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河湖的红色记忆】扁舟飞跃趁晴空,斜抹湖天夕照红——洪泽湖纪事

来源:《中国河湖的红色记忆》发布时间:2021-12-07

洪泽湖,是我国第四大淡水湖,位于江苏省西部淮河下游,苏北平原中部西侧,淮安、宿迁两市境内,为淮河中下游结合部。原为浅水小湖群,古称富陵湖,两汉以后称破釜塘,隋称洪泽浦,唐代始名洪泽湖。1128年以后,黄河南徙经泗水在淮阴以下夺淮河下游河道入海,淮河失去入海水道,在盱眙以东潴水,原来的小湖群逐渐扩大为洪泽湖。洪泽湖湖面广阔,资源丰富,历史悠久,为南来北往的航运枢纽,盛产各种鱼类,农业及养殖业也很发达,素有“日出斗金”的美称。

洪泽湖上好风光(李亚敏 摄)

“七七”事变后仅十个月,北平、天津、上海、南京等重要城市相继落入气势汹汹的日寇之手,大片国土沦陷,“亡国论”“速胜论”的观点到处流传。为适应新的斗争形势,1938年5月,毛泽东在其所著的《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问题》中指出:“江北的洪泽湖地带、江南的太湖地带和沿江沿海一切敌人占领区域的港汊地带,都应该好好地组织游击战争,并在河湖港汊之中及其近旁建立起持久的根据地,作为发展全国游击战争的一个方面。”[1]为此,中共中央向洪泽湖地区调集精兵强将,一大批经过长期革命战争考验的优秀军政干部被陆续派到这里开展工作。其中著名的有刘少奇、徐海东、彭雪枫、黄克诚、邓子恢、张爱萍、韦国清、刘瑞龙、张震、肖望东、黄春圃、赖毅等。在他们坚强有力的领导下,广大游击健儿纵横驰骋在广阔的洪泽湖地区,坚持长期抗战,有力地打击了日本侵略者。


新四军围湖痛歼顽匪

抗战时期,烟波浩淼的洪泽湖是淮北抗日根据地的天然依托和可靠后方,更是连接淮南、淮北两大根据地的纽带。它位于苏皖两省交界处,上接800里长淮,下连大运河和白马湖、高宝湖。湖面宽阔,港汊纵横,芦苇丛生,地形复杂,比较适宜开展水上游击战。但是这里长期却被几股土匪武装所占据,百里草滩、万顷芦荡,成为匪徒为非作歹的巢穴,百姓称之为“满湖鱼虾,满湖匪霸”。从清末到民国,官府多次发兵进剿,然而湖匪如湖草,大兵来时,四散而去;大兵走后,重新啸聚湖上。数十年间,匪患不断,加之兵匪一家,官匪勾结,湖匪日益坐大,洪泽湖周围十多个县的老百姓谈匪色变,苦不堪言。

洪泽湖西岸的浅滩过去分为三大洼,即溧河洼、安河洼与成子洼,成子洼后来形成了成子湖。溧河洼一带是匪首魏友三的地盘,魏匪俗称“老魏三”,为人心狠手辣,杀人如麻,当地人相互赌咒:“谁要是干坏事,就是老魏三的种!”可见其作恶残暴程度令人发指。安河洼是匪首孙乃香等人的领地,孙自称所部为“十路军”,湖边百姓的生杀予夺全凭他高兴与否,被人们视为恶煞,称之为“凶三爷”。成子湖边的尚嘴、罗嘴、高嘴附近则属于高铸九、陈佩华的势力范围,他们无恶不作,民愤极大。高匪还把所部称为“九路军”,暗中勾结日伪军,与南下的八路军作对。另外,湖上还有王乃汉、张文博、刘四乱子、刘五练子等匪帮,他们横行湖上,鱼肉百姓,自称“上水马子”和“下水马子”。

为了配合江南新四军渡江北上,时任八路军第5纵队第3支队司令员的张爱萍奉命率主力东进开辟淮海根据地。罗炳辉带领的新四军江北指挥部第5支队也同时向洪泽湖以东的淮阴、淮安、宝应挺进。而盘踞在洪泽湖地区的顽军和土匪势力,趁我军主力部队东进和日伪对皖东北扫荡之机,对根据地猖狂捣乱。严重的匪患,引起了根据地人民的极大愤怒。

1941年皖南事变后,改任新四军三师九旅旅长的张爱萍和政委韦国清,率部进驻洪泽湖西岸的半城镇。风光秀丽的洪泽湖,如今日寇入侵,土匪横行,令张将军极为愤慨,一个大规模剿匪的计划在他的脑海中正逐步形成。洪泽湖进可以攻,退可以守,对建立巩固淮北抗日根据地,是天然的大后方;而肃清湖上匪患,是湖区人民的强烈愿望,更是迫在眉睫。通过广泛细致的调查侦察,新四军九旅基本摸清顽匪的实力装备与活动规律。

洪泽湖(孟凯 摄)

在新四军到来之前,中共洪泽湖地下党组织即发动渔民抗日,组织了一支规模不大的湖上游击队。他们把渔船改造成战船(船头竖一块钢板作掩体的木制战船,称之为“钢板划子”),每日在湖上巡逻。由于规模小、战斗力弱,游击队只能打击小股湖匪,尚无能力和匪霸及日伪顽军正面作战。

湖上匪徒与日军、伪军、顽军互相勾结,他们打着江苏省政府主席兼鲁苏战区副总司令韩德勤的旗号,与新四军对着干。湖匪的实力具体分布为:陈佩华部,原为江苏省洪泽湖水警队,后改为韩德勤部独立支队,有匪徒200多人,有“九里锥”炮(俗称)3门、轻重机枪3挺、船近百条,其中钢板划子20多条,陈为支队司令;魏友三部,为韩德勤部游击五支队,魏称司令,拥众百余人,有轻机枪2挺、驳壳枪30余支、钢板划子10余条;高铸九为惯匪,与盱眙县城及百余只、钢板划子15只、土炮10门、鸭枪200余支;王乃汉部,拥众200余人,有钢板划子20余条;张文博部,拥众百余人,张自称苏皖游击指挥。其中以陈佩华、高铸九、魏友三气焰最为嚣张。高铸九更是扬言:八路军是“旱鸭子”,不敢下水,“九路军”不怕八路军。

张爱萍则鼓励官兵们:什么“九路军”“十路军”?都是乌合之众!话是这么说,剿匪还得精心准备。张爱萍和韦国清认真分析了战情,其中有利我军的条件也较多:首先,渔民痛恨土匪,人心向我,有老百姓贡献船只和做向导;其次,土匪内部不团结,经常火并,可以各个击破;再次,钢板划子虽然坚固,但可以采取迂回战术,侧面射击;第四,有水性好的渔民做教练,官兵们能迅速掌握水上作战的技能。

于是,张爱萍根据水上作战的要求和各类船只的特点,对部队进行编组训练,战斗队形按照突击船队、钳制船队和后勤船队的队形组成,由“主力舰”(实为木船,下同)、“炮舰”、“通讯舰”和“救生舰”组成钳制队,从正面攻击并吸引敌人;由二、三级“主力舰”、“驱逐舰”和“通讯舰”组成的突击队从左右两翼出击;由“救护舰”“运输舰”组成的后勤舰队殿后,与突击队保持一定的距离。指挥所设在钳制船队上。联络信号白天用旗语,夜间用包着红布的手电筒。

很快,在洪泽湖边的老汴河、濉河等河道上,就响起九旅官兵训练的喊杀声。

1941年4月初,张爱萍与韦国清讨论起草了给中共华中局及新四军军部的请战报告。新四军代军长陈毅与政治委员刘少奇批准下达了肃清洪泽湖上匪患的命令:“张韦部应乘芦苇尚未生长之机,肃清湖中顽匪……二师五旅派一个团协助进剿,该团电台与九旅联络并归张韦二人指挥。”[2]

九旅剿匪的主体计划是:政治上分化瓦解,经济上严密封锁,军事上彻底消灭。首先肃清环湖周围的散匪,切断韩德勤所部对湖匪的支援,在老子山、成子湖、临淮头等地实行军事封锁,然后再进行水上攻坚战,集中力量消灭顽匪。

在作好充分战斗准备的同时,九旅还充分发动群众,很多渔民青年报名参战,每船一两人帮助操桨。不少渔民在岸边结芦为舍,腾出船来做战船。一位十五六岁的小姑娘是当地有名的游泳和划船能手,抢着报名参加剿匪,张爱萍见她年纪偏小,没有同意,可她十分执着,每天一到部队训练时,她就来找张爱萍磨缠,还主动给部队作游泳和划船示范表演。张爱萍见她很坚决,就同意她参加战斗。

与此同时,九旅还对湖匪展开政治攻势,并有意放风:“我军不习水性,只有等敌匪上岸作战”,以此麻痹敌人,暗藏的坏分子果然把这些消息传递给湖匪。部队还对被捕的敌探说:“我们下不了水,但你们上来破坏根据地,我们就打掉你们。”敌探听了害怕不愿回去。张爱萍指示部队,把敌探放回去,让他替我们宣传。如此一来,湖匪果然上钩,认为新四军不敢下湖作战。

1941年5月1日,剿匪战斗准备就绪,九旅指战员整装待发。张爱萍的动员令是:“用洪泽湖战斗的胜利迎接红5月。”第二天拂晓,剿匪部队按预定部署分头出击。九旅25团和警卫营执行主攻任务。新四军二师五旅以一个团的兵力,担任湖东蒋坝、高良涧、顺河一线警戒。地方武装在管鲍套子把守,临战时,主要港口、码头实行戒严,防止匪徒逃跑。

5月3日拂晓发起总攻,张爱萍亲率25团3营及警卫营的主力舰队,从今泗洪县临淮镇的老汴河口驶出,向着顽匪的巢穴安河口出击。这也是顽匪的主要防御方向,正面有30多只匪船担任警戒,10多只钢板划子一字排开,向剿匪部队开枪开炮,阻挡进攻。张爱萍指挥“炮舰”用四根长竹篙前后左右将“炮舰”固定起来,命令战士们集中火力向敌船猛烈开火。一时间,高射机枪子弹如飞,炮弹在匪船上炸开了花。8连连长齐德宽带领突击队,分乘2只大船6只小船,在火力的掩护下冲到敌船附近,高喊:“不准动,缴枪不杀!”100余名顽匪见势不妙,纷纷举手投降,西路阻击的顽匪被率先击溃。

25团1营从东路自今泗阳县黄码头出击,主攻顽匪陈佩华部。湖匪用“九里锥”炮射击,企图打退我军进攻。1营指战员如猛虎下山,锐不可当,一面用重机枪扫射,一面破浪前进。顽匪一见遇上了新四军主力,“九里锥”也不管用了,就调转船头逃跑。

25团政治委员李浩然率领2营与团直机关,从成子湖西岸的高嘴向南进攻,主攻高铸九的“九路军”。上午10时左右,与敌船接上了火。高匪以50条大船出兵对抗,想从气势上来压倒新四军。2营集中重火力强行推进,几番冲锋,打得敌船转舵而逃。

中午12时许,剿匪部队三路合击,在成子湖东南湖面上会师,继续追歼残匪。

第二天,张爱萍命令参战部队,稍作休整再乘胜分进合击,不痛歼顽匪,誓不罢休。陈佩华残部逃至湖东被二师五旅截获全歼。高铸九残部在成子湖东北岸遭十旅29团伏击被歼,高匪只身潜逃,投靠了日伪军。

夕阳下的洪泽湖(李亚敏 摄)

由于战前准备充分,布置严密,火力猛烈,剿匪战役仅用两天就大获全胜,百年匪患铲除于一旦,洪泽湖回到人民手中。

第三天,几百条载满部队的船只汇集在洪泽湖上举行祝捷大会,十几条船一排围成一个半圆形的大会场。旁边陈列着缴获的战利品。渔民们也争先恐后地摇着渔船参加大会,还带着鱼、虾、菱、芡等水产品慰劳部队。会场上锣鼓、鞭炮和嘹亮的军号响成一片。张爱萍将军即兴赋诗一首《平定洪泽湖》:

洪泽水怪乱水天,奋举龙泉捣龙潭。红旗漫展万众勇,白帆云扬千樯舷。塞江倒海斩妖孽,长风劈浪扫敌顽。炀鸟红天炀红泊,渔歌满湖鱼满船。[3]

这次剿匪战役,使新四军巩固和扩大了淮北津浦路东敌后抗日根据地,打通了淮北与苏北、淮南几块根据地的联系,有力地支援了路西反顽斗争。开创了新四军水战胜利的先河,为淮北抗日根据地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在华中抗战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


粉碎日寇的“三十三天大扫荡”

剿匪胜利后不久,洪泽湖区人民抗日民主政权——洪泽湖管理局(1942年4月改称洪泽县人民政府)宣告成立。从此,广大湖区人民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开展减租减息运动,建立渔民抗日救国会,组织起草民抗日协会。有组织地开展和地主、渔霸、滩主的斗争,清算剥削阶级的罪行。贫苦的渔民子弟一批批被选为区乡政府的领导班子,他们带领群众在党的领导下,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大生产运动,建立了生产合作社,废除了牙行老板的中间剥削,渔业、手工业、商业呈现出欣欣向荣的景象。芦苇、鱼虾、芡实、莲子等特产,是淮北根据地的主要外贸物资,远销到敌占区的上海等地,换回枪械弹药、布匹、医疗器械等军需用品。洪泽湖地区每年为淮北苏皖边区行政公署及新四军四师提供的外贸物资中仅芡实就达几十万斤。丰饶的物产,使这里真正成了淮北根据地的坚强后方基地。

此时的洪泽湖,进可以攻,退可以守,实现了张爱萍将军的战略构想,淮北、淮南、淮海乃至苏中几大根据地连成一片,在洪泽湖滋润下,整个华中根据地都活转起来。2000多平方公里的水面,既有利于游击战争的回旋、跳跃,又便于根据地之间物资运输和部队安全转移。洪泽湖成了淮北各个抗日根据地的水上通道。沿湖广阔的芦苇荡更有利于我小股部队开展游击活动。纵横交错的沟、河、港、汊又便捷我地下交通。

洪泽湖所在的淮北敌后抗日根据地,位于侵华日军三大军事重镇——徐州、蚌埠、淮阴的核心地带,也是八路军和新四军联系的重要枢纽,战略地位十分重要,从而也成为侵华日军的心腹之患。1942年冬,日军调动精锐部队,以第十七师团的清水旅团、第十三旅团混成旅团一部为基干,总兵力万余人,由第十七师团长平林盛人统一指挥,从徐州、淮阴、泗县、固镇等地兵分五路向淮北苏皖边区的中心半城镇等地进行规模空前的大扫荡。日军妄图在洪泽湖畔消灭新四军第四师主力及淮北党政机关。得到日军大扫荡的情报后,第四师师长兼淮北军区司令员彭雪枫、政治委员邓子恢立即召开师部会议。针对武器精良的日军扫荡部队,会议决定在日军“扫荡”初期以一部分兵力置于内线配合地方武装就地坚持游击作战,主力跳出包围圈转移到日伪军的侧翼和后方予以袭扰,相机打击日军。如果日伪军在抗日根据地内增设据点则以一部分兵力返回抗日根据地,抓住日军兵力分散、作战疲劳、补给困难等弱点与敌人开展争夺战,歼击日伪军,恢复被侵占的地区。

1942年11月,时年27岁的26团团长罗应怀临危受命。此前该团经过数次激战,仅有三个营,六个连,总兵力不足900人,而且弹药极其缺乏。但罗应怀对洪泽湖的芦苇荡十分熟悉,在民兵配合下与日军周旋了二十余天。12月7日,罗应怀抓住时机攻打防御薄弱的日军青阳镇据点,驻防日军遭受沉重打击,附近日军得到消息立即回援,当日军赶到青阳镇时,26团已经撤离战场。

12月10日凌晨,日军重兵包围了朱家岗,对新四军阵地进行猛烈炮击。一时间硝烟四起,火光冲天。罗应怀紧急组织部队抵抗。战斗从团部驻地外围的交通沟展开,日军在交通沟东端进行密集炮击,26团战士跳下交通沟,凭借地形优势击退了日军的多次进攻。仗着火力凶猛,日军抢占了阵地外围的有利地形,把26团战士压制在交通沟内。

战斗在洪泽湖畔(来源《张震回忆录》)

12月10日上午八时,交通沟内的战斗进入白热化阶段,罗应怀来到阵前亲自指挥作战,战士们打退了日军多次进攻,但自身伤亡也在增多,阵地逐渐缩小。战士们在宽不到两米的交通沟与日军展开白刃战,反复激烈拼杀,战斗到下午一点,阻挡日军已达8个小时之久。

丧心病狂的日军用燃烧弹烧毁房屋,顷刻间村庄里浓烟滚滚,火光冲天,村里是团部所在地,团部的安危关系着整个战局,副团长严光派出了最后的预备队——小鬼班。所谓小鬼班只有12个人,最大的不超过16岁,最小的还不足14岁。他们大多数是淮北根据地穷苦农民的孩子,有的父母被日寇杀害成了孤儿,新四军本来要送他们去后方学文化,但是还未启程,就赶上了这次战斗。小鬼班接到命令纷纷拿起大刀和手榴弹冲进战场,火速增援阵地,趁乱杀进大麦场,抢下两辆牛车堵住村口大门。

12月10日下午四时许,四师骑兵团奉彭雪枫军令火速支援朱家岗。26团随即发起了全面反击。包围朱家岗的日军完全没有料到新四军援军会如此神速,在26团和骑兵团的内外夹击下,日军如鼠逃窜,溃不成军,逃回据点。至晚十点,历时18个小时的浴血奋战,新四军一举打破日军围剿,取得重大胜利。朱家岗战斗,粉碎了日军在淮北地区33天的大扫荡,巩固和壮大了淮北敌后抗日根据地。据统计,朱家岗保卫战共击毙敌军280余人,新四军26团阵亡73人。

朱家岗战斗结束后,26团隆重召开殉国烈士追悼大会(来源《张震回忆录》)

此后,新四军第四师各部重整军力,乘胜扩大战果,收复失地,大力开展反蚕食战斗,日伪军龟缩在青阳镇、归仁集等据点中避而不出,不久后在新四军猛烈攻击下日伪军放弃据点,全线撤退,淮北根据地全部恢复。

以当地人民武装为骨干的洪泽县武装大队,也参加了反扫荡战斗。广大群众切身体会到新四军是为国为民打鬼子的队伍,无不踊跃参军参战。到1942年,洪泽县武装大队发展为总队,并由最初的3个连发展为4个连,并用他们在湖上神出鬼没地与日伪军展开游击战,取得了一个又一个胜利,使敌人畏之如虎。

1945年,抗日战争进入最后阶段。日军垂死挣扎,急于打通淮河运输线,不断进犯洪泽湖抗日根据地。活跃在湖区的新四军和地方武装积极备战,时刻提高警惕,在各河口布置水雷或用烂渔网封锁河道,只要敌人的汽艇进入这些河口,乱草烂网便卷进汽艇的推进器,使之寸步难行,无法进湖,日伪军进犯洪泽湖的阴谋一直未能得逞,洪泽湖区根据地的安全得到了保障。


坚守58天湖上斗争

1946年7月,国民党军对淮北发起重点进攻。8月底,中共中央制定“向北发展,向南防御”的战略方针。我军主力于宿北大捷后北撤到山东。洪泽湖军民转入艰苦的敌后坚持时期。

9月19日和22日,国民党军先后占领两淮(淮阴、淮安),接着运河沿线各城镇相继被敌人占领,华中第七分区与苏北的联系被切断。11月25日,敌人对成子湖西畔吕集一带发动大规模围剿,在五六个小时的战斗中,撤退到此的淮北各县乡干部及地方武装就有500余人壮烈牺牲。11月26日,洪泽湖西岸的临淮头失守,整个洪泽湖被敌军5个团、1个交警大队及沿湖土顽和还乡团所包围。

11月下旬,随着洪泽湖附近的陆地都被敌军占领,洪泽湖周边的各县党政干部、地方武装以及家属,华中第七分区尚未撤走的工作人员和《拂晓报》社的人员,共计2000多人被迫撤入洪泽湖中。由于人多船少,物资又被封锁,撤退到湖上的部队生活很困难。正值隆冬时节,滞留湖上的人员只能靠小麦和捕鱼充饥。缺少棉被,只能采集芦花编成毯子来御寒。

在生死攸关的关键时刻,华中七地委联络部长姚克和各个县委及地方武装负责同志,于11月26日迅速聚集在赵沙召开紧急会议,就坚持还是突围的重大问题展开了激烈的讨论。最后,大家统一了思想,决心坚持洪泽湖敌后斗争,誓与洪泽湖共存亡。会议决定成立中国共产党洪泽湖工作委员会。大家一致推选姚克为工委书记,泗南县委书记洪沛、洪泽县委书记王化东、县长谢楠为委员。

为了分散隐蔽,更好地保存干部和武装力量,洪泽湖工委决定把那些非战斗人员和不能参战的同志分批送上陆地,动员他们投靠亲友,到敌占区隐蔽下来,能做情报工作的就设法进行情报联络。这一决定得到了同志们的理解和拥护。有的同志带一批人上岸到淮南打游击,有的同志带一批干部到运东去找上级,更多的同志为了顾全大局,暂时离开了组织和战友,各自上岸分散隐蔽。

11月下旬,工委派遣原七地委敌工部的干部戴胜五、朱淑华夫妇,通过老子山伪保长张明科的关系上岸,利用同乡关系打进盱眙县城并住了下来,通过敌交警大队队长王德顺为首的山东同乡会,开展地下活动,并从敌交警大队买来子弹、药品、布匹等急需物品送到湖上。12月初,工委提出要在敌占区设法建立地下党组织,以便有计划、有领导地开展对敌斗争。不久,老子山、仁和乡的地下党组织相继建立起来。他们利用各种关系了解敌情,并建立了情报站,不断为工委和指挥部提供敌人的活动情况,为我军牵制、打击、瓦解敌人创造了条件。

工委决定成立“新四军洪泽湖武装指挥部”,任命魏存平为指挥,刘凯顺、贺庆为副指挥。下设政治处和参谋处,贺庆兼任参谋长,李明辉任政治处主任。在工委和指挥部统一领导下,以洪泽县总队为基础,和泗南、盱凤嘉等县的武装混合编成两个主力连。连队为四四编制,即一个连四个排,一个排四个班,一个班少则十几人,多则二十几人。每班都配有一条大船和几条作战灵活的小划子(小船)。每个连配有小炮、机关枪和钢板划子。指挥部直辖鸭枪队和直属队。

12月上旬,驻守临淮头的国民党广西军出动了一个营的兵力进入湖中“清剿”。我湖上武装指挥部事先得到情报,立即出动两个主力连,以几十条钢板划子在外河口组成三角形阵地。当敌人在距我阵地500米时,冲锋号吹响,所有轻重武器一起开火。一连在左,二连在右,指挥部和工委居中,船打满篷,乘风破浪冲向敌人。敌人的小船在我军机枪、步枪的突然袭击下,歪歪斜斜地直打转,受到重创后仓惶溃逃。

敌人武装“围剿”失败后,仍不甘心,又改变策略,用小股武装采取偷袭和埋“钉子”的方法,企图分割我军在湖荡里的活动基地。

40多天过去了,粮食和弹药已经接济不上了,困难越来越大。工委根据大家的意见,决定再派《拂晓报》社熟悉运东情况的谈一菲和五河县委组织部长柳林通过关系到运东去找上级党组织。历经曲折,他们终于找到了华中分局,向领导汇报了在敌后坚持斗争的情况。

1947年1月18日,根据华中分局的决定,饶子健、赵汇川等带领淮北挺进支队的七十七团、八十一团、骑兵大队和一部分地方干部顶着刺骨的寒风,从宿迁到皂河之间强渡运河,重返淮北。1月23日,挺进支队派两名联络员化装成国民党军官进入洪泽湖与工委联系。工委负责同志看到挺进支队首长的慰问信,不由得热泪盈眶。大家知道主力打回淮北后,无不欢呼雀跃,战士们把船板跳得叮咚响,整个驻地一片沸腾,沉寂多日的军号又吹响了。几十只钢板划子立即启锚扬帆,向成子湖进发。

洪泽区二河闸(孟凯 摄)

1月21日,半城镇的敌军对驻守赵沙的泗南武工队发起偷袭。洪泽湖二连副指导员俞德让率一个班护送精减人员从半城上岸,正与这股敌人相遇,随即展开激战,俞德让肩膀中弹后,仍在甲板上坚持指挥战斗。又一颗子弹飞来,击中了他的头部,俞德让光荣牺牲。这场遭遇战为泗南武工队赢得了时间,得以安全转移到湖上。

1月24日,工委几位负责同志和副指挥贺庆在洪泽湖北岸的谢咀与淮支首长饶子健、赵汇川等胜利会师。

在人民群众的支持下,湖上部队克服了种种困难,坚持了58天艰苦卓绝的斗争,始终保持着旺盛的斗志和乐观情绪,为解放淮北地区积蓄了力量,也为坚持敌后武装斗争树立了一面光荣的旗帜!洪泽湖不愧为苏北、淮北人民的母亲湖,它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的重大历史贡献和作用永远值得后人的珍惜、铭记。


参考文献

[1]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421.

[2]洪磊.长风破浪扫敌顽荡平匪患保安宁——张爱萍平定洪泽湖战斗[OL].宿迁市党史学习教育领导小组办公室、宿迁日报社、速新闻.20210421.

[3]孙智萍,李阳.洪泽湖上扫敌顽[J].铁军,20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