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河湖的红色记忆】东渡黄河驱虎豹,同仇敌忾保家园——黄河纪事

来源:《中国河湖的红色记忆》发布时间:2021-11-01

在中国北方,有一条浩浩荡荡的“几”字形长河,流淌亿万年,绵延数千里,孕育了华夏文明。这就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这一温暖、亲切的身份背后,是一个古老民族说不尽、道不完的岁月故事。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深入挖掘黄河文化蕴含的时代价值,讲好“黄河故事”,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聚精神力量。

黄河远上九曲流(孟凯 摄)

奔腾不息的黄河,蕴藏着排山倒海的力量。古今多少战事,都沿河而举。进入近代以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这条翻滚跃动的长河在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实现国家富强的伟大征程中,书写了可歌可泣的红色篇章,留下了感人至深的红色故事,锻造出永放光芒的红色文化。

黄河上游段(孟凯 摄)


红旗漫卷东渡黄河

1937年8月下旬,暑热未消,陕西韩城的黄河岸边红旗漫卷,这是从陕北出发的“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第115师的先遣部队,正准备东渡黄河开赴华北抗日前线。此情此景,在《抗日将士出征歌》中得到了形象的颂唱:“全国动刀兵,一起来出征。……红日照征程,敌后出奇兵。……今番渡得黄河来,要把敌人消灭净。”

一个多月前的7月7日,侵华日军发动了震惊中外的卢沟桥事变,企图以武力征服中国。就在卢沟桥事变发生的第二天,7月8日,中共中央率先向全国发出通电,大声疾呼:“平津危急!华北危急!中华民族危急!只有全民族实行抗战,才是我们的出路。”号召“全中国同胞,政府与军队,团结起来,筑成全民族统一战线的坚固长城,抵抗日寇的侵掠。”[1]7月14日,毛泽东等致电叶剑英,要他转告蒋介石,“红军主力准备随时出动抗日,已令各军十天内准备完毕,待令出动。”[2]同时,要红军各路将领到云阳集中,讨论红军改编问题,并对红军参战、部队编制等做了周密的部署。7月15日,中国共产党在递交给国民党的《中共中央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中再次重申:“取消红军名义及番号,改编为国民革命军,受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之统辖,并待命出动,担任抗日前线之职责。”[3]

然而,中共在南京与国民党的谈判并不顺利,蒋介石迟迟不予答复,只到八一三淞沪抗战爆发,谈判才有了转机。8月18日,蒋介石表示同意朱德、彭德怀为八路军正副总指挥。22日,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正式宣布了八路军的番号。据周恩来后来的回忆:“他(蒋介石)从庐山跑回来,觉得这是全面战争了,才发表了八路军的番号,紧跟着又发表了十八集团军的番号,要我们的军队去打仗。”[4]

8月25日到27日,中共中央在洛川召会议,毛泽东在会上明确提出,红军在抗日战争现阶段的战略方针以游击战争为主。此次会议还通过了《抗日救国十大纲领》,并公诸于世。25日,中央军委正式发布《关于红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的命令》,数万名身经百战的红军将士摘下红五星,换上了带有青天白日徽章的国民革命军军服。改编完成后,八路军总部和第115师、第120师、第129师三支主力部队分别在三原县,泾阳县云阳镇和富平县庄里镇举行抗日誓师大会。朱德在云阳镇主持了红军改编大会,宣读抗日誓词:“为了民族,为了国家,为了同胞、为了子孙,我们只有抗战到底!”

自8月22日起,八路军总部及其下辖的3个师3万多人,在朱德总指挥的率领下,出师开赴华北,取道韩城从芝川渡口东渡黄河。

自古黄河拥天险,渡河如渡关。八路军为什么选定韩城渡河?这是个深思熟虑后的结果。毛泽东主席详细查阅了地图和相关历史、地理资料,发现芝川黄河古渡口自古以来就是兵家必争之地,有着非常特殊的地理位置。出老芝川城南门,往南约70米的原上,有西汉太史令司马迁的太史祠,下原往东约100米,便是芝川古渡,一个从渭北过河去山西的重要码头。当时黄河河面宽阔,最宽可达10公里,水流湍急,宛如天堑,为数万大军渡河增加不小的难度。然而这里群众基础很好,有健全的中共党组织,有利于隐蔽而又安全的渡河行动。八路军从这里渡河,既可规避从平汉铁路东进旋即就要与日军正面交锋的局面;也可经此进入山西,开赴前线,便于统一领导,相互策应,避免力量分散而遭遇不测;更有利于在敌后开展独立自主的游击战争。

8月17日,毛泽东分别致电朱德、彭德怀、任弻时强调指出:“红军为安全计、为隐蔽计、为满足晋绥渴望计,决走韩城渡河,在侯马上车到大同集中,再转至怀来、蔚县、决不走平汉路。”[5]

选好渡河地点,解决一大难题,然而怎样才能把数万人马和辎重运送过黄河,这又是一道大难题。国民党陕西省政府下令,由韩城县政府负责安排八路军渡河事宜,中共韩城县委积极配合县府,临时征集和赶制了100多艘大木船,并派中共党员、水手徐岱云负责调集指挥船工。临出发前,朱德总指挥把部队上有关领导和船工队长召集在一起开会。朱老总说:“现在我把渡河的一切权力交给你们,过河时部队坚决听从你们的指挥。”船工们看到朱老总这样信任他们,纷纷表示:“部队首长这样相信我们,我们一定要保证同志们的安全,胜利完成渡河任务。”当部队来到黄河边,河面上已经是百船待发,准备妥当的船工,手里紧紧握着撑杆船橹,随时准备出发。[6]

奔腾吧,黄河(孟凯 摄)

当时的芝川渡口河面宽阔,既有浅滩,又有漩涡,加上河水暴涨,水急浪高,行船十分困难。据当年为八路军掌舵的船工回忆,为了保证抗日将士的安全,舵手们稳掌舵,抛锚工严阵以待。艄公站在船楼上细观水情,详查风浪,船工们齐心协力,闯过了一个个险滩,战胜了一次次恶浪。最终,韩城人民经过20多个日日夜夜,把数万的抗日队伍顺利地送到了黄河对岸的山西万荣,从此展开了八路军奔赴华北前线,抗击日本侵略者的动人画卷。[7]


首战告捷力挫日寇虎狼之师

按照计划,从九月二日起,八路军将陆续从山西开赴华北前线。然而就在此时,华北局势突变,日本侵略军发起强大的钳形攻势,兵分两路不断向太原进逼,山西危如累卵。毛泽东审时度势,及时调整八路军作战区域的部署:115师位于晋东北,以五台山为活动重心,暂时在灵丘、涞源,不利时逐渐南移,改以太行山脉为活动区;120师位于晋西北,以管涔山脉及吕梁山脉北部为活动地区;129师位于晋南,以太岳山脉为活动地区。并一再要求各部队必须坚定不移地执行“独立自主的山地游击战”方针。

为应对日军的进攻,国民党第二战区司令长官阎锡山制定了第二战区平型关战役计划,要求八路军配合作战。为此,八路军副总指挥彭德怀提出了八路军的配合方案:“以友军坚守平型关正面,八路军115师隐蔽集结于敌前进道路的侧面,从敌侧后夹击进攻平型关之敌。”[8]9月21日八路军总部制定了作战训令。

此时,与先头部队推进的115师师长林彪,已到达平型关附近,他根据对地形的勘察和对敌情的分析,也向八路军总部和中央军委提出集中兵力打一仗的建议。毛泽东回电:同意前方提出的以一旅集中,相机给敌以打击、暂时不分散的意见。[9]

9月22夜,日军板垣师团第二十一旅团在攻占广灵、浑源、灵丘后,立即向平型关的中国守军阵地发起进攻。

9月23日,朱德、彭德怀给115师下达命令,指出:敌于昨夜以来,忽奇袭国民党军平型关阵地,现正激战中,第115师即向平型关、灵丘间出动,机动侧击向平型关进攻之敌,但须控制一部于灵丘以南,保障自己之左侧。[10]

平型关位于桓山、五台山之间的一条地堑式低地上,十分险要,东连紫荆关,西接雁门关,是明代内长城的重要关口。平型关以东的关沟峡谷,为群山夹峙的谷道,一条古道穿越其间。24日,林彪和聂荣臻,派人侦察地形后,确定在平型关东北关沟至东河南村长约13公里的公路两侧的高地上设伏。

在全师连以上干部的战前动员会议上,林彪分析了战局,讲明115师的胜利条件;副师长聂荣臻作了深入的政治动员,着重阐明为什么打这一仗和如何打好这一仗;并确定了具体兵力部署:以师直独立团和骑兵营进抵灵丘至涞源、广灵之间,阻击敌人增援;以第343旅685团先敌占领关沟至老爷庙一线南侧高地,截击敌先头部队,即“拦头”;以686团占领老爷庙至小寨村一线南侧高地,实施中间突击,分割沿公路进攻之敌,尔后向东跑池方向发展进攻,即“斩腰”;以第344旅687团占领蔡家峪、西沟村和东河南镇一线阵地,断敌退路,即“断尾”;以第688团作为师预备队,部署在东长城村。

25日清晨7时,日军板垣师团第21旅团的后续部队乘汽车100余辆、辎重大车200余辆,由东向西缓慢地进入乔沟峡谷公路。当敌先头部队进入关沟与辛庄之间的叉路口时,早已埋伏好的685团、686团、687团同时开火,步枪、机枪、手榴弹、迫击炮的火力倾泻而下。毫无戒备的敌人顿时被打得人仰马翻,一片混乱。

对当时的战斗情景,聂荣臻回忆道:“战斗一开始,全线部队即居高临下地向敌军展开猛烈袭击,一下子把它的指挥系统打乱了。山沟里,汽车撞汽车,人挤人,异常混乱。我同林彪研究了一下,决定把敌军分成几段,分段吃掉它,随即下达了命令。立刻,巨大的冲杀声响彻山谷,战士们勇猛地向公路冲击,同敌人展开短兵相接的白刃肉搏战。侵华战争初期的日军与后期的不同,,他们经过严格的军国主义训练,抵抗得十分顽强,虽然失去了指挥,仍分散着跟我们厮拼。有的爬在车轮下和沟坎上射击,有的向坡上爬,妄图夺取阵地。战斗始终打得很激烈,甚至出现了敌军的伤兵与我们的伤员打成一团的情况,互相用牙齿咬,用拳头打。敌人虽然很顽强,但它无法抵住我军的猛烈进攻,不能摆脱失败的命运,一部分被歼了,一部分向东跑池逃跑了。”[11]

激战三个小时,被伏击的日军即遭致命打击。

据战后日本记者报道;是役,“无武装但多乘马的大队行李队首先遭到痛击全部溃灭。桥本参谋,高桥少尉等指挥卫队奋力迎战,结果全员战死。”“在八路军伏击圈的西端,遭到预设的伏击,指挥官新庄中佐以下约二百人战死,车辆焚毁。”

在平型关正面进攻作战的日军第三大队,得知自己的汽车队遭伏击,立即出动包括机关枪中队在内的三个主力中队前往救援。115师又在距小寨村将近12里的关沟村、老爷庙一带与日军展开激战。685团进行顽强的阻击战,于当日下午取得小寨村歼灭战的胜利,兵力得到加强,攻击越发凌烈,先后攻占了东跑池、辛庄、关沟等要地,把日军包围起来。此时,在平型关正面的国民党军并没有按计划出击,115师曾多次派人联系,均无结果。

由于日军援兵将至,115师于26日凌晨主动撤出战斗。国民党军贻误战机,致使未能全歼日军,进一步扩大战果。

担任阻击敌军增援师直独立团,在涞源以西大约20公里、涞灵公路上一个名叫腰站的小村庄,与日军板垣师团第9旅团的一个联队遭遇上。狭路相逢勇者胜,全团官兵在团长杨成武的指挥下,勇猛顽强,奋力阻击,令敌军裹足不前,直至平型关战斗胜利,始终未能越雷池一步,日军在阵地上留下三百余具尸体。

这一仗,115师共毙敌1000多人,摧毁日军汽车74辆、马车70辆,缴获摩托车3辆,马步枪数百支、轻机枪10余挺、一门钢炮、2000发炮弹和大量军用物资。

平型关战斗,是中国军队自抗战以来取得的首次大捷,给予不可一世的日本侵略军以沉重打击,尤其是力挫日军精锐师团,打破了“皇军”不可战胜的神话,极大地鼓舞了全国人民的抗日斗争。聂荣臻在《首战平型关》的回忆文章中写道:“我们出师以后,第一仗就是平型关战斗,它打出了中华民族的志气,树立了八路军的威信,对国内外产生了很多的影响,尤其在‘恐日论’和‘亡国论’到处流行的时候,这一胜利大大增强了全国人民抗战的决心和信心,这是平型关战斗胜利最重要的意义。”

平型关大捷,迅即在全国传扬开来。后方各大城市的报纸和广播电台都以头条新闻进行了报道,海外各大报纸和通讯社也争相报道这一消息。石家庄的民众听到这一消息,无不欢欣鼓舞,燃放鞭炮以示庆祝。广大敌占区的人民,得知这一好消息,无不奔走相告,他们在敌人黑暗的统治下终于看到一线胜利曙光。

消息传到延安,毛泽东十分高兴,立即致电前方,庆祝这一空前胜利,并指示八路军各主力师要在忻口战役中配合友军作战。

根据毛泽东的指示,120师一度收复了雁门关,伏击日军辎重部队,截断了从大同经雁门关至忻口的交通;115师主力夺回平型关,并收复涞源、定县七座县城、切断了日军从张家口经平型关至忻口的交通线;129师陈锡联团于10月19日夜袭阳明堡日军机场,焚毁日机20余架。八路军各师的行动,使日军的后方补给线陷于半停顿状态,有力地配合和援助了正面防守忻口的友军。

英勇的八路军越战越强,并在山西敌后建立起坚持抗战的根据地,从而使人民群众对共产党、八路军充满信任和希望,被视为力挽狂澜的中流砥柱,纷纷加入到这支抗日救国的队伍中来。


同仇敌忾保卫黄河

“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这首中国人耳熟能详的歌曲,在烽火连天的抗战岁月里,唱响华夏大地,极大地鼓舞了中国军民的士气,振奋了民族精神,成为中华民族抗日救国不朽的英雄乐章。

1938年9月,武汉沦陷后,诗人光未然带领抗敌演剧队,从陕西宜川县的壶口附近东渡黄河,转入吕梁山抗日根据地。途中,他们在晋陕峡谷目睹了黄河船夫们与狂风恶浪搏斗的情景,聆听了高亢、悠扬的船工号子,心情久久不能平静,产生了创作长诗的灵感冲动。

1939年1月,光未然抵达延安后,仅用五天五夜就创作了400多行的长诗《黄河吟》,并在这年的除夕联欢会上朗诵。当时在延安鲁迅艺术学院任音乐系主任的冼星海深深被光未然的朗诵所打动,表示要为演剧队创作《黄河大合唱》。于是,从这年的3月26日开始,在延安一座简陋的土窑里,就着上级特批的两斤白糖,冼星海抱病连续写作6天,一气呵成完成了《黄河大合唱》的谱曲。

4月13日,由邬析零指挥抗敌三队于陕北大礼堂公开首演;1939年5月11日,在庆祝鲁艺成立周年晚会上,冼星海穿着灰布军装和草鞋、打着绑腿,亲自指挥《黄河大合唱》,在场的毛泽东和其他中央首长听后连声叫好。歌曲迅速传遍全国,成为抗日救亡的号角。在随后的两年里,延安无处不唱“黄河颂”,无处不闻“黄河怨”,无处不是“保卫黄河”那铿锵有力的回响……[12]

《黄河大合唱》唱响的是抗日主旋律和时代最强音!这首以抗日战争为背景,以黄河为中华民族精神象征的组歌,庄严地讴歌了中华民族的万众一心、英勇抗争的英雄气概,热情地颂赞了中华儿女不屈不挠、保卫祖国的必胜信念。《黄河大合唱》采用三弦伴奏,初稿是边谱边排边完善的。全曲共分8个乐章,分别是《黄河船夫曲》《黄河颂》《黄河之水天上来》《黄水谣》《河边对口曲》《黄河怨》《保卫黄河》《怒吼吧,黄河》。人声朗诵的第三段《黄河之水天上来》,往往被略去不演。据说是因为战时难以找到能胜任该段朗诵的演员。新中国成立后,《黄河大合唱》只演七段,唯独没有第三段《黄河之水天上来》。延安时期是作者光未然自己朗诵的,他披着一个黑斗篷在延安那个场院朗诵。新中国成立以后,他没有再在音乐会上出现过。从创作技术上来说,冼星海运用了西方的“康塔塔”形式以及合唱和声写作技巧;从题材上来说,它将现实和人民的生活进行了艺术性的加工塑造,这使《黄河大合唱》成为一首具有中国风格、中国气派和中国内涵的艺术杰作。新时代与半个多世纪前的背景虽已完全不同,但这一作品对依然对中华民族有着强大的激励作用,每次唱之听之,仍令人心有所感,情有所动。[13]

关于《黄河大合唱》,冼星海后来回忆道,“这大合唱在延安演出时曾屡次由我指挥,合唱队由一百起增加到五百,乐队二十余人,多用中国乐器。大礼堂几乎容纳不下,声音远远可以听到……一个《黄河大合唱》的成功在我不算什么,我还要加倍努力,把自己的精力、自己的心血贡献给伟大的中华民族。我渐愧的是自己写得还不够好,还不够民众所要求的量!”[14]

曾跟随冼星海学习创作的中国音乐家协会主席李焕之,回忆当年在延安演出《黄河大合唱》时的情景,写过这样一段话:“在物质条件极缺乏的边区,要组成一个完备的乐队是谈不上的,当时有什么乐器都尽可能地用上,除了三四把小提琴外,就是二胡、三弦、笛子、六弦琴和打击乐器。没有谱架,就用木板搭起当谱架。没有低音乐器,就自己动手制作。”[15]你看那乐队的右角,立着一具新的“武器”,那是用汽油铁桶改造的低音胡琴,它发出了雄浑且带有金属共鸣的声音,歌唱黄河的宏伟气概;你再看在这具新式“武器”的侧面,又是一具新型“武器”,它是一个大号的搪瓷缸子,里面摆了十几、二十把吃饭用的勺子。当“黄河船夫曲”的朗诵“那么你听吧!”一完,指挥者的手臂一挥,这具新式打击乐器就发出“哗啦哗啦”之声,与管弦、锣鼓齐鸣,配合着合唱队的“咳哟,划哟!……”,烘托出万马奔腾之势。[16]

风在吼,马在叫,

黄河在咆哮,黄河在咆哮,

河西山冈万丈高,河东河北高梁熟了。

万山丛中,抗日英雄真不少!

青纱帐里,游击健儿逞英豪!

端起了土枪洋枪,挥动着大刀长矛,

保卫家乡!保卫黄河!

保卫华北!保卫全中国!

在日本帝国主义妄图侵占全中国,中华民族面临空前危机的苦难岁月里,中国的抗日军民同仇敌忾,奋不顾身,前赴后继,“端起了土枪洋枪,挥动着大刀长矛”,誓死“保卫家乡!保卫黄河!保卫华北!保卫全中国!”谱写了一曲惊心动魄、慷慨激昂的民族颂歌!


参考文献

[1][2][9]金冲及.毛泽东传(1893—1949)[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6:453455,473.[3]人民网.中共中央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OL].20170226.https://www.sohu.com/a/127278264_114731.

[4][5]周恩来.周恩来选集[M].(上).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195196,469.

[6]陕西日报.从这里,八路军东渡黄河出师抗日[N].20190816.

[7]华商报.八路军曾东渡抗日:身披麻袋露宿街道[N].20150615.

[8]王焰.彭德怀年谱[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179.

[10]中央文献研究室.朱德年谱:中(新编本)[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671672.

[11]聂荣臻著,聂荣臻回忆录,北京:解放军出版社,1984:354.

[12]河北共产党员新闻网.《黄河大合唱》创作的前前后后[OL].20190326.https://www.sohu.com/a/303821495_120044272.

[13]中国共产党新闻网.冼星海之女专访:《黄河大合唱》为抗日发出的吼声[OL].20150730.http://dangshi.people.com.cn/n/2015/0730/c8503727384617.html.

[14]中音在线.《黄河大合唱》背后的故事[OL].20090919.http://www.musiceol.com/news/html/20099/200991912583028974434.html.

[15]国际在线《黄河大合唱》诞生记[OL].20200728.https://www.sohu.com/a/410161309_115239?_trans_=000014_bdss_dkmwzacjP3p:CP=.

[16]中红网.壮我国魂的音乐史诗——《黄河大合唱》[OL].20150525.http://www.crt.com.cn/news2007/news/hykzjsjnkzslqsznzw/15525174545hk488i001a872ch2ic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