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河湖的红色记忆】洪湖水,浪打浪;赤卫队,威名扬——洪湖纪事

来源:《中国河湖的红色记忆》发布时间:2021-08-17

洪湖水,浪打浪,洪湖岸边是家乡。清早船儿去撒网,晚上回来鱼满舱。四处野鸭和菱藕,秋收满畈稻谷香,人人都说天堂美,怎比我洪湖鱼米乡。洪湖水,长又长,太阳一出闪金光。共产党的恩情比那东海深,渔民的光景一年更比一年强。

一曲《洪湖水浪打浪》,不仅让洪湖赤卫队声名远扬,更让人们记住了这个碧水连天、莲花斗艳的美丽湖泊——洪湖。


洪湖是中国第七大淡水湖,也是湖北省最大的淡水湖。它位于湖北省南部洪湖市、监利县之间,长江与东荆河间的洼地中。洪湖湖面面积约为344平方公里,湖岸平直,湖底平坦,因生态系统保存较好被列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

洪湖是古云梦泽分化解体后的残留湖之一。大约在公元前2000多年,一次次长江泛滥带来大量泥沙,将云梦泽区抬高,低洼处便形成了一连串的湖泊,其中最著名的是“周三四百里,渺若沧海,洪潭巨浪,萦连江沔”(《水经·沔水注》)的马骨湖。

到了唐代,随着泥沙淤积,马骨湖湖面逐渐缩小,“夏秋泛涨,淼漫若海;春冬水涸,即为平地,周回一十五里”(《元和志》)。

北宋时,马骨湖变成了由50多个小湖泊组成的沼泽洼地,“北民纷纷南徙,流入白沙万余家”(《水注经》)。洪湖西北部农业生产得到迅速发展。北宋乾德三年(965),洪湖地域再次单独设立玉沙县,治所在“乌林矶上十多里大江边”的新堤镇(现洪湖市治所),其间因水灾,财赋入不敷出,撤销和复置多次。

图片来源:百度百科

大诗人苏轼写道:“玉沙三月飞桃花,牌楼店铺斗繁华。江湖连接五百里,柳拂湖堤千万家。”

南宋时期,由于大片沼泽地得到开发,玉沙县成为“处处路傍千顷稻,家家门外一渠莲”的鱼米之乡。南宋著名诗人陆游三过玉沙,赞叹道:“牛声不断农夫出,捕鱼船只起樯干。”范成大过马骨湖时,也曾目睹“水落鱼可拾,船进鱼飞旋”的动人情景。

元代时,玉沙县平均11年遭受一次洪灾,明代也是九年一灾,“湖堤垸堤俱决,漫大江边城垣数尺,衙署、庙宇、民户倒塌殆尽。原州陵县富庶上百民垸,至是已淹没无遗”,上洪湖、下洪湖就此形成。后来江西、湖南来了不少人,加上本地人围湖造田,使湖泊蓄水量越来越小。[2]

清朝年间,几场大水、洪水把垸子冲垮,上下湖连成了一片,而后湖面面积几经变动,逐渐形成了现在的洪湖。[3]

洪湖原由洪水冲击而成,但却由灾难转化奇美,成为江汉平原上的一颗璀璨明珠。从高空鸟瞰洪湖地区,它就像大地上镶嵌着的一面巨大的镜子,倒映着蓝天白云,映衬着红花绿柳,显示出水乡泽国独有的清丽景色。清乾隆年间诗人洪良品有《又渡洪湖口》诗:“极目疑无岸,扁舟去渺然;天围湖势阔,波荡月光圆。菱叶浮春水,芦林入晚烟;登橹今夜月,且傍白鸥眠。”百里洪湖,烟波浩渺,她美丽的容貌和独特的魅力吸引了四海宾朋倾情讴歌。

洪湖南面是长江,北面是东荆河,在水文特征上有众水所归之势,汇水区内面积径流主要通过四湖总干渠入湖,并经若干涵闸与长江相通,实现洪水的调蓄,保障本地区和武汉三镇的防洪安全。此外,洪湖水质清纯,水产丰富,洪湖地区盛产水稻、淡水鱼、莲藕、莲子、野鸡、野鸭、玉米、高粱、甲鱼、大闸蟹、乌龟、龙虾、黄鳝等,被誉为“鱼米之乡”。许多珍稀野生动植物在洪湖栖息、繁殖、越冬,这里也被誉为“华中地区湿地资源的基因库”。


洪湖是美丽的湖、富饶的湖,更是英雄的湖。[4]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土地革命)时期,以洪湖为中心的湘鄂西革命根据地是工农武装割据范围最大的三块红色根据地之一,也是长征三大主力红军之一的红二方面军的诞生地。贺龙、周逸群、段德昌等一批卓越的政治家、军事家以百里洪湖为舞台,建立了彪炳史册的不朽功勋。

1927年,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叛变了革命,在全国各地屠杀共产党员和革命群众。一些家在洪湖周围外出工作的革命知识分子如段德昌、段玉林等都返回家乡,跟当地党组织取得联系,隐蔽进行组织和教育群众的工作,同时进行小规模革命武装活动。

1928年1月,贺龙、周逸群等奉中共中央之命,来到监利。他们与党中央先行派到洪湖一带开展武装斗争的贺锦斋等人会合,整编了中国工农革命军第四十九路军,领导荆江两岸的年关暴动。

荆州两岸的年关暴动数战告捷,开创了荆江两岸革命的新局面。年关暴动迅速蔓延到湘西、鄂西、鄂中的广大地区。此后,贺龙、周逸群到湘鄂边发动武装起义。湘鄂西地区武装斗争迅猛发展。

荆江两岸年关暴动后,国民党反动派开始大肆捕杀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不少同志惨遭血腥屠杀。此时,在荆江两岸年关暴动中成立的几支游击队损失惨重,同时,由于缺少统一领导,分散活动,势单力薄。

困难关头,周逸群自湘鄂边返抵石首,同石首、监利和鄂中特委取得联系,并同他们一起分析了年关暴动后的形势,认为在以洪湖为中心的广大地区开展游击战争是可行的。

第一,洪湖地处江汉平原,战略地位十分重要。这一带河湖港汊,密如蛛网,纵横交错,有无数茂密的芦苇荡。野草丛生的地理环境是可资御敌的天然屏障,复杂的水路和陆路,迫使强敌不敢冒然深入。

第二,滨湖地带土地肥沃,良田万顷,盛产水稻、棉花等农产品,湖区盛产鱼、莲藕等野生动植物,经济上便于供给,具有比较牢固的后方基地。

第三,红军游击队指战员中,大多数是生活在水网地带的农民,或为渔民,或为猎手,风里来雨里去,熟悉水性地势,具有高超的泅水本领和驾船技术。他们和广大农民群众有着天然联系,可以实行寓兵于农的人山政策,埋伏在群众中。[5]

据此,他们提出利用平原湖区的特殊条件、充分发挥灵活机动的游击战术,以湖区为军事退路,沿湖波浪式地向平原扩展,在河湖港汊平原地区创建革命根据地。随后,周逸群率领在江陵、石首等地坚持斗争的段玉林、邹资生和朱祖光等部,会合邓赤中、萧仁鹄、彭国材、王尚武等领导的鄂中游击武装向洪湖沿岸的监沔边界转移,以湖区柴山为依托,向平原地区伸展,实行工农武装割据。由于各游击队和广大群众英勇斗争,游击队、赤卫队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东山、洪湖、大同湖、大沙湖、白鹭湖等处,均已形成若干小块的较为稳固的红色区域和较大面积的游击区域。

之后,周逸群、万涛和段德昌一起在三屋墩对各县赤卫队进行整编,在赤卫队里建立了党团组织,清除了不纯分子。赤卫队亦称“洪湖赤卫队”。

1929年春,洪湖革命根据地打下了比较巩固的基础,正式组建了两支红色游击队。一支以西监利县的柳家集、刘家场为根据地,由段德昌负责领导;一支以白鹭湖西面江陵县的横沟市、沙冈为根据地,由段玉林同志负责领导。[6]两支游击队成立后,在鄂西特委和周逸群的指挥下,活跃在荆江两岸,在各县赤卫队的配合下,大力发展河湖港汊游击战,创造了一系列适应平原、湖区特点的游击战术,有力地打击了敌人。到1929年夏秋,洪湖根据地初步形成。

对此,毛泽东后来曾予以高度评价。他说,红军时代的洪湖游击战争支持数年之久,都是河湖港汊能够发展游击战争并建立根据地的证据。


1929年春末,在洪湖西南沿岸,便形成了一片较稳定的红色区域。为完成扩大红军和发展游击战争、建立数县联合政权等任务,鄂西游击总队扩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独立第一师,段德昌任师长,周逸群任党代表,下辖3个总队共5000余人。

1930年2月,遵照中央指示,独一师升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第六军,孙德清、旷继勋先后任军长,周逸群任政委,全军约7000余人。红六军一成立,便勇敢地担当起迅速恢复和巩固包括江陵、石首、沔阳、监利、潜江大部分地区革命根据地的任务。除红六军以外,每县还有地方武装——赤卫队。不久,中共鄂西特委成立了鄂西苏维埃,由周逸群担任主席。

与此同时,贺龙等在荆江两岸年关暴动后,于1928年3月初,到达湘西桑植的洪家关,组建了工农革命军,后改编为工农革命军第四军。红四军在鄂西宣恩、咸丰、利川、建始、鹤峰一带山区活动。此后,红四军相继攻占了鹤峰县城和桑植县城,分别建立了县苏维埃政权,以桑植、鹤峰为中心的湘鄂边根据地初步形成,部队也发展到5000多人。

1930年春,以山区为依托的湘鄂边红色区域和以湖区为依托的洪湖红色区域分布形成并得到巩固。根据中央指示,7月4日,红四军、红六军胜利会师。7日,两军前委召开联席会议,红四军正式更名为红二军,红二、红六军合编为红二军团,由贺龙任总指挥,周逸群任前委书记、政治委员。[7]

9月中旬,中共中央代表邓中夏来到洪湖根据地,主持召开了中共鄂西特委和红二军团前委联席会议,决定把鄂西特委和鄂西联县政府相应扩大为中共湘鄂西特委和湘鄂西苏维埃联县政府。10月16日,湘鄂西第二次工农兵贫民代表大会召开,大会制定了《湘鄂西苏维埃法令》,选举产生了湘鄂西苏维埃联县政府执行委员会。此后,又成立了少共(共青团)省委、省总工会等群团机构,建立了党校,创刊了《红旗日报》《工农日报》《洪湖日报》《布尔什维克周报》等报刊。1932年1月22日至30日,湘鄂西省党的“四大”在瞿家湾召开,选举产生了正式的湘鄂西省委。[8]

红二军团的组建、湘鄂西特委和湘鄂西苏维埃联县政府的成立,标志着湘鄂西革命根据地正式成立。此时的湘鄂西革命根据地,以“上抵沙市近郊,下抵仙桃、汉川、北至天门、南至安乡,纵横千余里,造成整个赤色疆域”的洪湖根据地为主体,再加上湘鄂边、巴兴归根据地和松枝宜、荆当远、京钟等大片游击区,已构成统一的战略整体。湘鄂西革命根据地同鄂豫皖、湘鄂赣苏区遥相呼应,成犄角之势,对国民党的反动统治造成严重威胁,对全国的红军游击战争和土地革命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贺龙后来回忆说:湘鄂西根据地的创造,是以周逸群同志为首的湘鄂西党政军民团结一致,坚韧努力的结果。湘鄂西初期虽然因经验不足而受过挫折,但终于建立起大块根据地,发展了武装,发动了群众,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土地革命,有力地配合了全国的革命斗争。


洪湖市瞿家湾是湘鄂西革命根据地的首府所在地。1932年1月,湘鄂西省党的“四大”在瞿家湾召开,选举产生了正式的湘鄂西省委。[9]瞿家湾成为湘鄂西苏区全盛时期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中心。

现在的瞿家湾湘鄂西革命根据地旧址共有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39处,它们大部分集中于瞿家湾镇红军街(老街)和沿河路街道南北两边,其余散布在附近村湾。

瞿家湾老街全长约700米,街的两边全部是始建于明代弘治年间的建筑群,街道的路面则是青一色的青石板。老街上肃穆的山墙、参差的屋顶、灰色的玄瓦、突兀的马头墙,每一幢建筑都错落有致、跌宕起伏,犹如在诉说着曾经发生在这里的厚重历史。

湘鄂西省苏维埃政府旧址坐落在瞿家湾老街南侧西段的瞿氏祠堂,中共湘鄂西特委、湘鄂西苏维埃联县政府、洪湖独立团等机关也曾设在这里。这座祠堂初建于明万历年间,是一座牌坊式高大建筑,屋长32米、宽21米,是三进二厢房中式砖瓦结构。如今这里是瞿家湾革命纪念馆,里面的展柜上陈列着贺龙、周逸群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用过的印章、土茶壶,湘鄂西农民银行发行的各种纸币、铜币和银币,还有群众给部队做的拥军鞋,赤卫队队员和红军当年使用的鱼叉、土炮等工具和大量珍贵的照片。以及在瞿家湾印刷发行的《红旗日报》等珍贵的革命文物和革命史料。[10]

湘鄂西革命军事委员会旧址位于瞿家湾老街北侧东段。贺龙、段德昌等高级军事指挥员曾在这里运筹帷幄,主持召开过重要的军事会议。房内右侧的单间曾是贺龙元帅的住室兼办公室。室内一张矮床、一副蚊帐、一张方桌、两把椅子,仿佛静静地诉说着贺龙元帅当年的英雄事迹。

二进的东正房是段德昌的住室兼办公室。1931年4月,段德昌任红3军第9师师长,指挥部队连战连捷,被湘鄂西苏区军民誉为“常胜将军”。1933年,段德昌壮烈牺牲,年仅29岁。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毛泽东主席为其亲属签发了中央人民政府第一号《革命牺牲军人家属光荣纪念证》。

瞿家湾老街内还有湘鄂西省合作社管理局。当年,妇女生活改善委员会的主要负责人钱瑛就住在阁楼上。钱瑛是《洪湖赤卫队》中的主角韩英的原型之一,另两位分别为贺英、张孝贵两位女革命家。

老街内的武器展厅里摆放着大刀、梭镖、长矛、土铳等革命时期使用的器具,它们是生产工具,也是战士武器。其中五齿叉是《洪湖赤卫队》里刘闯上阵杀敌的武器,虽已锈迹斑斑,却让人无法遗忘它曾历经的血雨腥风。

瞿家湾一件件珍贵的遗物,一尊尊雕塑,一张张照片,都无声地诉说着那段战火纷飞的岁月,诠释着“艰苦奋斗、百折不挠、勇往直前、战胜每一个困难”的洪湖精神。

今天,洪湖精神在这片热土上被赋予了全新的时代内涵,激发着洪湖人民奋发向前。这片红色土地历史上的一切宏大叙事,化作新时代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新生活。


参考文献

[1]吴胜兴.水文化教育丛书:江河湖泊[M].南京:河海大学出版社,2009:84-85.

[2]百度文库.洪湖的由来[OL].[2012-09-03].https://wenku.baidu.com/view/0de7de3d580216fc700afd6b.html#

[3]《中国河湖大典》编纂委员会.中国河湖大典:长江卷[M]:(上).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10:488-489.

[4]徐义平.洪湖[J].中国水利,1987(8).

[5]胡晓丹.洪湖革命根据地创建史略[J].档案记忆,2019(11).

[6]毛峥嵘.洪湖红色根据地是怎样建立起来的[J].武汉文史资料,2016(6).

[7]王光霞.洪湖革命根据地与红二军团若干历史考证[J].湖北科技学院学报,2014(12).

[8]洪湖市党史办、洪湖市老促会.湘鄂西革命根据地的中心——洪湖[J].中国老区建设,2007(6).

[9]洪湖市人民政府网.美丽洪湖.历史事件[OL].[2020-09- 03].http://www.honghu.gov.cn/mlhh/lssj/201803/t20180317_288219.shtml.

[10]姚厚鸿.湘鄂西革命根据地的首府——瞿家湾[J].理论月刊,1992(09)