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学科交叉融合 支撑水科学高质量发展——理学院科研工作总结

来源:理学院发布时间:2021-08-24

近年来,国家高度重视数学物理等基础科学研究。加强基础研究,提升自主创新能力,突破关键核心技术,解决“卡脖子”难题,直接关系我国科技创新发展的未来。河海大学理学院紧密围绕国家全面加强基础科学研究的指示精神,结合学校水利为特色,工科为主,多学科协调发展的特点,牢牢把握数学物理基础科学发展方向,在加强自身理论研究之外,注重数学物理基础研究与水利、水文、环境、海洋、力学、材料等学校强势学科的交叉融合,理论基础与工程应用研究并行并重,为学校水科学的发展提供较高水平的数理支撑。

强基础重应用,科研指标快速攀升

学院始终以基础科学研究为出发点,注重数理基础研究和学科交叉融合,支撑学校水科学发展,各项主要科研指标快速攀升。2010年以来,学院各类科研项目立项取得新突破,承接国家和省部级研究项目120余项,立项经费近1500万元;论文发表稳步上升,共发表高质量论文430余篇;授权发明专利逐年提高,国际发明专利实现“0”的突破;交叉合作不断加强,省部级科研合作基地取得“0”的突破;军工项目从无到有,科技获奖连创新高,科技社会服务趋于多元化发展。

多领域交叉融合,创新能力持续提升

学院发挥数学物理基础学科优势,推动数学、物理与水利、环境、人工智能等领域实质性交叉融合,围绕数学物理衍生新工科、新农科、新文科等“四新建设”,积极开展学术交流与科技合作,服务国家战略急需。学院成立了交叉科学研究团队,通过参与长江水科学联合基金研究、水利部水利先进实用技术重点推广等工作,积极融入到水科学发展,以问题为导向联合开展科技攻关,在流域水文与水质分析、洪水预报等方面取得了创新成果。如交叉科学团队与环境学院等研究团队合作开展了水质水量的理论分析、数学建模等研究,有效解决了河网区敏感水域的水质稳定达标和水环境质量持续改善等技术难题,实现了秦淮河、太湖、深圳等地区域内河湖水环境质量的有效改善,取得了显著的生态环境及社会经济效益,相关成果获江苏省科技进步一等奖等。针对水文大数据的高性能算法、云计算平台等方面,开展了计算数学基础理论研究,基于此,与多个水利学科共同建设了水利大数据技术应用平台,全面提升了防洪预报的服务能力,累计防洪减灾效益214 亿元,洪水预报调度技术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 项,社会和经济效益显著。

推动科技成果转化,服务地方经济建设

学院始终坚持理论基础与工程应用研究并行并重,注重数理基础科学研究在工程领域的应用,不断加强产学研合作,推动相关基础科研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服务于地方经济建设。例如,在新材料和器件理论研究的基础上,推动紫外光电技术的应用,开发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型光电探测器与光谱测量仪等设备,并与相关企业合作实现了部分产品的产业化生产,相关产品及技术获中国产学研创新成果一等奖、中国发明创新金奖等。通过将数学物理等基础研究应用于水利行业,服务江苏省水利工程建设,包括水利设备的智能化管理,河道、闸口等关键性水利设施的标准化运行等,牵头制定相关江苏省水工行业规范,填补了地方检测规范的空白,确保了水利建设标准化,相关成果获江苏省水利科技进步一等奖、三等奖。

发挥基础优势,普及数理文化

学院充分发挥数理基础优势,成立了“启明星”科普团,定期开展科普课堂进社区、进校园活动,服务地方初等教育发展、普及数理文化。如学院在龙江小学挂牌成立“小豆苗理学院”,定期为小学教师举行普及数理文化系列讲座;走进南京市力学小学、江南青年城社区等10 多所学校和社区,挂牌成立理学院“启明星”科普小实验基地,为小学生和社区儿童开展普及与启蒙教育;试点与云南省景洪市景哈哈尼族乡中心小学商讨共建帮扶事宜,开展数理文化普及报告与实验;相关活动荣获江苏省青年志愿服务项目二等奖,得到了学生、家长与社会的普遍认可。

面向我国“十四五”新征程以及2035年远景目标,理学院将贯彻落实总书记的重要指示,坚守基础科学研究,多学科交叉融合、协同发展,不断深化改革,聚焦水科学中的核心关键问题,大力加强基础研究,提升原始创新能力,实现学科发展新突破,为国家水利事业的发展做出新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