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正创新 交叉融合——外国语学院科研工作总结

来源:外语院发布时间:2021-08-31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进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习近平总书记科学判断中国发展方位,深刻洞察新的时代特征,把“守正创新”科学概念提到全党和全国人民面前。河海大学按照学科发展的总体战略规划,大力建设交叉学科,着力调整优化学科布局,不断强化学科竞争力。在打造学科高峰的同时,推进学科群的协调发展。在这样的宏观背景下,外国语学院紧紧围绕学校“水利特色、世界一流”总体发展目标,以改革创新的精神促进学院转型提升,全力建设有特色和影响的教学研究型学院。

“双一流”牵引,学科交叉驱动

学院加强与学校优势及相关学科协同互动,承担跨学科研究任务,构建“语言+水科学+行业单位”一体化的产学研究模式,形成借力发展、合力发展的良好局面。打造具有校本特色的跨学科研究团队,将河海特色与外国文学、外国文化和外语翻译多元结合。主动加入学校长江大保护与绿色发展学术团队,积极探索长江、黄河保护与世界河流文化谱系的跨学科研究,特别是水文化、水文学研究与长江大保护战略之关系研究。获得南京市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1项(长江大保护背景下南京传承与弘扬长江文化路径研究),共发表高质量论文50篇,出版论著、译著、教材共35部。获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子课题)1项、国家社科中华学术外译项目1项、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3项、江苏省社科基金项目7项、南京市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1项、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1项、中国译协项目1项、江苏省教育厅第七批教育改革发展战略与政策性研究课题重点课题1项、江苏省社科联文化精品课程项目1项;获评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江苏省教育教学与研究成果(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类)一等奖1项、三等奖1项;江苏高校外语教育“课程思政与混合式教学”专项课题立项 2项;1名教师获得江苏省社科英才称号,1名教师获江苏省社科优青称号。

学院研究跨国企业文化适应性、跨文化冲突处理机制和跨文化适应策略,探索相关国家的风俗文化和宗教信仰,规避文化冲突,建设多元文化范围。将文化适应与工程建设紧密结合,在国际项目建设中缩小文化沟壑,为中国水电企业的国际适应性提供强有力支持。多名教师先后在 SCI、SSCI和CSSCI期刊上发表多篇跨学科论文,研究内容涵盖了中国与欧盟的环境政策的比较研究、中国环境治理方面国际话语权的建设、国际水资源治理变化历程以及跨国界流域污染等广泛议题,提出了加快中外环境合作的政策建议。专业教师编写的《水科技英语教程》获得江苏省级重点教材立项资助。

推进平台建设,协同学科发展

2021年3月8月,“河海大学西非国家经济共同体研究中心”顺利通过教育部备案,它是学院推进平台建设,促进学科发展的重要里程碑。学院将以此为契机,提高站位,构建区域与国别研究的高端平台,努力打造高水平智库:探索特定地理单元的地缘政治和外交策略,关注资源利用、宗教政策、文学研究等广泛领域,重点研究国家对非政策,全面系统地探讨中国对非洲外交政策的历史沿革和现实影响,为国家发展提供咨政建议,促进国家对外话语建设。汇聚不同学科的优秀学者和骨干教师,加强了交叉学科的建设,提升了科研水平和创新能力,强化了本专业学位教师的国际化意识和自身国际交往能力。平台对于营造国际化的科研氛围、接触国际科研领域的最新成果有重要意义,实现了高端人才引进与研究生培养的有效融合。探讨全球语境下的外交政策,探索中国外交政策对当前国际局势的因应策略。本专业学位教师撰写的非洲研究报告获得政府批示,出版的书籍《中国企业对非洲直接投资战略调整与治理研究》被中国社会科学网、人民出版社网等多家媒体宣传。

学院还积极响应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长江保护与发展的三次重要谈话,依托学校长江保护与绿色发展研究基地和江苏长江保护与高质量发展研究基地,紧紧围绕习近平总书记“保护、传承和弘扬长江文化”的重要指示精神,构建跨学科研究平台:大力开展中华水文化研究,推进长江文化保护和发展。长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代表性符号和中华文明的标志性象征,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组建了水利文化、航运文化、灌溉文化、桥梁文化、移民文化、抗洪文化等六个科研小组,共同梳理长江文化。组建中华水文化翻译团队,引领国内水文化外译工作。本专业学位专门成立“长江文化翻译团队”,专门对长江文化的保护和发展进行翻译和介绍,旨在加强长江文化的国际传播,展示中华民族文化自信。团队负责人在中共江苏省委机关刊物《群众》杂志上发表《挖掘长江文化意蕴,讲好长江文化故事》的重要文章,指出长江文化所蕴含的绿色发展理念,宣扬薪火相传的长江文脉,产生了积极的社会影响。

强化社会服务,深化产教融合

学院以“高水平、强辐射、有担当、重效益”为出发点,立足江苏省和长三角,按照“统筹协调、突出重点、注重内涵、完善体系”总体思路,不断优化社会服务布局,全力服务国家需求,提升专业价值。学院承担水利部“一带一路”人才培养课程体系设计,制定水利企业技术管理人员核心培训课程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水利官员培训方案;参与几内亚苏阿皮蒂水利枢纽工程的培训课程、承担中国电建昆明勘测设计研究院、中国水利水电第十六工程局有限公司等单位的培训工作,依托专业优势,参与国际项目的翻译工作,为央企提供国别风险、工程索赔和项目谈判等方面的咨询服务。大力参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践行翻译专业的社会责任。开展长三角文化高质量发展研究,把文化发展作为本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推手,提升地区的软实力。多名学生获得江苏省优秀志愿服务项目等荣誉,树立了江苏省优秀志愿者等大批先进典型。

学院设立长江水文化研究团队,立足于长江经济带的文化背景,探索长江文化的起源、演变及发展,研究长江文化保护的意义与价值。强化中国水文化的外译与宣传,增强文化自信。积极参与江苏省和南京市的翻译学科建设,彰显本专业教师的责任担当。学院教师担任江苏省翻译家协会副会长、南京市翻译家协会副会长,承担“南京翻译家协会2019年会暨江苏翻译硕士工作会议”、“当代外国文学的文化生产及其研究范式”国际学术研讨会等国内外有影响的大型学术会议。

展望未来,学院将抓住难得的发展机遇,努力拓展学术发展空间,在专业基础工作上下功夫,筑牢立院之本,在工作质量方面下功夫,夯实发展基础,在战略发展方面下功夫,打造强院板块。学院一方面加强内涵建设,形成教学培育科研,科研推动教学的良性循环。全力服务国家战略未来需求,积极响应国家“新文科”建设倡议。推进外语学科与其他学科的交叉融合,传播中国治水理念,另一方面配合学校“双一流”人才培养目标,着力培养具有优良人文素养和高尚情操的专业人才,同时全力支持学校重点学科发展,指导学生在国际学术舞台上发挥影响力,旨在紧跟学校的统筹规划,打造大文科、新文科,稳步推进、步步为营,为学校“双一流”建设添砖加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