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河湖的红色记忆】清清万泉河,铮铮娘子军——万泉河纪事

来源:《中国河湖的红色记忆》发布时间:2021-09-17

万泉河,古时称多河,是中国海南岛第三大河,位于中国海南省海南岛东部,全长163公里,流域面积3693平方公里。万泉河有两源:南支乐会水为干流,长109公里,发源于五指山林背村南岭。北支定安水,源出黎母岭南。两水在琼海市合口嘴会合始称万泉河。万泉河得名于“纳众流”“万泉合派”。对此,明朝琼州府志即《正德琼台志》记载可资佐证。《正德琼台志》[唐胄编,明正德6年(1512)编纂]记载:“万泉河以其纳会同诸县众水之流,故名万泉。”《乐会县志》[程秉造主编,清康熙26年(1688)编纂]记载:“万泉河北受定安、会同思河、南闾诸水……至博鳌港合温泉(即九曲江)、龙滚水流入于海,以其纳众流故名。”《乐会县志》[林大华主修,清宣统3年(1912)编纂]记载:“万泉河在县治二十五里,北接会同漓盆、嘉积溪诸水,东流至博鳌港、合嘉镰(即九曲江)龙滚水入海,故名万泉合派。”基于此,1995年出版的《琼海县志》[甘先琼主编,广东科技出版社出版]明确记载:“万泉河以其纳众流而得名。”

2000年,琼海市旅游局为了挖掘万泉河的人文资源,打造旅游品牌,发起万泉河传说创作征稿活动。有作家为万泉河名字的来源创作了一个美丽的传说:1330年,登基后的元朝文宗皇帝不忘3年前被流放到海南岛定安县时,多河两岸百姓厚待他,在他北上回朝时,相拥到多河岸边给他送行,并握拳齐呼:“太子万全,一路万全。”为了报答多河两岸百姓送他“万全”的款款深情,文宗下诏将多河命名为万泉河。

万泉河历史悠久,奇秀天成,万泉河畔同时也是红色娘子军的诞生地。

1856年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与英、法等帝国主义国家先后签订丧权辱国的《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将海南岛开辟为‘国际商埠’。此后,帝国主义的铁蹄肆意践踏琼崖大地。位于万泉河两岸的琼东、乐会县(新中国成立后两县合并为现在的琼海市)成为帝国主义侵略的重点。在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的双重剥削摧残下,琼东、乐会县等地经济贫困,文化落后,人民长期受到奴役和饥寒交迫之苦。

中国共产党成立后,琼海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开展了如火如荼的革命斗争。1926年2月,中共琼崖东路特别支部在嘉积成立,为琼岛最早的党组织之一。1927年9月23日,县委在琼崖特委的直接领导下,发动3000多名农民配合讨逆军攻打椰子寨、长坡、福田、烟塘、牛角、草塘等守敌据点,向国民党反动派打响了全琼武装暴动的第一枪。1928年春,全县有19个乡按县苏政府颁发的《土地问题临时办法》,发动农民减租退押,废除苛捐杂税,烧毁田契,没收地主豪绅土地分配给无地或少地的农民,为全琼“土地革命”做出了示范。1930年8月,中国工农红军第二独立师即琼崖红军独立师成立后,全琼武装斗争进入全盛时期。随着革命形势的发展,土地革命的深入,乐会县广大妇女的革命积极性空前高涨。1931年3月,中共琼崖特委批准先在乐会县创建“乐会县赤色女子军连”试点。乐会县赤色女子军连成立后,配合红三团打了几场胜仗,军威大振,产生强大的凝聚力,报名参加赤色女子军的女青年越来越多,不但乐会县就连琼东、万宁等邻县的女青年也踊跃提出参军要求。为了进一步发挥琼崖妇女在革命斗争中的积极作用,琼崖特委决定成立女子军特务连。女子军特务连实行三三建制:全连编制三个排,每排3个班;每个班有10名战士,全连各排编制共90名战士。连领导职数2人,即连长、指导员各1人,连部工作人员8人,即传令兵、旗兵、号兵、庶务员、挑夫各1人,膳食员3人。全连指战员编制共100人。除庶务员、挑夫、号兵3人为男同志外,其余的都是女同志。1932年春末,琼崖特委决定扩编女子军特务连,将原来女子军特务连第一排、第三排从乐四区调往琼东四区益平乡即师部驻地执勤,同时调整建制,以此为基础组建“中国工农红军第二独立师第一团女子军特务连第一连”,归红一团领导,由冯增敏任连长,王时香任指导员。下辖两个排,一排长卢赛香,二排长曹家英。夏初,留驻乐四区原女子军特务连第二排扩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第二独立师第三团女子军特务连第二连”,归红三团领导,由黄墩英任连长,庞学莲任指导员。第二连也辖两个排,一排长李昌香,二排长王振梅。

女子军特务连长期转战在万泉河流域,取得了一个又一个战斗的胜利,创造了诸多奇迹,充分展示了中国妇女顽强的斗争精神。


伏击沙帽岭

在乐会县四区革命根据地以东20里地,是琼崖东路重镇中原。乐会县国民党“剿共”总指挥陈贵苑带领几百民团武装盘踞在这里,抽丁征粮,鱼肉百姓,窥探情报,并经常骚扰苏区,对苏区构成严重威胁。1931年6月,红三团决定引诱陈贵苑民团武装进入苏区腹地予以歼灭,由女子军负责正面阻击敌人,诱敌深入。

26日早晨,雾薄风清,红三团和赤卫队进行战术佯动,浩浩荡荡地朝万宁县方向开拔,在途中又是唱歌又是吹号,造大声势。到达万宁县四区的加任村后,就偃旗息鼓,在密林中隐藏起来。当天晚上,在夜色的掩护下,红军和赤卫队又悄悄返回苏区,埋伏在县苏维埃政府和琼崖列宁学校必经之路的沙帽岭的峡谷山林中。陈贵苑在知道红军主力已远去万宁县,苏区只有女子军留守的消息后,误以为偷袭县苏政府和琼高列校的时机到了。27日一早,陈贵苑带领几百号民团人马,兵分两路杀气腾腾地往苏区扑来。进入苏区境后,遭到女子军阻击。见女子军且战且退,陈贵苑武断认定女子军不堪一击,竟不与另一路民团联系就贸然下令进兵。他得意忘形地喊道:“兄弟们,冲啊,女子军的娘们个个漂亮,谁抓到归谁!”团丁们一听热血沸腾,蜂拥而上。

女子军佯作退败,团丁不知是计,紧迫不舍。当团丁被引入红军主力埋伏圈后,刹时军号声响起,杀声震天,枪声震撼山谷。敌军猝不及防,乱作一团。直到此时,陈贵苑才知中计,眼看伤亡惨重,不敢恋战。他想伺机逃跑,可惜……已是马落窝泥,不能自拔。

另一路团丁听到沙帽岭枪声不断,知道情况不妙,不敢救援,便龟缩回中原据点。

这场战斗仅一个小时就结束了。红军毙敌20余人,俘敌70余人,缴获长短枪90余支和弹药、大米、鱼虾等物资一批。陈贵苑和敌中队长陈传美、莫儒才、常全等均束手就擒。第二天,红三团和县苏维埃政府召开公审大会处置陈贵苑。陈贵苑被判处死刑,其余俘虏释放,每人还发给5元路费。

沙帽岭战斗的胜利,给苏区军民极大的鼓舞,提高了红军的威信,沉重打击了反动派,推动土地革命的发展,对巩固苏维埃政权起到重要作用。


火烧文市炮楼

沙帽岭战斗后不久,女子军特务连又紧密配合红三团主力打击敌人,攻打文市炮楼。文市俗名牛市庙,地处中原至乐会四区腹地的交通咽喉上。文市炮楼是乐会县敌军的重要据点,驻有一个民团中队。中队长冯朝天是大恶霸的儿子,曾任国民党正规军军官。他狂妄地自吹文市炮楼是“铁桶江山”,嘲笑陈贵苑在沙帽岭输给“红军婆”是国军的“奇耻大辱”。他对手下团丁说:“你们如果碰上这些娘兵,捉回来,给每人配一个老婆,至于那个女连长,就让她做我的压寨夫人!”

冯朝天气焰嚣张,他的团丁欺男霸女无恶不作。文市炮楼俨然成为海南大地上的毒瘤。

红三团决定拔除文市炮楼,清除苏区东大门的隐患。但是,红三团的武器装备很差,既没有大炮,弹药又很少,光靠土枪土炮攻打炮楼很难奏效。于是,红三团团长王天骏决定巧用“火攻”,搬来柴草火烧炮楼。然而,文市炮楼外置有一道铁丝网,网外又是一片开阔地,敌人火力封锁很严密,怎么把柴草搬过去呢?王天骏在察看地形后,决定挖地道,把柴草搬过去。

第二天夜晚,红军开始挖地道。为麻痹敌军,诱其消耗子弹,红军趁天黑吹起冲锋号,佯装发起进攻。团丁见势非常惊慌,不断向红军阵地打枪。枪一停,女战士们就朝炮楼喊话:“团丁们,投降吧,投降了放你们回家去!”“不投降就要烧猪窝,‘蒸猪头’了!”红军一边喊话攻心,一边夜以继日不停歇地挖地道。时至第四天破晓,终于挖到炮楼底下。团长王天骏见机不可失,发出总攻命令。在赤卫队的密切配合下,红军通过地道把柴草运送炮楼底下。将柴草撒上辣椒,倒上煤油,用火点燃。顿时,火借风势,风助火威,火越烧越旺,大火和着辣椒味的浓烟随风涌进炮楼。一时间火光四起,烟雾弥漫。

熊熊烈火将整座炮楼包围。在烟熏火燎下,团丁个个难受得鬼哭狼嚎。有的哭喊着:“我们投降,快别烧了!”有的乒乒乓乓地往楼外扔枪。他们抱着脑袋从炮楼里钻出来,向红军投降。见冯朝天满脸泪涕,不住地咳嗽,狼狈地钻出来,女战士立即把他捆绑起来,斥问道:“你还敢吹牛吗?可知我女子军的厉害?”冯朝天惊慌地低下头去应声说:“知道了,知道了!我输给你们了!”


文魁岭保卫战

1931年12月,驻乐会县四区的红三团主力被调到琼崖中路与红二团会合改编,乐会四区由女子军特务连留守。乐会县民团头子王兴志闻讯,喜出望外,当即带领一百多名团丁进犯乐会四区,企图攻占苏区腹地文魁岭,捣毁红军军械厂、弹药制造厂等军事重地和红军医院。远在百里之外的红三团拟星夜回师驰援。在军情万分危急之际,女子军主动请战,自告奋勇保卫文魁岭。团长王天骏认为,经过沙帽岭伏击和火烧文市炮楼的实战锻炼,女子军已经具备独立作战的能力,具有保卫文魁岭的军事实力,于是同意了她们的申请,决定红军主力暂不返回。女子军连夜开赴文魁岭山腰,挖战壕构筑工事,做好迎击敌人的准备。第二天一早,团丁兵分三路往文魁岭窜来。到了岭下,团丁见无动静,以为红军已人去岭空,个个得意忘形,便边打枪边往岭上爬。隐蔽在经过伪装的掩体内的女子军早已箭上弦、刀出鞘,枪口瞄准着来敌。50米,40米,……“让敌人再近一点,再近一点。”连长庞琼花沉着地吩咐战友。当团丁距战壕仅20米时,庞琼花发出反击信号。顿时,愤怒的子弹呼啸着一排排地向敌人扫射过去。机枪手陈月娥架起沙帽岭缴获的那挺机枪,横扫直射。敌人连续3次冲锋都被女子军击退后,已溃不成军。这时,女子军的冲锋号响起,庞琼花一马当先冲在前头,战士们紧紧跟上扑向敌人。王兴志见势不妙,只好带着残兵朝白石姆方向仓皇逃命。文魁岭战斗的胜利,保卫了苏区军事要地的安全,显示了女子军具备独挡一面的作战能力。


马鞍岭阻击战

1932年8月5日,琼崖特委、琼崖苏维埃政府和红军师部机关到达琼东、定安两县交界的乌榄湾(俗名东安)、合水湾一带。这里有一片长25公里、宽15公里的大森林。敌人组织5支攻击队,分别从宗丛、大屈头、木格、文曲、土吉尾等5个不同方向向红军发起进攻。琼崖党政军领导机关向马鞍岭方向突围。在乌榄湾突围战斗中,红军伤亡数百人,损失枪二百余支。抵达马鞍岭后,特委决定红一营和女子军留下来坚守迎击追兵,掩护琼崖党政军领导机关西上母瑞山。

马鞍岭山高林密,壁峭路陡,地势险要。留守红军挖好防御工事后,分别隐蔽在山林中和掩体内,紧紧握着子弹已经上了膛的枪,警惕地注视着周围的动静。夜空,明月高悬,繁星闪烁,淡雾一般的星月光辉沐浴着山下大片墨黑的椰林。女子军抱着枪打盹,等待天亮战斗。

第二天上午,一排长卢赛香报告,发现几个穿着红军服,举着铁锤镰刀旗的人从山下爬了上来。哨兵几次发问“口令”,他们支支吾吾,答不上来。

听取报告,女子军特务连一连连长冯增敏仔细一看,发现山下不远的地方涌过来人数众多的国民党兵。于是,她下令消灭掉那几个冒充“红军”的敌兵。女子军的枪声刚响,敌人的炮弹便呼啸地从她们的头顶上砸下来。炮弹掀起的泥土石块不断地掉在她们的身上,她们全然不顾,又继续进行战斗。

仗越打越激烈,女子军的子弹快打完了。冯增敏命令每人留一颗光荣弹,其余的集中起来交给二班战士大娥;同时,命令传令兵卢业兰速向师部报告军情。

大娥是女子军里出名的神枪手。她叫陈月娥,乐会四区仙村人,因身材高大,人称大娥。当国民党军涌上来时,大娥一枪一个,弹无虚发,将其打退。然而,由于敌军在兵力、装备上的绝对优势,女子军难以遏制敌人,敌人还是冲了上来。在这危急关头,女子军的阵地上响起了激烈的枪声,原来是红军师长王文宇带人前来增援。在打退敌人的又一次冲锋后,王文宇命令女子军第二班的10名战士留下来继续打掩护,其余的女子军和红一营向牛庵岭撤退。

当晚,冯增敏带了一个班返回马鞍岭接应二班。此时,国民党部队已撤到岭下村子里。夜色沉重,岭上宁静。借着月光,冯增敏看见10位红军女战士遗体倒在被反复炮击过的阵地上。她们周围是被摔断和砸碎的枪,身体沾满血迹,伤痕累累。她们牺牲时,仍然保持着与敌人搏斗的姿势。不难看出,她们不怕牺牲、奋勇上前,在革命的道路上,有着不输男儿的气概与英姿。

马鞍岭阻击战是女子军特务连成立后进行的一次具有重大影响的战斗。3天3夜的阻击战,一次又一次地击退敌人的进攻,胜利完成掩护琼崖特委和琼崖苏维埃政府机关向母瑞山撤退的任务。女子军一连二班10位战士在弹尽粮绝的情况下,同敌人展开殊死搏斗,全部壮烈牺牲在阵地上,充分体现了女子军英勇顽强、宁死不屈的大无畏革命精神。

在琼崖第二次反“围剿”斗争中,由于敌强我弱,再加上琼崖特委错误地执行了“肃反”,使得这种反“围剿”失利。女子军特务连被迫解散。女子军一连、二连分别在门仔村和排磉村集中,统一将枪支上缴给乐会县苏维埃政府主席庞世泽,然后疏散离队。女子军干部战士庞琼花、王时香、冯增敏、黄墩英、庞学莲等先后被捕。面对敌人的严刑拷打,他们始终没有出卖革命同志。1934年,冯增敏等8人又被押解到“广州国民特别感化院”。在感化院,她们坚持了自己的政治信念,无人被“感化”而动摇变节。1937年,国共合作抗日,国民党政府开始释放政治犯。被关在广州感化院达3年之久的冯增敏等8人获释。出狱后,她们回到海南岛。在新的政治形势下,她们继续发扬女子军精神,分别以各种不同方式投入伟大的抗日救国战争。

庞琼花被陈汉光军队押到府城示众。(陈立超翻拍自《中国共产党琼海百年图集》)

被囚禁在琼东县大路国民党监狱的女子军特务连领导和琼崖妇女干部。右起林尤新、王学葵、庞学莲、王振梅、王时香、黄墩英、蒙汉强、庞琼花。(陈立超翻拍自《中国共产党琼海百年图集》)

被囚禁在广州国民特别感化院的女子军特务连领导和琼崖妇女干部。右起庞琼花、蒙汉强、黄墩英、王时香、冯增敏、庞学莲、王学葵、林尤新。(陈立超翻拍自《中国共产党琼海百年图集》)

中国工农红军第二独立师女子军特务连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由妇女组成的、以执行作战任务为主,同时兼做保卫、宣传和群众工作的正规的红军连队。女子军的战斗历程虽然不长,但作为一支组织完整、纪律严明、意志坚强、斗争英勇的女子革命武装,在琼崖革命史上写下光辉的一页,它是中国人民革命斗争史上的一个创举,是世界妇女争取解放斗争的光辉典范。


附录:

“红色娘子军”艺术形象的成型

“红色娘子军”是中国人民革命斗争史上的一个创举,也是世界妇女争取解放斗争的光辉典范。1957年,以女子军特务连为题材的报告文学由刘文韶首度挖掘,发表在《解放军文艺》上,从此,红色娘子军的称号响彻大江南北。1962年,电影《红色娘子军》在全国公映,吴琼花、洪常青的形象一时间成为人们谈论的话题。1964年9月,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首演大获成功。1971年,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又被拍成彩色艺术片,在全国隆重上映。1972年5月,中国京剧团根据同名舞剧集体移植创作,制作出了京剧样板戏《红色娘子军》。


红色娘子军连长冯增敏

在坐牢的八姐妹中,数冯增敏的年龄最小。出狱不久,她找到党组织,继续参加革命。她1945年入党,1949年任乐会县三区中和乡妇女委员、主任,是出狱的八人中唯一继续留在革命队伍里的人。解放以后,冯增敏在琼海县党政机关工作(“文化大革命”前任琼海县妇联会主任),她全心全意工作。1960年,冯增敏被邀出席全国第一次民兵代表大会,毛主席、周总理、朱德委员长等中央领导接见她,肯定了红色娘子军的历史作用,并奖给她一支苏式自动步枪及100发子弹。

电影故事片《红色娘子军》在海南拍摄时,请冯增敏作顾问。她随剧组拍摄三个月。《红色娘子军》电影的播出,毛主席的接见,使冯增敏的知名度越来越大。“文化大革命”中,冯增敏被蒙冤戴上“叛徒”的帽子,被开除公职回家务农。

1970年的一天,冯增敏病重。她家地处偏僻的阳江江南村,到公社卫生院得过一道小河,而正好下大雨河水上涨,又无人抬送,也找不到渡船,这位鞠躬尽瘁、把一生献给革命的娘子军连长就在撕心裂肺的剧痛中辞世了。尽管冯增敏蒙受屈辱,但她给女儿留下最后的一句话是:“我是清白的,我这一生从来没做过对不起共产党的事。你永远不要做对不起共产党的事!”这个遗嘱成为激励女儿一生的精神力量。拨乱反正后,冯增敏的冤假错案也在1979年得以纠正。同年,琼海县委为冯增敏补开了一个隆重的追悼会。


参考文献

[1]中共海南省委党史研究室.中国共产党海南历史:第一卷[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07.

[2]中共琼海市委党史研究室.中国共产党琼海历史:第一卷[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12.

[3]中共琼海市委党史研究室.红色娘子军史[Z].琼内准印字YK81号.2011.

[4]中共琼海县委党史办公室.琼海革命斗争史[M].海口:三环出版社,19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