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布局寻突破 凝心聚力促繁荣——能电院科研工作总结

来源:能电院发布时间:2021-08-25

学院紧密围绕国家发展战略和社会发展重大需求,牢牢立足电力和能源主阵地,积极对接风力发电、太阳能发电等新兴行业,充分发挥学科特色,促进水电、电气、新能源和控制等学科相互渗透、紧密结合,巩固基础科学研究,注重创新;推进科研体量不断增长和学科交叉融合。

夯实学科基础,提升科研实力。能源与电气学院拥有一支教学科研力量强、年龄、学缘、专业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专职教师110余名,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1名,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1名。学院加强可再生能源发电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江苏省配电网与能效工程研究中心、水利部金属结构监测中心等省部级科研平台建设,长期秉承“入主流,有特色”的建设理念,夯实学科基础,多学科相互渗透、紧密结合,凝练形成多个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学科和科研方向;学院加强基础研究,提升学科内涵,通过各项政策引导广大教师开展需求引导型和问题驱动型科学研究。近年来,承担包括国家自然基金重点项目、国家重点研发项目、国家重点基础研究研究项目、国家重点科技示范项目、国家重点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国家科技部国际合作项目等在内的国家层面重点、重大研究计划项目和国家重大工程研究项目600余项。出版专著和教材50余部,发表一流期刊论文2000余篇;发明专利授权700余项,受理1400余项;科技项目合同稳步提升,2020年科研经费超过6000万元;科研影响力在国内外逐年提升,竞争力逐年增强;主持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1项,牵头或者参与获得省部级以上科技奖励80余项。

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服务国家与行业发展。学院以需求和问题为导向,瞄准在电力与能源领域科技发展前沿和行业关键技术问题,攻坚克难,多学科相互渗透、紧密合作,服务国家和行业发展。解决关键核心技术问题,实施科技成果应用转化。遵循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能源“四个革命、一个合作”的战略思想以及“碳达峰碳中和”总体目标,针对我国电力与能源行业中的技术难题和前沿技术,重点在电力负荷建模技术、综合能源系统技术、可再生能源并网控制技术与装备、风力发电、太阳能发电、风光水多能互补系统建模与控制、水轮机控制及优化运行、智慧电站、水资源高效利用及水利水电实时监控与调度信息化系统、高压开关设备智能监测组件产品等领域,开展科技攻关、工程应用和成果转化。紧密联系工程实践,服务国家重大工程。围绕清洁能源基地建设、特高压输变电等重大工程的技术需求开展科学研究与工程实践。研发了重大电力装备全息感知和早期预警技术,应用于盱眙、泰州1000kV特高压变电站大型电力变压器、特高压电抗器和GIS 的状态监测,保障重大电气装备的安全可靠运行。提出计及多源随机耦合的清洁能源基地规划与调度方法,应用于澜沧江上游千万千瓦清洁能源基地的开发,支撑了960万千瓦梯级水电和1000万千瓦光伏电站规划。参与国家水电站、抽水蓄能电站等重大工程建设,开发核心设备的优化设计软件,提高了水能利用效率,直接经济效益超过亿元;攻克了超高水头、超低水头水力机组低效率的行业瓶颈,解决行业发展关键技术问题。开发了水电站水力-机械过渡过程仿真计算通用软件系统,被国内共计51家设计单位采用,广泛应用于国内外巨型和大中型水电站的设计和生产中,保障了国内大型水电站的高效安全发展;瞄准风电发展前沿,针对复杂地形风电场,开发了微观选址优化设计软件,打破长期国外该技术垄断的局面,为国内100余风电场优化布局提供科学依据;研究开发风电机组关键技术,在风电机组叶片、整机载荷优化、控制并网等方面取得突破性成果,推广应用到国内多个主机厂家和多种主力机型上。参与规划与标准制定,服务地方与行业发展。积极参与地方的能源战略规划,完成了江苏省可再生能源的“十三五”规划;积极发挥智库作用,主编标准《电力系统负荷建模导则》、《农村水电站优化运行导则》、《电力需求侧管理项目效果评估导则》、IEEE UPFC 2745.1-2019 等;紧密联系产业发展需求,为制订风电发展的政策法规提供咨询建议。构建水工金属结构健康检测体系,完成200 多座水电站和水库的安全评价和故障诊断工作,为大型水利工程的健康运行护驾护航,每年效益达10亿元以上。积极发挥服务于社会的职责。牵头组织了国内近二十所高校和生产单位,编写智慧水电厂运维相关系列书籍,解决了技术人员在智慧运维技术上参考书籍缺乏和理论不成体系的问题。针对风电发展速度快,可供从业人员参考资料少的困境,编写了大型风电工程丛书共计35本分册,为相关高校新能源专业教学、科技人员培训提供了重要参考书目,获得了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科技进步一等奖。积极组织国内外专家和优秀学者,主办了10 余次重要学术会议,有力提升了科研人员服务社会的能力。发挥学院特色优势,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培养本土化行业人才。积极响应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充分发挥学科特色优势,服务中国水利电力“走出去”需求;近五年来,为几内亚、老挝、巴基斯坦、孟加拉、阿塞拜疆等国家培养本土化人才130 多人,得到相关国家政府和企业高度评价,为“一带一路”战略做出特殊贡献。

强化科研项目管理,营造浓厚学术氛围。学院强化各类课题的立项、结题和过程管理,完善科研资助体系和项目经费管理办法。建立重大重点项目培育机制,围绕国家重点研发项目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支持项目指南,加大对重点科技计划项目与工程关键技术研究项目申请的引导和源头介入力度,营造出申请和参与高水平国家级项目的整体氛围,实现了主持国家重点研发项目的突破。建立重大成果培育机制,跟踪国家重大重点项目的实施情况,重点引导和培育有重大创新的基础理论成果和有重大应用前景的科学技术成果,积极发挥学科带头人的引领作用和社会影响力,着力提升国家和省部级科技奖项的申报率,在国家科技奖项上实现突破。

同时,学院积极开展青年教师学术沙龙,邀请有关专家来院做讲座和学术交流,加强与兄弟院校联系,积极开展国际项目的合作研究,与美国加州大学、丹麦技术大学、加拿大多伦多大学、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等40余所高校和科研院所在研究生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学科建设等开展了一系列国际合作。积极主办了国家自然基金委“电气学科青年学术论坛”、国家自然基金委“水力机械学科发展战略研讨会”、国际能源电力学术交流会等国内外重要学术会议。长期坚持开设“研究生学术论坛”,每年为研究生和相关研究人员邀请多场学术报告。学院学术交流不断扩大,科研氛围日趋活跃,有效地促进了科研工作的开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