绩获得了第十届制冷空调行业大学生科技竞赛一等奖。为我的科创之路增添了一道靓丽的风景。
在近四年的科创道路上,我主持国家级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一项、参与省级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一项,并参与申请发明专利一项,实用新型专利三项。当然这些成绩远远不够,我将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向着自己的目标,朝着自己的方向继续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