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海大学团队助力江苏洪泽古灌区入选世界灌溉工程遗产

11月4日,在国际灌溉排水委员会第74届执行理事会上,2023年(第十批)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公布,中国的安徽七门堰调蓄灌溉系统、江苏洪泽古灌区、山西霍泉灌溉工程、湖北崇阳县白霓古堰入选。至此,中国的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已达34项。其中,江苏洪泽古灌区的申报全程由河海大学农业科学与工程学院陈菁教授团队提供技术支撑。

据悉,洪泽古灌区位于江苏省淮安市洪泽区,灌区源于破釜塘,始建于公元199年,是世界上少有的规模宏大、历史悠久且沿用至今的水库型灌溉工程。洪泽古灌区既是古代水库蓄水灌溉工程的杰作,也是灌溉工程可持续运行管理的典范;既是古代政权稳定和国家安定的保障,又是从古至今区域农业生产和防洪安全的保障。

陈菁介绍,灌区67.25千米的洪泽湖大堤、15千米的明清石工墙,源自三国、唐代和清代的5条灌排河道遗存,5尊清代镇水铁牛、34块石碑、300多块石刻以及滚水坝遗址、决口遗址等组成了蔚为壮观的工程遗存;灌区延续118年的滚水坝运行记录和连续127年的水位观测记录、众多上谕、奏疏、治水论著、治水工艺、传统习俗、神话传说等形成了丰富的非工程遗存,具有极高的遗产价值。

陈菁所带领的团队长期开展水利史与水文化教学研究和技术服务,该团队由代小平、陈丹、李金刚等近10位教授、副教授及博士后组成。项目团队通过深入的现场考察,系统的资料挖掘和广泛的咨询研讨,成功还原了洪泽古灌区的灌溉排水体系和灌溉发展演变。

据悉,我国留存至今的灌溉工程遗产大多在当时的技术条件下,顺应自然条件,就地取材、因地制宜,能较好地处理工程建设与自然环境、社会需求之间的关系,所蕴含的传统灌溉科学经验和治水智慧,对现代水利建设发展具有重要参考借鉴价值,对灌溉遗产的挖掘、保护与科学利用,是传承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

中国科技网:http://www.stdaily.com/index/kejixinwen/202311/ced55fa3e8ee49e8a66421d3f2a524e5.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