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时报】河海大学11位校友“口述”峥嵘治淮史

3月22日“世界水日”到来之际,以水利为特色的河海大学,向公众展示了该校“忆往昔河海情,述峥嵘治淮史”口述历史项目。该项目以口述历史的别样视角记录了河海大学11位校友的峥嵘治淮岁月。

从口述校史到口述历史

2023年,河海大学开始寻找明确的主题线并结合水利特色来记录学校的历史,推动口述历史相关项目启动。“当时有这个想法后,我们想到的第一个主题就是治淮。河海大学本就因为治淮而生,淮河是否安澜关系到百姓。”该项目指导老师,河海大学档案馆的王玲老师向记者介绍道。

“河海”与“治淮”的渊源可以追溯到1915年。1914年张謇任全国水利局总裁,任职期间他提出《条议全国水利呈》,其中有提到“一宜导淮而兼治沂、泗二水,一宜穿辽河以通松、嫩,一宜设河海工程学校”。在多方奔走下,1915年,以培养导淮人才为宗旨的我国第一所高等水利工程学校——河海工程专门学校在南京开学,张謇参加了开学典礼。

今天的河海师生也没有忘记河海人治淮的峥嵘岁月,了解淮河历史、收集传播河海人的治淮故事是历史的必然,更是时代的呼唤。“忆往昔河海情,述峥嵘治淮史”口述历史项目的应运而生,让河海大学对学校历史的记录,也变得更加主题鲜明。在确定了主题后,河海大学与淮河水利委员会取得联系,经多方考量,选出11位河海大学的治淮校友作为该项目的采访对象。

最生动的校外实践课

因“导淮”而生的河海,为治淮培养和输送了大量人才,李仪祉、须恺、沈百先、汪胡桢、许心武……他们的名字与治淮密不可分。河海人治淮的峥嵘岁月,令很多河海学子深感兴趣。该校也通过开展大思政课、新生校史教育活动、校史选修课以及课外实践活动等方式,让同学们更深入了解校史。其中,口述历史是“最生动的校外实践课”。

“口述历史项目是一个平台,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活动,完成这个项目的过程本身就是一场生动无比的校外实践课。”王玲老师进一步讲述道。在项目进行中,很多同学从原本对淮河了解甚少,到现场亲身聆听受访校友的故事,对这段历史有了自己的体悟,无疑是同学们参与该项目的最大收获。

此外,河海大学也从访谈与写作、拍照与摄影等技能方面对参与项目的学生进行专业培训,确保他们能够胜任项目工作。

展望——形成系列作品

河海大学档案馆推出的“忆往昔河海情,述峥嵘治淮史”口述历史项目,未来发展也会继续与实践相结合。据河海大学公开资料显示,近五年来,河海大学积极探索创新路径,将水文化融入思政课教学,有针对性地将治水实践案例、治水精神等融入思政课教学。同时,承办思政课教学与口述历史学术研讨会,将口述史引入思政课,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推动课程思政教学创新。

2023年3月,在河海大学礼堂,数百名师生校友聆听了一堂别开生面的“大思政课”。曾向习近平总书记作汇报的广东省水文局工程师李兰茹,与师生分享了环北部湾广东水资源配置工程建设及当地优化水资源配置情况。与李兰茹同台的还有来自三峡水利枢纽、南水北调、白鹤滩水电站、平陆运河、红旗渠等大国重器的先锋榜样,他们紧扣“河海铸神针”主题,共同讲述了超级水利工程背后的动人故事。

“河海大学不光有治淮人才的输出,在长江、黄河、海河等流域以及一些大型水利项目都有大量的治水人才输出,之后我们也希望在这些地区找到能和我们对话的校友,形成一个系列作品。”项目组人员展望道。

新闻链接:https://www.jntimes.cn/zdzx/202403/t20240321_8235109.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